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际玮,袁 媛,杨 鑫
●体育社会科学●
国家治理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冲突与体育文化变迁路径研究
曹际玮1,袁 媛1,杨 鑫2
以国家治理的宏观现实作为研究背景,以人类学为研究视角,以文化变迁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当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冲突及体育文化变迁的路径进行研究与探析。研究认为,创新与传播是体育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对解决当下我国体育文化内外冲突,以及我国体育文化变迁提供了现实发展路径。
创新;传播;体育文化变迁
体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为体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思路与方向,为深入探析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清晰与开阔的视野,而人类学中有关变迁的研究更成为学者们普遍关心的主要课题。在我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加强体育强国建设步伐的当下,协调体育文化冲突、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窥测体育文化变迁要髓,成为发展体育事业,促进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掌控体育文化变迁的发展路径更是成为强化本土体育文化,缓和体育文化冲突,建设体育强国的核心之所在。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伴随发达国家经济与文化的持续输入,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以美国NBA为代表的各类境外体育文化的持续升温使我国青少年对本土体育文化失去关注度,尤其是网球、户外探险等运动项目逐渐的火热在促使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亦使人民群众疏忽了优秀的本土体育项目,我国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体育文化变迁存在的问题较为严峻。本文从国家治理不断推进的大环境出发,以体育文化变迁的内生与外衍两个侧面着重探讨我国体育文化的冲突,并对体育文化变迁提出路径选择,期冀为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有所贡献。
1.1 本土体育文化的内生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源生自我国乡土的大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凋亡,传统体育文化内生与发展的不足使其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首先,人口流动促使本土体育的传播与发展断层。随着人口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使乡村人口失衡的同时导致文化的传承断层,大批优秀的本土体育文化只留有耄耋老人仍在苦苦坚守。其次,村庄的大量消亡加剧了本土文化的流失。以村庄为基础的本土体育文化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在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本土体育文化的记忆不断消亡,继而使本土体育文化不断淡出人们的视野,致使本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步履维艰。
1.2 外来体育文化的外衍盛行
在本土体育文化内生机制受到严重破坏的同时,外来体育文化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土体育文化毫无抵御之力。首先是以学校为主要传承阵地的失守导致外来体育文化披上合理地“外衣”,加剧了对本土文化的威胁。随着体操、田径、球类等竞技性、娱乐性强,传播较快的西方体育项目在近代大量引入并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并构成了中国本土体育的主要内容[1],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与社会体育活动开展的主体,导致了我国本土体育的弱势地位。其次,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西方体育竞技项目的不断演化发展,再借由体育类产业及商业化的推广与发展,现代体育文化的科学性与理性化发展使现代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此外,我国本土体育文化在宣传与传播上的不足也加剧了外来体育文化的不断深入,使本土体育文化阵地不断失守。
体育文化变迁存在着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双重轨道,如何协调把握并深度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促使体育文化变迁理性化与科学化的重要考量。首先,注重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双向结合。文化变迁通常与社会变迁相生相依,二者都是同一过程的重要部分,有时不加区分,但在不同语境下亦有其意义的不同。自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引起了文化的不断变革,社会阶层以及各种社会观念的变迁亦导致了文化的持续变动,尤其伴随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各类各种的体育活动亦随着宗教的传入与新式学校的创办而不断在民间生根发芽。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亦有体育仁人志士志于发展本土体育以抵抗外来文化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助推。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虽有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动荡,但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依然是螺旋式上升的。
其次,把握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双向路径。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坚持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路线的同时有力地把握住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等社会变迁导致本土体育文化在飘摇发展的同时其根基受到了较为严重的侵蚀,如何把握其发展与变迁成为了本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体育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应秉持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齐头共进的双向发展路径,只有确保在两者不断地变迁与发展中始终协调共进,才能促使体育文化发展与变迁始终遵循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般而言,文化变迁指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功能与结构乃至于任何文化事象或文化特质,因内部发展或外部刺激所发生的一切改变[2]。但从变迁的理解与定义——“变化转移”[3]的视角来看,文化变迁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即不同于发展,变迁并非都是进步。故对于体育文化的变迁需有一定的路径选择与指引,方能对本土体育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有所裨益。基于学界对于变迁的共同认同——创新为文化变迁的基础[2],以及从我们对文化变迁这一理论发展与衍化的背景来看,创新与传播不外乎为文化变迁的主要推动机制。
3.1体育文化变迁的内生机制——创新
作为文化变迁的基础,创新对体育文化变迁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创新的四个基本变种:长时期的变异、发现、发明、传播或借用在体育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不置否可。以篮球的发展为例,当詹姆士·奈史密斯先生从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的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篮”做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并设计与创造一项适合冬季在室内进行体育竞赛的运动项目时或许并未想到,100多年以后的今天,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发展,篮球已经成为一项广受大众喜爱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的运动项目[4]。除篮球之外,从原始丛林到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社会,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细数广布在全球各地,诸多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都难以离开创新的内生机制,而在此基础上得以广泛传播散入不同文明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形式。
3.2体育文化变迁的外衍机制——传播
基于文化变迁基础之上的传播更是体育文化变迁的重要推动。而在传播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差异与具体事象更是使我们对体育文化的变迁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文化的传播中,并非所有的文化形式都会被接受,体育文化亦是如此。一般来说,体育文化的被接纳与拒绝是由体育活动的形式、效用、适应性等特质,以及对接受一方的文化有无意义而决定的。伴随上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始,海外殖民扩张、战争及海运交流中的文化传播不断散布于世界各地。殖民国家将其文化意识形态引进被殖民地国家的同时亦将本国体育散播到被殖民国家,在彰显现代体育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体育也成为了一种社会控制工具。而被殖民地国家则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回应对殖民国家统治地位及其意识形态的不满。常见的回应措施多为两种:一种是将本土体育文化不断发展以对抗外来体育文化;另外一种则为被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国家引入体育运动项目上的不断苦练与精进以在与殖民国家的竞技比赛中取胜,从而满足被殖民国家的对殖民统治不满的情绪宣泄。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本土体育文化面临激烈的挑战,政府及民众亦对此过程有不同反应,只有把握体育文化变迁机制的内生创新与外衍传播方能使本土体育在发展中占有优势。
4.1 弘扬深挖本土体育文化,创新传承发展机制
4.1.1 厚植传统体育,以赛养事,促进本土体育文化的发展
要在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本土体育的发展优势,必须深挖厚植传统体育,建立并完善各级各类传统体育竞赛,以赛养事,从而促进本土体育文化的发展。首先,坚持举办各级各类传统体育赛事与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会议,在此基础上加强政府部门、体育类院校的资源共享与共建,同时引进商业运作模式促进本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使本土体育走上常态化与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其次,高效利用区域内各类体育院校和综合类高校的体育科研资源,联合体育专家学者与专业体育组织,强化本土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做到合理规划,有效助推。其次,推广优秀传统体育发展模范,推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赛事,表彰奖励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极传播与发展单位与人员,以广泛调动各级部门对本土体育文化的深度挖掘,促进本土体育文化的发展。
4.1.2 创新发展机制,以校育人,推动本土体育文化的传承
学校体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诸多责任,诸如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等。学校体育在承担学生“强身育体”这一基本属性功能的同时亦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即坚守本土文化体育的成长土壤,“从发展和继承民族文化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出发,采取一定措施,提倡选取有地域特色又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6]。有关本土体育进校园的实践效果亦佐证了本土体育文化的亲民性与可行性,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或运动训练及竞赛中得到开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5]。坚持将学校作为本土体育发展的主要阵地,需坚持深入贯彻国家有关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政策与文件,树立学校体育与传统融合与发展的典型,在做到以校育人的同时加强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建设,真正使校园成为传统体育文化承接与发展的阵地。
4.2 坚持融合传播双向发展,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4.2.1 注重融合发展,立足传统,促进本土体育文化的融合
在国家愈益重视体育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全民体育意识的大环境下,本土体育文化应乘势而上,立足本土体育文化的大众基础,注重融合与发展,促使本土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在重视与深挖本土优秀体育文化的前提下,加强本土体育文化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汲取其他国家传统体育在全球文化变迁中的应对经验,扬长避短,取精去糟,在立足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坚持传统体育的本土特色并进行创新性融合与改造,使其适应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需要,逐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其次,借助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的发展契机,搭乘传统文化复兴与发展的快车,有效促使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代表,是传统文化发展与复兴的突破口。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重视本土体育文化的宣传,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尤其是传统节假日举办丰富多样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促进本土体育文化的长足发展。
4.2.2 坚持国际路线,放眼全球,加速本土体育文化的推广
体育的独特属性使其成为全球化发展中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而在我国加大深化改革与发展,加强与世界经济文化对接交流的契机下,本土体育亦可搭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以及孔子学院等海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促使其与国际接轨,结合文化输出与输入的双重机制,促进本土体育的国际化发展。首先,重视“一带一路”的文化通道建设。简单看来,“一带一路”战略多涉及的是经济方面,但实际上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也是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应加强文化的浸润,在促进区域与国家间经济建设的同时将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放置到文化交流的主河道中,促使本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与推广。其次,在国家加强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与交流过程中,孔子学院与国际间的办学交流日趋繁甚,汉语与中国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推广。作为国际间交流的另一有效通道,孔子学院在传播与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同时亦可以将本土的优秀体育文化散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各级各类交换生中亦可培养其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使其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载体,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更富活力。
变迁是所有文化和社会制度中一种永存的现象,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亦难以逃离其变迁浪潮,故此,合理地把控与掌握文化变迁的方向、方式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寻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现实路径,对于引导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转向积极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生的创新机制与外衍传播机制作为文化变迁的重要基础,对于本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本土体育文化变迁朝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弘扬深挖本土体育文化,在创新传承发展机制的同时坚持融合传播双向发展,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成为当下实现我国本土体育文化变迁的有效途径。此外,应当注意体育文化变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社会发展中应及时对文化变迁的不适做出反应,并进行相应指导以使其走向合理化与常规化的发展轨道,使本土体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1]徐 稳.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103.
[2]伍 兹(美).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马振洪.篮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陈德林.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543-545.
[6]付 东,陈连朋,付 燕.阳光体育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缺位的文化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182-184.
Sports Cultural Conflict and Changing Path under National Governance
CAO Jiwei1,YUAN Yuan1,YANG Xin2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taken the culture changing as the pointcut to analyse the conflict of sports culture and the change path of sports culture.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mission were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of sports cultural evolution.Based on that,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which is benefit to ease sports cultural conflict and provide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change of sports culture.
invention; transmission; changing of sports culture
G80-05
A
1003-983X(2017)07-0565-03
2017-03-21
曹际玮(1993-),男,山东莱芜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重庆市第一中学体育教研组,中国 重庆,400030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PhysicalEducation Teaching Group, Chongqing NO.1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40003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