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科学编写地理学案

2017-03-08 08:28文︳
湖南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案预设心理学

文︳

运用心理学科学编写地理学案

文︳唐素珍

在编写学案和使用学案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如果能结合一些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来编写和运用学案,可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避免“超限效应”

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初中学生听讲的注意力随时间发生变化,讲课开始时,学生注意力逐渐增强,中间有一段平稳状态,随后开始分散。例如一道需要讲解24分钟的题目,老师讲解不超过4分钟时,学生的注意力指数可以保持不低于45。也就是说,一节45分钟的课,老师用于讲授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否则来自教师个人单一的刺激(语言为主)过多、过强和时间过久,就会引起学生不耐烦和不同程度的反抗心理,即出现“超限效应”。在编写学案时,要多设计学生有能力参与的活动,比如基础知识的预习、合作探究、填图与绘图能力训练、知识测练等模块,适度缩短老师讲解的时间。如果确实需要较长时间的老师讲析,应尽量安排在学案靠前的位置,也就是学生“听课”注意力状态最好的时间段里。老师在使用学案导学时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避免哪怕很精彩但很冗长的话语甚至习惯性反复和语言重复带给学生不必要的刺激,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着眼于“最近发展区”设计探究活动

虽然初中段的孩子其思维的经验性、情境性特点仍较明显,但是思维抽象性得到了提高。学案中探究题的预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象或单纯的地理情境中,而应该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更深层次。例如当我们依据我国四大高原的景观图片总结出相关特点后,可以预设诸如: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云贵高原为什么会西高东低?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和黄土高原地表破碎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吗?——这些问题的探究需要学生综合考虑环境的整体性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为提高学生核心智力——对比归纳等聚合思维提供了练习学习的渠道。

三、依据“登门坎效应”逐级设定探究题的难度和深度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坎效应”。在预设探究题时,为了避免学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应该由易到难、由浅至深设定探究题的层次,从“陈述性知识”入手,让学生在无压力卷入课堂活动后慢慢增加同意加入“程序性知识”探究要求的倾向,并在屈从恢复协调自我内部压力之下自然而然地接受后面更大更难问题的探究要求。因为探究问题预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学生的学习是安全并有成效的,一旦学生从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成就及经验,其处理问题的速度会加快,准确性会越来越高,认知冲突一次次有效的解决会促使“自我效能感”愈加清晰有力,这会促成学生拓改的态度更自觉更持久,从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猜你喜欢
学案预设心理学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乡愁导学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