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2017-03-08 20:51:39谭观凤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4期
关键词:一氧化氮肺泡呼吸衰竭

谭观凤

(广西桂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西 贵港 537200)

呼吸衰竭属于呼吸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临床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疾病则为新生儿呼吸衰竭,若不及时给予治疗,往往会危及患儿生命。若新生儿呼吸发生困难,其安静状况下,每分钟呼吸频率持续>60次或<30次,呼吸节律出现变化,危重者可能发生呼吸暂停[1]。患儿往往存在明显的三凹征、精神不振、面部青紫、末梢循环异常、每分钟心率<100次,则可判定为新生儿呼吸衰竭。引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包含阻塞上下呼吸道、呼吸泵功能失常、肺部发生病变。无效增加肺部气体交换量,造成二氧化碳潴留或缺氧。而治疗的关键则为针对其病因给予有效诊治措施[2]。近年来,医学界各技术逐步发展,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上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广泛应用呼吸机,且不断改善应用模式,逐步提升疗效,尽量降低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属于研究本质。

1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来,临床在诊治新生儿疾病方面发展较为快速,已逐步从传统的近凭借经验模式转变到目前的循证医学方式。2001年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儿呼吸衰竭发病率大约为20/1000,儿其中低体重儿占比达60%以上[3-4]。我国有关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调查主要方向为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人数。基础病变为呼吸系统病变,而常见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包含缺氧缺血性脑病、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动脉高压等。而患儿死亡可能性和体重、胎龄,以及基础疾病等存在关系[5]。其中先天性畸形、体重较低、大出血的患儿,其死亡率较高。主要因素均为治疗费用高,家属放弃治疗。

2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

现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快让患儿呼吸恢复正常,进而确保循环供氧。其治疗方式主要包含一氧化氮、体外膜肺技术、机械通气等,而我国应用较为普遍的则为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6]。

2.1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主要指用呼吸机协助改变或替代人体自主呼吸的方式之一,开放气道,改善肺换气和通气功能,改善或预防二氧化碳潴留和循环缺氧症状,为临床治疗呼吸衰竭疾病提供良好基础。机械通气可扩张肺泡,相对降低肺部血液容量,因肺泡通气为正压通气[7]。给予呼气末正压通气,明显增多肺功能残气量。但机械通气可让肺中血液流量重新分布,更加合理的分布气体,有效改善V/Q值,降低呼吸四腔。正常呼吸状况下,气体较为缓和,发生涡流的可能性较小。但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气流速度较快,很容易在气道中形成涡流,此为合理有效的分布气体存在较大不利,尤其是呼吸道受损时。正常呼吸状况下,人体吸入气体不会进入到受损肺组织,仅在正常组织间进行供氧,无法有效分布吸入气体。机械通气可延长吸气时间,进而增加肺损伤组织的供氧,让气体交换功能得到增强。另外,机械通气用正压通气方式加强肺泡和气道压力,降低毛细血管渗出,缓解肺间质水肿或肺水肿,加大气体弥散,进而增大换气功能[8]。

新生儿呼吸系统暂未发育成熟,特别是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可能性较大,此状况下最佳治疗方式则为机械通气。若患儿发生肺泡水肿、肺泡萎缩、过度充气等病理特征,若机械通气不合适,容易引发并发症。如持续给氧,确保机体供氧正常,发生肺实质损伤、继续法性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也会影响脑供血机制,患儿发生损伤脑功能、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状况,甚至影响其智力发育。有研究指出[9-10],若早期持续经鼻给予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明显降低呼吸暂停率和并发症等。而临床较为常用的机械通气方式包含高频振荡通气和常频通气。

①常频通气

目前,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常用方式则为常频机械通气。其使用方式较和指标监测均较为简单,操作模式具有多种性,但需根据患儿个体状况设定参数,若参数设置不恰当,或模式不合理,发生肺损伤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PS治疗的急性患儿,发生肺顺应性改变,增高肺部潮气量,加大肺组织损伤性,机体发生低碳酸血症和缺乏脑供血,中枢神经受到影响,所以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时需降低对肺组织的损伤性[11-12]。

②高频通气频率快,潮气量低,其通气频率比正常状况高出四倍,其潮气量和解剖死腔量比较,稍小或相仿,可有效排除二氧化碳,并实现气体交换。研究指出[13-14],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缓慢增加肺内容积,逐渐扩张萎陷肺泡,但针对先天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者,给予高频通气治疗,其效果不显著,且神经性并发症无降低。但此方式暂不属于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首选方式。

2.2 PS的应用

PS指人体肺泡上皮细胞所分泌出的脂蛋白物质。分布在肺泡液体表层,可平衡毛细血管和肺泡之间的压力,扩张肺泡,肺泡表面张力得到降低,避免肺泡萎缩,加强肺依从性。若缺乏PS,可能引发肺水肿、NRDS等疾病。

新生儿呼吸系统暂未发育成熟,缺乏PS,容易引发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因此新生儿接受常规性PS治疗,可明显降低呼吸衰竭等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而早期给药属于成功治疗的关键。给药方式为解冻后进行预热处理,并摇匀,用气管插管方式将其直接注入到肺部,注入时患儿体位可为左右侧卧位、仰卧,不区分体位,其疗效也较好。给药剂量需按照PS制剂所推荐使用量进行确定,往往为100-200mg/kg。给药次数需按照病情给药,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需给药3次左右[15]。

2.3 一氧化氮治疗

一氧化氮属于肺血管舒张剂特异性药物,可减低肺动脉压力,让通气血流值保持稳定,加大机体供氧,治疗新生儿肺动脉持续高压作用明显,且无严重副作用。给予一氧化碳治疗新生儿低氧呼吸衰竭,可明显提升氧合状态,早期使用,治疗疗效更为突出,避免疾病发生进行性加重。但我国目前暂未普遍使用此治疗方式,仅少数科室采用一氧化氮治疗。

给予一氧化氮治疗,需检查连接呼吸机管道是否正确,保证各连接牢固性。将一氧化氮介入到呼吸机管道,为降低一氧化氮和氧气接触时间,尽量在距离患者近的位置注入一氧化氮。并密切关注其浓度,若和设定浓度不符,及时检查各管道连接状况。

2.4 体外膜氧和

体外膜氧也可称体外膜肺,充分使用心脏搏动保持血压,体外设备代替心肺部分功能,争取恢复心肺功能和疾病治愈的目的。体外膜氧合是严重循环、呼吸衰竭的治疗最终手段。目前的体外膜氧和装置可维持生命时间至15 d左右,也属于儿科治疗呼吸衰竭的首选方式之一。西方国家已将体外膜氧和方式作为常用治疗方式,新生儿呼吸衰竭疾病治愈率可达84%以上。此治疗方式包含两种转流方式,即V-V、V-A。V-A方式较为适合肺功能和心功能衰竭,且可能发生心脏停跳的患者。V-V转流方式更为适合单一性肺功能受损,且不会发生心脏停跳状况。适应症:①严重新生儿呼吸衰竭;②给予常规性机械通气治疗3 h或无效后,PaO2低于55 mmHg;②aADO2指标持续7h左右>600 mmHg;③OI指标持续4 h>40,且24 h内无好转趋势;④气压伤。

3 小 结

近年来,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技术和方法均不断发展,疗效得到明显提升。PS法属于有效治疗方式之一,且重复给药和早期使用属于成功治疗的关键。氧疗为救助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一个重要措施,早期使用可降低呼吸机应用频率。现治疗此疾病均普遍使用呼吸机,以往的机械通气,其目的在于恢复动脉血气值,确保气体交换合理,尽量降低呼吸做功。另外,在治疗时勿忽略整体观念,保持内环境稳定,降低对其他脏器的损伤性。

[1] 吴杰斌,孙迎军,金 宝,等.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8)∶930-932.

[2] 刘 杰.常频通气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7,23(17)∶127-129.

[3] 宇 丽,程国平,胡鸿伟,等.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对比[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5)∶837-840.

[4] 雷国锋,张君平,王晓冰,等.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5)∶326-330.

[5] 赖 娟,杜立中,熊国强,等.1108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1)∶10-14.

[6] Prodhan,P.,Stroud,M.,El-Hassan,N. et al.Prolonged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 support among neonate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 review of the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 registry[J].ASAIO journal,2014,60(1)∶63-69.

[7] 冯 琼,李春蕾.两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36)∶5113-5115.

[8] 王奇伟,陈金华,廖志隆,等.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7,17(5)∶735-736,739.

[9] 郭凤仙.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及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6)∶22,24.

[10] 王敏智,何柳芳,ZHAI Ye,等.小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高频震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症状及呼吸状态的改善效果观察[J].安徽医学,2016,37(1)∶5-8.

[11] 闫 凡,雷 伟.大剂量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1)∶19-22.

[12] 张 雪,朱晓波,薛 江,等.新生儿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nHFV、nCPAP的应用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47)∶84-86.

[13] 郭晓燕.常频机械通气与高频振荡通气在重症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2)∶2250-2252.

[14] 洪小杨,周更须,李秋平,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10)∶629-632.

猜你喜欢
一氧化氮肺泡呼吸衰竭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一氧化氮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氧化氮在小鼠囊胚发育和孵化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