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的学人与雁荡山
——以1912 – 1937年为叙述时段

2017-03-08 15:59洁,赵
关键词:雁荡雁荡山游记

张 洁,赵 颖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民国前期的学人与雁荡山
——以1912 – 1937年为叙述时段

张 洁,赵 颖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雁荡山”因“山奇峰异,水多瀑曲”而“天下奇秀”,致使文人墨客纷纷趋游。从时间上看,雁荡山旅游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进入民国以后,虽人迹减少,但仍有大批学人走进雁荡山,不仅给雁荡山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而且给雁荡山带来巨大影响:扩大了雁荡山的知名度;增添了雁荡山的人文景观;记存了雁荡山的原始风貌;促进了雁荡山的规划开发;揭开了雁荡山学人群体游序幕。

民国学人;雁荡山旅游;学人群体游

雁荡山分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三处,北雁荡山位于乐清北部,通常所说雁荡即指此。唐开元间,高僧怀素(725 – 785年)《与律公书》说:“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1]明代朱谏(1455 – 1541年)《雁山志》载:“雁山,一名雁荡,一名雁湖。”[2]78清代所修《浙江通志》说:“山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归时多宿于此。”[3]因此,蒋叔南(1885 – 1934年)在《雁荡新概览》中说:“全山之名称雁荡,所谓以鸟名山。”[4]至于雁荡山的开发,清人曾唯在《广雁荡山志》中说:“明季有卧云者,在芙蓉峰下掘得昭明古碑,始知梁时已建塔寺。”[2]77按此说,雁荡山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南朝萧梁时代,即有化人行迹。但通常认为,“雁荡山”的开山祖为“诺讵罗尊者”。唐末诗僧贯休(832 – 913年)曾夜梦“诺讵罗尊”,感其像而画之,并作《诺讵罗赞》,其逸句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①参见:沈括.雁荡山记[C]// 臧维熙.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257。明永乐《乐清县志》载:“初唐高僧诺讵罗尊者,自蜀飞锡来雁荡于大龙湫息焉。”[5]当代高僧木鱼大师(1913 – 2006年)也说:“诺讵罗尊者,为十六应真内第五位大罗汉,为吾温雁荡山阐化祖师。”[6]

一、民国前雁荡山的人文景象

“雁荡山”因“山奇峰异,水多瀑曲”而“天下奇秀”,致使“骚人墨客游览不绝”②参见:赵铸.游雁荡山记[J].学生杂志,1916,3(11)。。最早叩问山门的是曾任永嘉郡守的南朝诗人谢灵运(385 – 433年),有诗《从斤竹涧越岭溪行》[7]述其行,有“谢公岭”、“落屐亭”念其迹。“雁荡山”人文景象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 – 1095年)曾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赴雁荡山游历,对地形构造进行科学考察;南宋状元王十朋(1112 – 1171年),家住梅溪,曾“八过雁山”[8],称赞“雁荡冠天下”[9];元末文学家李孝光(1285 – 1350年)长期在雁荡五峰下读书,自称“五峰狂客”[10],以“丰富多姿的创作,塑造雁荡文学形象”[11];明理学家黄绾(1480 – 1554年)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带着王畿(1498 – 1583年)等人游览雁荡,在能仁寺与王畿展开辩论,责其把“理学”转向“禅学”,开雁荡“学术风”之先;明地理学家王士性(1546 – 1598年)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游雁荡,发现了“灵岩”夜景;明旅行家徐霞客(1587 – 1641年),先后三次①第一次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4月11 - 15日;第二次崇祯五年(1632年)3月21日 - 4月16日;第三次崇祯五年(1632年)4月28日 - 5月8日。考察雁荡,把雁荡山水绘成千姿百态。清史学家黄宗羲(1610 – 1695年)于顺治八年(1651年)隐居石表峰对面绝壁间讲学,创立“双瀑讲学院”,宣传抗清,传授史学;清礼部侍郎方苞(1668 – 1749年)于乾隆八年(1743年)入雁荡,按图求迹,从精神视角概括雁荡特点;清旅行家施元孚(1705 – 1778年),寝游雁荡山十余载,完成《雁山志》,其《游山十八法》②施元孚:《游山十八法》,内含“游雁旅程概况、游雁须知”内容,详见:施元孚.游山十八法[C]// 蒋叔南,卢礼阳.雁荡山志.北京:线装书局,2009:352-358。阐述了游山的原理;清朝的进士梁章钜(1775 – 1849年),在嘉庆、道光间两次③第一次1804年,任福建南浦书院讲席;第二次1847年,其三子梁恭辰署理温州知府,迎养官署。赴温,其《浪迹三谈》涉及雁荡多篇,留有“大龙湫”石刻;清代思想倡导者魏源(1794 – 1857年)于道光二十八(1848年)年游雁荡,写有《雁荡吟》诗,说“何山不奇泉与石,石不离土兮,水不离石”[12],把雁荡景观描述得淋漓尽致。可见,民国前的雁荡山,名人纷至,景象万千。

二、民国学人游雁荡山概况

进入民国以后,因各地军阀混战,1931年起日寇入侵,与清代相比,人迹减少。如1932年赴雁荡旅游的德国人毕士敦在游记中说:“世界山岳之奇、风景之佳,莫过于此矣!然雁荡天然风景虽言远胜瑞士,而游人稀少,不能同瑞士比;较之庐山、西湖,亦瞠乎其后,此皆人力有所未尽也。”④参见:陈明猷.名流接踵雁荡山 妍雪泥红爪话前朝:民国时期雁荡山名人游踪述略[C]// 乐清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乐清文史资料: 乐清人文荟萃:第14辑.乐清市政协文史委员会,2001:247。虽然如此,但在1912 – 1937年间,出于慕名或公务所需,仍有相当多的学人走进雁荡山。这些学人大体分成以下各界别:

(一)教育出版界:张元济(1876 – 1959年),浙江海盐人,出版家,1916年(游雁荡山时间,下同);傅增湘(1872 – 1950年,四川江安人,进士,藏书家,1916,1920,1935年;梁善济(1861 – 1924年),山西崞县人,进士,教育家,1920年;屈伯刚(1880 – 1963年),浙江平湖人,诗词家,1920年;林琴南(1852 – 1924年),福建闽侯人,翻译家,1921年;李拨可(1876 – 1953年),福建闽侯人,举人,出版家,1921年;高梦旦(1870 – 1936年),福建长乐人,编辑学家,1921年;郑孝柽(1863 – 1946年),福建闽侯人,举人,教育家,1921年;刘绍宽(1867 – 1942年),浙江平阳人,拔贡,教育家,1924年;吕渭英(1855 – 1927年),浙江温州人,举人,教育家,1924年;黄式苏(1874 – 1947年),浙江乐清人,举人,教育家,1926年;陈叔通(1876 – 1966年),浙江余杭人,进士(翰林),教育家,1932年,1935年;林志钧(1879 – 1960年),福建闽侯人,留日生,教育家,1933年;张其昀(1900 – 1985年),浙江鄞县人,南高师毕业生,教育家,1934年;刘景晨(1881 – 1960年),浙江温州人,京师大学堂毕业生,教育家,1934年;赵叔雍(1897 – 1965年),江苏武进人,南洋公学毕业生,出版家,1934年;黄炎培(1887 – 1965年),上海川沙人,举人,教育家,1934年;经亨颐(1877– 1938年),浙江上虞人,东京高等师范毕业生,教育家,1935年;蔡元培(1868 – 1940年),浙江绍兴人,进士(翰林),教育家,1936年;吴稚晖(1866 – 1953年),江苏武进人,举人,教育家,1936年;李书华(1889 – 1979年,河北昌黎人,留法博士,教育家,1936年;张默君(女,1883 – 1965年),湖南湘乡人,留美生,教育家,1936年;马君武(1882 – 1940年),广西桂林人,留德博士,教育家,1936年;马述之(1904 – 1992年),安徽太湖人,学历未知,教育家,1936年。

(二)文学戏剧界:刘放园(1883 – 1958年),福建侯官人,留日生,诗人,1932年;洪深(1894 – 1955年),江苏武进人,留美硕士,戏剧理论家,1934年;郁达夫(1896 – 1945年),浙江富阳人,留日生,文学家,1934年;陈寥士(1898 – 1970年),浙江镇海人,诗人,1936年;萧乾(1910 – 1999年),北平人,留英生,作家,1937年。

(三)书画摄影界:白廷夔 ,满州京旗,进士,书法家,1916年;钱名山(1875 – 1944年),江苏常州人,进士,书法家,1922年;潘天寿(1897 – 1971年),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毕业生,画家,1923年;邓春澍(1884 – 1954年),江苏武进人,学历未知,画家,1925年;杨子中,江苏武进人,学历未知,画家,1923年;黄宾虹(1865 – 1955年),浙江金华人,画家,1931年;俞剑华(1895 – 1979年),山东济南人,北京高师毕业生,画家,1931年;林葆恒(1881 – 1959年),福建侯官人,留美生,画家,1932年;丁辅之(1879 – 1949年),浙江余杭人,学历未知,书法篆刻家,1932年;王福庵(1879 – 1960年),浙江余杭人,学历未知,书法篆刻家,1932年;郭兰祥(1885 – 1938年),浙江嘉兴人,学历未知,画家,1932年;徐堇侯(1895 – 1979年),浙江乐清人,学历未知,画家,1932年;吴似兰(1908 – 1964年),江苏吴县人,学历未知,画家,1933年;方介堪(1901 – 1987年),浙江温州人,学历未知,书法篆刻家,1932年、1937年;姚虞琴(1867 – 1961年),浙江仁和人,学历未知,书画鉴赏家,1933年;李佩秋,湖南衡阳人,秀才,书法篆刻家,1934年;柯 璜(1876 – 1963年),浙江黄岩人,京师大学堂毕业生,书画家,1934年;郦瓞初,浙江诸暨人,学历未知,画家,1935年;张聿光(1885 – 1968年),浙江山阴人,画家,1936年;朱赞卿(1885 – 1968年),浙江萧山人,浙江省立政法专门学校毕业生,书画收藏家,1936年;李鸿梁(1895 – 1972年),浙江山阴人,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毕业生,画家,1937年;朱省斋(1901 – 1970年),江苏无锡人,中国公学毕业生,书画鉴赏家,1937年;张大千(1899 – 1983年),四川内江人,留日生,画家,1937年;于非闇(1889 – 1959年),山东蓬莱人,贡士,画家,1937年;黄君壁(1889 – 1991年),广东公学毕业生,画家,1937年;谢稚柳(1910 – 1997年),江苏常州人,学历未知,书画家,1937年;马公愚(1894 – 1969年),浙江温州人,浙江高等学堂毕业生,书法家,1937年;朗静山(1892 – 1995年),浙江兰溪人,留法生,1937年。

(四)思想经济界:蒋维乔(1873 – 1958年),江苏武进人,廪生,佛学家,1916年,1935年;高鹤年(1872 – 1962年),江苏兴化人,佛学家,1913年,1923年;康有为(1858 – 1927年),广东南海人,进士,1924年;朱古虚(1858 – 1932年),浙江黄岩人,学历未知,佛学家,1933年;马寅初(1882 – 1982年),浙江鄞县人,留美博士,经济学家,1934年;周季伦,浙江平阳人,留日生,经济学家,1937年。

从上可知,赴雁荡山学人有几个显著特点:(一)从地域上看,主要来自江苏、浙江、福建这三个与雁荡山相近的三省;(二)从学历上看,既有旧式举人、进士,又有新式学校毕业生,更有海外留洋归国者;(三)从职业上看,多与文化、教育工作有关,其中从事教育、书画者居多;(四)从性别上看,绝大多数是男性,只有极个别是女性。

三、民国学人带给雁荡山的遗产

文人出游大多有个喜好,每到一地总要留些纪念。要么写下日记,记述旅游经过及所见所思;要么吟诗赋词,抒发情感;要么即兴题词作画,感受自然。民国学人也充分体现了这些优点,在游玩之际或旅程之后,给雁荡山留下了若干“游记”“诗词”“题字”或“画卷”等文化遗产。

(一)民国学人雁荡山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特殊体裁。民国前的学者,游雁荡山后,写下了大量的游记,但因交通、印刷等原因,人们很难知晓。民国学人游雁荡山后,写下了若干“雁荡山游记”,如蒋维乔、陈叔通的《雁荡纪游》,康有为的《雁荡游记》,黄宾虹的《游雁荡山日记》,邓春澍的《雁荡山游记》,吴似兰的《浙游漫记:雁荡山》,李鸿梁的《游雁荡山记》,黄炎培的《雁荡山游记》,郁达夫的《雁荡山的秋月》,萧乾的《雁荡行》,蔡元培的《雁荡山记》,李书华的《雁荡山游记》,周季伦的《北雁荡山纪游》,郦瓞初的《最近的雁荡山》等。

这些“游记”,首先说明他们游雁荡的缘由。蒋维乔在《雁荡纪游》中说:“蒋君叔南(希召)家近雁荡山,以山景摄影数十纸,示张君菊生(元济),且指示游程,张君乃有雁荡之约。”①参见:蒋维乔.雁荡纪游[J].东方杂志,14(5)。陈叔通的《雁荡纪游》说:“咱自大荆来,幽胜导以渐。”[13]康有为的《雁荡游记》说:“……久议览天台雁荡之胜,未能也。甲子之春,乃始游天台雁荡。”[14]李书华的《雁荡山游记》也说:蔡元培、吴稚晖早年奔走革命,足迹几遍全球。……其未至者独天台与雁荡”[15]。

其次,记述了所见景点概况。吴似兰《浙游漫记:雁荡山》,在谈到灵岩寺周围景点时说:“寺居群岩之中,东有灵岩峰,西曰天柱峰,均壁立千仞,从跟拔起,真若敬天一柱”;“经木鱼峰及天屏,下有纱帽,西有剪刀五指老人峰,多以形取名。复前,有观音峰,耸入云际,下有大石,若童子参拜。”②参见:吴似兰.浙游温记:雁荡山[J].艺浪,1934,2(1)。萧乾的《雁荡行》分“永远滚流着”“银白色的狂颠”“一只纤细而刚硬的大手”三部分,描述了雁荡山瑰丽雄奇的景色,还详细记述天柱峰和展旗峰间悬索飞渡的惊险表演[16]。

再次,注重对景观的综合评论。1924年康有为游雁荡,他在游记中写道:“龙湫之瀑垂八十丈,散为五色,国内之瀑或冠冕耶。……耳不绝于奔泉之声,目相接于奇石之色,丘壑之美,以吾足迹所到,全球无比,奚独中国也。”[14]郁达夫在《雁荡山的秋月》中评价大龙湫说:“大龙湫的瀑布,在江南瀑布当中真可以称霸。因为石壁的高,瀑身的大,潭影的清而且深,实在是江浙皖几省的瀑布中所少有的。”③参见: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J].良友图画杂志,1934(100)。蔡元培、吴稚晖等游完“灵岩”“灵峰”后,评论说:“雁荡‘两灵’风景最胜,‘灵峰’以峰胜,‘灵岩’以洞胜。”[17]李书华在游记“余论”中借吴稚晖的话,对雁荡山进行综合评价,认为“散而为雁荡,聚而为黄华,列而为三峡,蹲而为桂林”,把雁荡山与黄山、华山、三峡、桂林并提。蔡元培本人也说:“山中奇峰怪石,不可胜数,散布于平畴杂岭之间,占广大区域者,雁荡是也。关以外,滇之边不与焉。城中山岳之至奇者,尽于此矣!”[18]黄炎培则在《雁荡行》中称赞说:“若论峰峦绝世姿,所见无如雁荡奇。”[19]

(二)民国学人雁荡山诗词

雁荡山独特的景观,激发了学人的诗兴,给雁荡山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傅淑湘在《题将军洞壁》诗中云:“雄姿终古此沉霾,大树飘零亦可哀。遗像至今森甲冑,天心有意息风雷。阴崖悬溜乘龙活,连嶂奔云战马回。此地容君千百倍,将军盍早赋归来。”1921年林琴南在蒋季哲邀请下,偕高梦旦等福建同乡游雁荡,归后作诗多首,在《由石门入雁山道中口占示梦旦、稚星、拔可》中云:“似闻草木发奇芬,沿路峰皆斧劈纹。瞬息阴晴终作雨,高低松阔偶来云。响泉坠涧前溪应,危径穿山积绿分。竹桥飘然空翠里,林峦转处待诸君”;在《屏霞庐口占示蒋季哲》云:“七十逢君岂偶然,此生始信佛因缘。进门一笑无他语,万绿环楼坐听泉。”[20]他又回忆起美好的雁荡游,写下“去岁首游雁宕归,千岩万壑带斜晖。二灵胜绝无能写,聊向京几写翠微”一诗。郑孝柽在《大龙湫》中云:“玉龙十万势睢盱,振策人来蹑碧虚。河出昆仑差可拟,云归太华定何如?空山自喜成幽闭,浊世无心与祓除。小立须臾还去去,倩谁汗漫说匡庐。”[21]李拔可在游雁荡后,赋诗十三首,其《雁荡杂诗》曰:“雁荡第一祖,石门乃其键。云归还知深,泉去不知远”(其一);……他在《由灵峰至灵岩,遂游大龙湫,沿路有作》云:“龙湫已自奇,岂待风雨至。破空碎悬玉,百丈姿飘坠。……而在《能仁寺》中云:“胜境皆离俗,谁分第几重?好山空有寺,连日不闻钟。水活宜编竹,峰欹半偃松,此游真画里,欲画更何从?”①参见:李拔可.硕果亭诗:卷上[M].1940年丛刻本。钱名山游雁荡后,留有《石门潭》《大荆》二诗,其《石门潭》诗云:“洗耳人间事,巢由得大名。不知颖川水,可有石门清?”②参见:金明雪.历史名人与雁荡山[M].杭州:摄影出版社,2003。高度赞赏石门潭水之清。康有为游雁荡后,留有《冒雨凳莲花洞》,诗云:“中天长啸闻鹭音,半岭吹萧听凤鸣。此是飞仙升绝顶,莲花洞口看云生。”黄宾虹偕俞剑华等游雁荡,既绘画又赋诗,留下《雁宕纪游杂咏》(十首)和《题画雁宕山巨障》(二十韵),其杂咏五云:“蓦地英英云蔽谷,最危峰上听泉流。别溪雨脚虹收霁,远树村头水拍天。……”③以上诸诗见:黄宾虹.黄宾虹文集[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12-114。陈叔通游雁荡后,留有《雁荡纪游》组诗七首,其二至七分别为《老僧岩》《宿南碧霄洞》《东石梁洞》《灵岩寺》《雨后舆行》及《西石梁洞》,其中《宿南碧霄洞》说:“便尔征尘佛,来为洞里仙。差欣雨初霁,安得月重圆?嶂壁空依傍,溪流互转旋。此山最佳处,只在石桥边。”[22]同游者刘放园,留有“雁山咏赞诗”二十五章和杂咏诗二十章,对雁荡山的主要景点进行赞颂。他在《雁荡多奇峰,壬申首夏与叔通、子有同游》说:“万态千形匪所思,天工巧创始何时?名称强锡殊无谓,睛雨来看各自宜。当路一僧欢揖客,据巅有叟俯听诗。纵饶干宝搜神笔,难状兹峰百二奇。”姚虞琴游雁荡后赋诗多首,其中《穹明洞》说:“穹明洞辟危峰顶,履险人缘削壁行。鸟道盘旋三十里,一回瞻顾一心惊。”④参见:余杭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画家姚虞琴[C]// 余杭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余杭文史资料:第6辑,1991:70。蔡元培游雁荡后,写有《大龙湫》,说:“天台之瀑一大胜,雁荡之瀑长者优。天下之瀑十有九,最美唯有大龙湫。”[23]张大千画好《雁荡大龙湫》后,题写《谒西门》词曰:“岩翠积,映水亭泓深碧。中有蛰龙藏不得,迅雷惊海立。花草化云狼籍,界破遥空一掷。槛外夕阳无气力,辞云归尚温。”⑤参见:俞明雪.历史名人与雁荡山[M].杭州:摄影出版社出版,2003:90。

(三)民国学人雁荡山石刻

石刻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记忆。1916年张元济、傅增湘、高梦旦等民国元老游雁荡,在龙鼻洞石壁上留下石刻。1924年康有为在大龙湫旁留下“白龙飞下”石刻,同年吕渭英随刘绍宽游雁荡,在大龙湫旁刻下“矫若游龙”。1932年丁辅之一行游雁荡,在“白龙飞下”题有“壬申九月,杭州丁辅之,吴兴郭味庭,乐清将叔南,乐清吴堇侯,永嘉方介堪同游此”⑥参见:乐清市文化局.雁荡山摩崖石刻[M].1987:122。石刻。1934年柯璜在能仁寺燕尾瀑旁岩壁上题有“燕尾瀑”石刻。同年杨雨农、刘景晨在灵峰、显胜门题有“听泉岩”“散水居”。1935年夏蒋维乔再游雁荡,在十九年前的纪游石刻后面,用正楷补上纪游石刻:“乙亥夏,偕贵阳邢端味、邢震甫自黄山归,迂道来游。增湘记。”①参见:乐清市文化局.雁荡山摩崖石刻[M].1987:52。朱镜宙假归故里时,虽无时间进山游玩,但作一诗,请其师陈衍刻于雁荡山天柱村大坑口岩壁,说“天涯草草一劳人,愿与烟霞结比邻。传语山灵坚后约,十年迟我苦吟身。”②参见:乐清市文化局.雁荡山摩崖石刻[M].1987:125。后来他与梅雨清等同游雁荡,并在“罗带瀑”前巨石上刻记。

(四)民国学人雁荡山画卷

1921年,林琴南等游完雁荡山后,着手画雁荡山水,1922年完成了“北斗洞图”,成为现代第一位以传统笔墨画雁荡的画家,早于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1923年,二十三岁的上海美专教师潘天寿走进雁荡山作画,后多次携友人赴雁荡山写生。1931年,黄宾虹首游雁荡,住蒋叔南别墅,后又二次游雁荡,共画图稿百余幅,后又多次重画雁荡山。其黑白灰的雁荡山水画《雁宕三折瀑》《响岩三景》《大龙湫图》《铁城壮观之图》《雁荡山灵岩灵峰图卷》《雁荡纪游册》等作品尤为突出。1937年,张大千与黄君壁、于非庵、谢稚柳、方介堪等,参加完“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后直奔雁荡,临别时由张大千开笔,众人合画了《雁荡山色图》,盖上方介堪篆刻的“东西南北人”印章,赠给灵岩寺。张大千还独自创作了《西石梁瀑布图》《雁荡大龙湫》等。

四、民国学人游雁荡山的影响

民国学人走进雁荡山,给雁荡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扩大了雁荡山的知名度。学人留下了大量的游记、诗词,这些游记或诗词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如蒋维乔的游记在《小说月报》发表,李书华的游记在《禹贡》半月刊发表,又如张元济雁荡山》摄影集(1-3)》校订出版,不仅歌颂了雁荡山的美,更道出了雁荡山的奇和妙,提高了民国时期雁荡山的知名度;(二)增添了雁荡山的人文景观。民国之前,虽也有人留下石刻、题联,但和民国时期相比还是显少。民国学人众多的摩崖石刻、题额楹联,如康有为的题额“灵岩寺”“龙壑轩”,楹联“一峰拔地起,有水天上来”及小荆村王姓故居题“西山爽气迎双阁 东晋流风第一家”③参见:乐清市文化局.雁荡山摩崖石刻[M].1987:148-149。,谢稚柳的“胜景人知游雁荡 名山我欲礼观音”④参见:乐清市文化局.雁荡山摩崖石刻[M].1987:103。等,形象地点出了景观的特色,构成了雁荡山的亮丽风景线,增添了雁荡山的人文气息;(三)记存了雁荡山的原始风貌。黄宾虹、蔡元培赴雁荡山时,雁荡景区的景观是原生态,并未受到任何破坏。黄宾虹画的那些画及李书华在《雁荡山游记》中发表的那些照片,真实地反映了雁荡山本来的面貌,记存了雁荡山的原始景观。黄宾虹晚年仍对雁荡山水记忆犹新,其墨宝炉火纯青、章法奇特,开创了山水画雄阔磊落、大气磅礴的新时代;(四)促进了雁荡山的规划开发。雁荡虽交通不便,但学人的不断到来,促使浙江省建设厅于1934年成立“雁荡山名胜建设委员会”,委派温州行政督察专员许蟠云兼主任,乐清县长张叔梅兼副主任,对雁荡山进行规划开发。1935年通往雁荡山的公路开通,“雁荡旅社”开业,方便了游人入山和吃住。之后,蔡元培、吴稚晖一行九人走进雁荡,给雁荡增添了光彩,成为雁荡“旅游盛事”。陈叔通对东石梁洞道人“建设性破坏”给予严厉批评,认为是“无端”之举,希望有识之士恢复本来面目。刘放园对雁荡诸峰每以鸟兽名有不同看法,说“象物以名岩,未必都逼肖”①参见:刘放园.放园吟草:十三叶[M].油印本.1959。。丁辅之等人还在上海募款,辟显胜门栈道,筑散水岩路,由蒋叔南监工。今显胜门入口摩崖石刻说:癸酉十二月,路工告成,开壁驾栈以通。往来督工人蒋叔南”②参见:乐清市文化局.雁荡山摩崖石刻[M].1987:147。;(五)揭开了雁荡山学人群体游序幕。民国之前,学者游雁荡山,往往是个人独行或二三人同行。民国学人赴雁荡山,多是“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群体,如张元济赴游,同游者多是商务印书馆同行;陶昌海赴雁荡山,同游者多是摄影爱好者;蔡元培赴雁荡山,同游者多是热心教育者;张大千赴雁荡山,同游者多是书画爱好者。他们揭开了雁荡山学人群体游先河。雁荡独特的山水,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李拔可在《雁荡杂诗》中期待重游,说“再到卜秋晴,肩舆玩红叶”,蒋维乔、傅增湘、陈叔通、黄宾虹、王福庵等人在初游后再游,且都以群体游出现。

民国时期是新旧交替,传统向现代转型之际,尤其受西洋文化影响,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旅游成为一种时髦。吴稚晖、蒋叔南等即是典型代表人物,他们游遍千山万水,自称“现代徐霞客”。除学人热衷旅游外,政界或军界人士也喜爱旅游。1920 – 1937年还有众多政界、军界人士走进雁荡山,依次有庄蕴宽(1920年,民国政府审计院院长)、张一麈(1920年,民国政府前教育总长)、姚琮(1924年,温州警备司令)、屈映光(1924年,1927年,徐世昌总统府内务总长)、吕必筹(1932年,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曾养甫(1934年,浙江省建设厅厅长)、顾祝同(1934年,军政部政务次长)、孙科(1935年,立法院院长)、梁寒操(1935年,立法院秘书长)、傅秉常(1935年,立法院委员)、罗卓英(1935年,陆军中将)、许蟠云(1935年,温州专员兼雁荡山建设委员会主任)、叶楚伧(1935年,立法院副院长)、邵元冲(1936年,中央委员会委员)、许崇智(1936年,监察院副院长)、陈诚(1937年,军政部常务次长)、张发奎(1937年,闽赣浙皖清剿总指挥)、黄绍竑(1937年,浙江省政府主席)、阮毅成(1937年,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马占山(1937年,国民军事委员会委员)等。另有原在张作霖、张学良部下任职的东北籍军官莫德惠、鲍毓麟、陈兴亚于 1937年走进雁荡山。他们虽从事政治或军事,但也学有所长,有的工诗,有的擅书,或多或少为雁荡山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以石刻为例,孙科的“幽泉”、屈眏光的“雁湖”、许蟠云的“枕流”、罗卓英的“罗带瀑”等,都是难得的书法佳品。莫德惠等游雁荡后,石刻题记说:“来游雁荡已逾旬日,登百岗尖之绝顶,观三折瀑之幽奇,灵峰、灵岩,天然图画。至于显胜门、大龙湫、散水居、穹明洞,更有不能以笔墨形容者。丁丑端阳,陈兴亚、莫德惠、鲍毓麟”,陈兴亚还独自刻“伟雄怪奇”于灵岩口巨石。所有这些,扩大了雁荡山的美誉度,更丰厚了雁荡山的文化底蕴。

[1]怀素.与律公书[C]// 阮伯林.雁荡山古代游记选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4.

[2]曾唯,胡永在.广雁荡山志[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0.

[3]薛应.雁荡山志[C]// 阮伯林.雁荡山古代游记选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95.

[4]蒋叔南.雁荡新概览[C]// 卢礼阳.蒋叔南集.合肥:黄山书社,2009:295.

[5]陈明猷.明永乐乐清县志[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179.

[6]木鱼.北雁荡山开山祖:诺讵罗尊者[C]// 潘善庚.历史人物与温州.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

[7]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C]// 谢灵运.谢灵运集.长沙:岳麓书社,1999:77.

[8]王文碎.爱国状元王十朋[M].合肥:黄山书社,2002:499.

[9]王十朋.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C]// 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王十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74.

[10]章志诚.温州市志:上[M].中华书局,1998:604.

[11]陈增杰.李孝光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成就[J].浙江社会科学,2005(6):199-204.

[12]魏源.雁荡吟[C]// 王志成.乐清人文史话.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200.

[13]陈叔通.雁荡纪游[C]// 陈叔通.百梅书屋诗存.北京:中华书局.1986:31.

[14]康有为.雁荡册志序[C]// 蒋叔南,卢礼阳.雁荡山志.北京:线装书局,2009:3.

[15]李书华.天台山游记[J].禹贡,1936,6(1):43-54.

[16]萧乾.雁荡行[C]// 张声和.温州名胜游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68-169.

[17]李书华.雁荡山游记[J].禹贡,1936,6(2):51-62.

[18]蔡元培.雁荡山[C]// 张声和.温州名胜游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42.

[19]黄炎培.雁荡行[C]// 黄炎培.黄炎培诗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69.

[20]卢礼阳.温州山水诗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06:26.

[21]福建省文史馆.百年闽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108.

[22]陈叔通.百梅书屋诗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

[23]蔡元培.大龙湫[C]//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18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同,1998:528.

(编辑:朱青海)

Scholars of early ROC and Yandang Mountains——Narration from 1912 to 1937

ZHANG Jie, ZHAO Yi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Generally speaking, poets and literary men like to visit Yandang Mountains just because of its unparalleled “striking peaks and odd rocks, flying waterfalls and running springs”. Chronologically, tourism of Yandang Mountains started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reached its heyda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go traveling into Yandang Mountains in spite of less tourists than before. Their activities not only left over for Yandang Mountains with numerous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brought about huge influence on Yandang Mountain.Thus the popularity of Yandang Mountains is greatly enlarged increase, its human landscape is also relatively increased, its original style and features are well recorded, it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re both promoted and consequently discloses the prelude of the traveling of scholar groups in Yandang Mountains.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Yandang Mountain Tourism, Traveling of Scholar Groups

K26

A

1674-3555(2017)06-0101-08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6.01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7-03-14

张洁(1964- ),男,浙江武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历史文化,浙江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雁荡雁荡山游记
雁荡山写生作品选
雁荡的雾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游北雁荡山
超市游记
雁荡山观石
游雁荡山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