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序

2017-03-08 07:01石鸥
湖南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新式教科书变革

文︳石鸥

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序

文︳石鸥

从1901年5月罗振玉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算起,中国教育期刊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风雨历程。

近代以降,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激荡交汇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新式教育的出现。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1897年南洋公学的建立,以及一批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的产生,标志着新式教育在中国的出现;1903年至1904年,在清末“新政”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壬寅-癸卯学制”出台,传统教育格局终于被打破,绵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行将就木;普通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班级授课制逐步建立起来;现代意义上的教科书闪亮登场……中国的学校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式教育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文明碰撞,拉开了中国现代文明启蒙的大幕。可以这样说,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中西融汇,新旧碰撞,清末民初的教育变革上演的是一部五彩斑斓、波澜壮阔的大戏。教育期刊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它们是教育变革的时代诉求和必然产物。应和着时代的节拍,《教育世界》《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陆续创办,它们“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在为近代中国“启民智”“新民德”的鼓与呼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一份份教育期刊,铺垫着一段段近代中国教育甚至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历史。透过清末民初的教育期刊,我们可以轻松地探寻到中国近代教育开启、演绎、转轨的足迹。教育期刊的发展与同时代教育发展之间的互动是那么显而易见,教育期刊简直就是近代教育的一面面镜子,以至于读近代教育期刊就是在读一段教育历史的变迁。

早期教育期刊中大量地记录着我国近代教育思想、学校生活、课程变革的路径,反映了我国新式教育的发展历程,它们是研究该时期教育乃至社会思潮、文化变迁、课程形态、教科书发展等领域鲜活而宝贵的历史材料。

王博博士的《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一书,试图以课程变革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深入地探究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于近代教育的反映与影响。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它始终处于学校教育变革的核心和枢纽地位。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清末和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升温,近代教育期刊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了学界视野。然而,研究者更多的是从早期教育期刊的历史梳理,以及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宏观层面去探寻教育期刊的影响和作用,而系统梳理近代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之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

作者以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为逻辑起点,回溯了中国百年教育期刊的源头,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清末教育期刊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阐述了中国第一本教育期刊《教育世界》创刊的动因、由来及其反响,并从办刊数量、主体、种类三个方面对清末民初教育期刊群的形成及态势做了一个大致扫描,为后续展开论述做了坚实的铺垫。

在此基础上,作者从课程变革的思想蕴育、现代课程制度的确立、教科书的现代转型、教学实验的开展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较系统地呈现了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影响课程变革的历史原貌,并力图探寻出教育期刊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在机理,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

其一,通过清末民初的教育期刊可以发现,课程变革的开启、深化总有它的思想动因和理论指导,而且这种观念上的引领又是多种思想元素碰撞交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特点,在新旧教育理论交汇冲突、各种教育思潮风云际会的清末民初,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其二,清末民初的教育期刊揭示出:在早期课程变革中,学校课程制度具有根本性意义。课程变革的价值理念要通过课程制度来规范、稳定,并形成课程秩序,最终使其制度化,课程制度运作是课程变革价值理念的支撑和保障。清末民初,现代课程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它的导入和建立在近代教育史上无疑具有标志性价值。

其三,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清末民初,为实现救亡图存,大量新式学堂陆续建立,以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用书无法适应新式教育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教科书之滥觞由此而起,并一路前行。对教科书意义和价值的阐析,对各类教科书的介绍、推荐与评析是早期教育期刊重点关注的内容。事实上,甚至有些由出版机构举办的教育期刊,其产生的主要原动力就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教科书。

其四,教学实验关乎课程的实施,它探讨的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推陈出新,同时又助推课程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而教学实验的兴盛,恰是清末民初一道独特的文化教育景观。在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的鼓动和引领下,五段教授法、单级教授法、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实验一路高歌猛进,从沿海直抵内地,使中国的中小学课堂面貌骤然为之一新。这类实验构成了早期教育期刊的重要内容。

清末民初时期的课程变革是暴风骤雨式的,但又不可能是直线式的向前推进。在那一时段,各种社会思潮波涛汹涌,各种文化力量互相批驳又互相吸收,加之受千百年来传统教育惯性的影响,人们对西方教育理论和制度的态度也有一个从抵制到观望、从接纳再到批判性改造的不断反复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早期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关系的研究是复杂而有难度的。令人欣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在清末民初那一浩大的教育改革场景中迷失,没有被当时各种斑驳陆离的教育表象所迷惑,而是以坐冷板凳的精神,广泛收集、认真查阅、悉心梳理清末民初主要教育期刊的原始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从一本本书脊破损、书页散落、尘封百年的教育期刊文本中,探寻到了“中国近代教育开启、演绎、转轨的足迹”,感受到“那个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在本书中,作者不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融入自己对当下教育期刊的反思和追问。这种对待历史、对待学术的执着情怀和专业素养,着实难能可贵。能够做到这一点,应该与作者长期深耕于教育期刊出版领域的经历密不可分。

历史是什么?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荷兰历史学家盖尔说:“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课程变革》一书,正是王博博士试图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开启的一段独特的“问答交流”和“辩论”之旅。然而,这种“交流”和“辩论”远没有止境,它期待作者本人乃至更多的业界同仁驻足沉思、乐于其中。

石鸥,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新式教科书变革
新式汽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甘露/新式婚爱珠宝《爱will》放大你身上的幸福光芒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变革开始了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