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别让夏季成为“溺水季”
彭佳景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夏日万物葱茏,生命本该于此积蓄养分、拔节舒长。可是,每到此时,总有花季生命消逝水中。“溺水”,让青少年的夏季仿佛成了“溺水季”。因此,如何切实做好防溺水工作,确保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细致而深入地研究与思考的大事。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预警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迅速行动起来,按照预防溺水有关工作要求,做好预防管理、安全教育、联防联控和监督检查等工作。这对我们有效防范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做出了指引。
安全教育应正确引导孩子的“爱水”之心。其实,每到夏季,“防溺水”安全教育便被提上日程,且置于重要位置:学校里的宣传教育、社会中的媒体报道、家庭中的谆谆告诫……我们都在用实例不断地警示孩子。对于溺水的后果,大多数孩子都是知道的。可是,为什么仍有那么多孩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忽略了“爱水”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小学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精神,他们可奔跑、可爬山,当然,也可下水。因此,无论学校与家长如何苦口婆心,都很难消解他们到地僻人稀的小河、水库戏水纳凉的冲动。怎么办?一句话,要堵更要疏。要防止或杜绝孩子溺水悲剧的发生,我们的安全教育就不能只一味地采取强硬措施给孩子下“禁水令”,也要理解孩子的“爱水”之心,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无论是学校的宣传教育还是公共的媒体报道,都要在警戒孩子的同时,告诉孩子如何安全地和水接触——这其中就包括了认识水和了解水、不私自下水游泳、学会安全游泳和安全救援等内容。顺水而“疏”,顺水而“导”,才能让“防溺水”真正成为孩子易于接受的安全知识。
预防管理应积极强化“溺水”的问题导向。毫无疑问,“防溺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事故的复杂性以及长久以来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它绝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指望找到一个总开关,一下子杜绝所有溺水事故,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怎么办?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深入分析各类溺水事故发生的时段、地域、原因等情况,切实找到青少年溺水事故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从目前的研究统计数据可知,青少年儿童溺水事件多发生在农村,多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这就需要学校将“防溺水”安全教育落实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将“防溺水”教育家访工作落实覆盖到每一位孩子监护人尤其是留守孩子的监护人。惟其如此,才能对可能出现的溺水事故进行有效预判,从而有效预防。
联防联控应细化完善“防溺水”的排查体系。中小学生的“防溺水”工作,既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也是水利、公安、安监等其他相关部门的事。防溺水,重在“防”。怎么防?这就需要水利、水库管理部门把好河道、水库管理关,公安与安监部门把好巡视监督关。比如,水利、水库管理部门要在危险地段设立醒目标志牌或警示语,同时还要注重定期巡查和不定期巡查,及时制止不安全下水行为;要做好巡查记录,配备相应的通讯装备和救援设备,一旦遇到溺水儿童,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营救。当然,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肩负起牵头之责,发挥好联防联控的纽带作用。
安全是生命的基础。让夏季不再成为“溺水季”,唯有学校、家庭、社会合力防范,织密织牢防溺水的安全网,才能为孩子如花的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