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2017-03-08 06:18:26韩彩虹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诗意媒介

韩彩虹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锦州,121000)

信息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韩彩虹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锦州,121000)

儿童文学课程一直是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的基础或主干课程。课程建设的质量,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眼界与思想、认识与态度、素质与能力。努力做有思想的“诗意”的教师,发挥自身主体性,营造信息化环境下的“诗意”文学课堂,发挥新媒介的积极作用,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是学科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起到的作用。

信息环境;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师;课程建设

做有思想的教师,应关注现实的时代环境,学生的时代特点、个性特点、专业培养指向,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建设性、个性化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宽广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和学科专长以及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能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儿童文学课程一直是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的基础或主干课程,职业指向性明显。儿童文学课教师还应该是“诗意”的:激情不老、专业素养精深、人文视野开阔,用感情融汇感情,用心灵赢得心灵……

一、发挥“诗意”教师的自身主体性

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诗意表现在:专业的学识魅力,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独具个性、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风范,激情不老等方面。

(一)发挥教师的专业学识魅力,从学生熟悉、认同的“新媒介”中激发欣赏文本的兴趣

“诗意”文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专业“诗意”靠的是“深阅读”的积累提升,也需要“浅阅读”的滋养开拓。文学课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当下”生存状况,但又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迎合潮流,“跪着”教学、“媚俗”教学。要善于在学生的“当下”——已有的文化储备和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发现契合点或共鸣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学习经典作品的兴趣。如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浅阅读时代”成长的学生虽对大量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不熟悉。但不少人看过由哥伦比亚公司发行的,由三维动画形象、真人和动物演员共同表演的《精灵鼠小弟》第一部、第二部。知道《精灵鼠小弟》的原作者吗?仔细阅读原著,比较原著和电影之间的不同侧重。你还阅读过E•B•怀特创作的其它儿童文学作品吗?由此,导向对文本的阅读和学习。

(二)调动情感因素,体现情感教学的特点

不老的激情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 。教师的激情能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教师对教育、对教学的激情不仅仅体现在外在表象还可以内化为教者的精神气质。文学课程的教材——经典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真正的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生苦难,也来源于作家的心灵和情感。要体现和发挥文学课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文学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激情,文学课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

二、营造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指向的“诗意”儿童文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坐标。课堂教学也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而且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初等教育专业的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通过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意识形态的有效塑造发挥课程教学的示范性、实用性。21世纪的中国,已经被卷进一个“读图的时代”,一个“浅阅读的时代”。在“浅阅读时代”成长起来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期待都与以往大不相同。

(一)儿童文学课教师“去魅”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营建

“去魅”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概括,现代化过程是去神秘化和神圣化的过程。教师职业要求一种神圣性、完满性,做有专业魅力、情感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师并不和教师“去魅”矛盾。教师虽然学有专长,但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全知全能。“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课的教学强调个人体悟的独特性。学生尊重老师,但又要超越老师,是营造生命课堂的前提。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主动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并进而体味到人格的自主性和尊严。

(二)经典儿童文学和经典儿童文学教学的“去魅”

经典文学是指一切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持续震撼力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也应经历一个“去魅”的过程。经典文学的“去魅”并不是否定它们对人类文明承载和传播的价值以及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丰盈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获得成长的作用,而是不“跪着”阅读、学习经典。经典文学的教学既要将作品放在整个文化思想发展史的历史视角来理解,又要将作品放在现实的社会语境的共时视角来理解”,实行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的教学。

三、发挥新媒介的积极作用,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广义上的“新媒介”是与印刷媒介相对的概念,它包括了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等出现于印刷媒介之后的各种现代媒介。从电子和网络媒介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同样可以不改变文字形态而进入新媒介。

文学课程,要树立“大课堂”、“大儿童文学”意识,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外阅读指导。手机和网络使个体的生活世界具有了无限的扩散可能,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介进行比较阅读,有时比到图书馆查询、借阅相关书籍或报刊显得更及时、迅速,也更有助于贯穿整个课程以及面向全体学生。如学习儿童文学课程中的儿童小说,可比较阅读马克•吐温(美)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阿•林格伦(瑞典)的《埃米尔的325次恶作剧》,戈西尼(法)的《小淘气尼古拉》,以及中国作家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秦文君的《调皮的日子》等,同是“淘气包”题材作品,同样在张扬男童活泼、好动、好奇等天性,上面作品在表现方法上有哪些不同?几个顽童形象展现了怎样的时代以及民族特征?

四、发挥儿童文学课程优势辐射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汲取社会主流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精华而发展、进化和完善起来的一种文化。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提升为学校理念来认识。儿童文学课程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科教师或聘请区域文化学者举办系列文学、文化讲座,举行朗诵、讲故事、演讲等比赛,进行学生儿童诗配画创作等展示交流活动,既是在“大课堂”意识下的课程实践活动,也为文化校园的建设发挥了学科优势。

[1]王吉梅.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毕泗建.“浅阅读”时代的语文教学之弊[J].山东教育,2012(11).

[3]李玲.新媒介传播中的浅阅读现象[J].电影评价,2007(7).

(责任编辑: 丰华涛)

G625

A

1007-421X(2017)02-0028-02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诗意媒介
诗意地栖居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3:14
冬日浪漫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创作(2017年3期)2017-06-19 16:41:20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被耽搁的诗意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6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