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2017-03-08 03:21韩雪军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研究者

韩雪军

(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一、问题的提出

原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王义澄通过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工科职业教育的总结,提出了“‘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1990年12月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王义澄撰写的文章《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原国家教委在 1995年将“‘双师型’教师”这一名词写进《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此后,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展开持久而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使“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长为继“大职业教育主义”之后又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

在“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的核心议题。在梳理文献后发现,前人在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时,大多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内地,主要关注非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民族地区①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庄榕霞、俞启定对 2013 年参加验收的 39 所国家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分析,王斌在2008年从全国建筑类职业院校中选择样本并对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探讨,李梦卿在2012年以云南、四川等地职业院校为样本研究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这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遗憾的是虽然这些研究比较深入,但却因关注的焦点不同,致使这些研究无法具体、明确地体现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二、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进展

从笔者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以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成果相对薄弱。本文从研究视角、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出综述。

(一)研究视角

形象地看,研究视角(perspective)是照射在研究主题上的光源。古语云,“夜间观牛,其色皆黑”。如果一项研究没有研究视角,那研究者就会处于一片漆黑之中,无法看清研究主题的表象。换言之,研究对象正是通过研究视角而被看见、被理解的。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理论视角。它是从某个“学科”或“学派”的角度去研究事物。二是思维视角(或关系视角、分类视角)。它是分类或关系判断的某种思维形式。三是批判视角。它是研究者对新观点或新材料、新方法(或新工具)的选择。在这三种研究视角中,最常用的是理论视角。

从目前笔者搜集的文献来看,研究者在探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时大多采用的是理论视角。具体来看,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或“学派”的角度去研究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中,刘琼从教师专业化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出发探讨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徐咏梅等人从激励理论的视角讨论宁夏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而乔俊龙则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研究主题

主题是话语的中心,也是问题的集中表现和特定反映。所谓研究主题,就是研究问题或研究对象的聚焦点,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凝结,是在一定的研究视角下确定的学科领域内需要讨论和探索的具体问题。“明确研究主题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主题所在的学科领域,为在一定学科视角下确定研究问题奠定基础。研究者可以在对文献资料梳理和对社会生活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在这一研究课题中希望回答的具体问题。”②

综合搜集的文献可以发现,前人大多以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为核心,形成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当前的研究成果如下:

1.“是什么”,即呈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众所周知,结构是研究者描述客观现状时经常用到的主题词。在探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时,研究者主要从职称、年龄、学历、学缘、专业结构等维度上呈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其中,彭宁对广西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他指出,在职称结构上,“第一师”③的职称以中初级为主,只有部分教师具有“第二师”职称;在年龄结构上,呈“U”形分布;在学历结构上,以本专科学历为主,存在部分中专学历;在学缘结构上,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和企业调入的少之又少;在专业结构上,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比例失调,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也不合理。也有研究者从其他维度描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其中,张文钦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刘琼从“双师”素质的匹配度和融合性、杨丽仙从实习实训情况等方面描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2.“为什么”,即分析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成因

机制是研究者在分析客观现实成因时经常用到的主题词。大部分研究者如张月白、徐咏梅等都是从教师评价机制、经费保障机制、选拔激励机制、教师培训机制、队伍管理机制和职称评聘机制等维度来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成因。也有研究者如刘波、王新霞等从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等角度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成因。

3.“怎么样”,即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探讨改进策略

在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上,研究者们大多认为:除了要建立健全上述各种机制或体制外,还要采取具体的策略。其中,王梦云针对内蒙古乌海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即“传、帮、带”、“下、考、评”、“引、送、学”。向亿平则从兼职教师引进、“产学研”结合等角度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按一定程序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具体方式、手段的通称。一般来说,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探讨,“第一个层面是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和思路等;第二个层面是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风格;第三个层面是操作技术,即在研究中具体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④研究者们在运用研究方法时,大多关注其中的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

从现有的文献看,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文献法是前人经常运用的研究方法。其中,赵翔宇运用历史研究法,通过追溯临夏外国语学校办学历史总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张文钦运用个案研究法对内蒙古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具体的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李寒光则在梳理前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趋势

前文笔者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梳理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现状。接下来,笔者从这三个方面依次分析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趋势。

(一)研究视角上的趋势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研究者可以从人类学、教育学、现象学、管理学等学科选择恰切的理论视角来研究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是,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少有研究者将人类学、现象学领域中的理论作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视角。

近年来,人类学中的理论如情境学习理论、现象学中的理论如生活世界理论逐渐成为研究成人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理论视角。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涉及到成人学习,又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情境学习理论、生活世界理论的广泛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以它们作为理论研究视角,探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研究主题上的趋势

笔者从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成因及其改进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下文从这三个方面依次分析研究主题的趋势。

现状的描述应包括问题和成就两个方面,但前人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上,很少对他们取得的成就进行梳理,更未对民族地区典型职业院校、优秀“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先进经验做出升华和推广。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的“基层经验”,并会对这些“基层经验”进行总结、梳理,进而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支撑。

一般来说,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不仅要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出发,还要从民族地区的独特性出发。但前人更多是从制度或体制上进行思考,没有在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上进行深刻分析,从根本上忽视了民族地区特定的生态情境。随着研究范式的转换,宏大叙事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少。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来说,亦是如此。可以预见的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微观研究出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民族地区的区位特征、民众心理、文化情境等实际情况出发来研究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成因。

许多应用研究都按照“现状-成因-策略”的思路展开。其中的“策略”必须围绕着“现状”和“成因”来设计,才能具备实效性和针对性。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对策缺少针对性,无法在生态情境上实现“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以至于因缺少文化适切性而无法在实践中操作。未来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具体,针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策略,也将越来越具有针对性。

(三)研究方法上的趋势

从当前的文献来看,研究者往往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中同时运用几种方法,但这些方法之间缺乏内在关联,无法形成呼应和“三角验证”。除此之外,在每一种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不够规范,如历史研究法缺乏对历史材料的逻辑分析,文献法往往是资料的堆砌,个案研究法中的访谈不够深入,抽样的代表性不足,等等。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种集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为一体的混合研究(mixed research)方法。混合研究方法集合了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优点,同时也摒弃了二者的缺陷,形成了优势互补。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既可以实现“三角互证”,让研究者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获取真实的研究数据,还能深入探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成因,最主要的是,能够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的经验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

注释:

① 本文所涉及的民族地区指的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主要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旗)。

② 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第2版)[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75

③ “第一师”指的是教师,“第二师”指的是除教师之外的其他类别,如工程师、会计师等。

④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6.

[1]彭宁.民族地区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梦卿.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3]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5]赵翔宇.甘宁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6]菲利普·葛洛曼.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M].石伟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吴炳岳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及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9]梁成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10]李光寒.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11]曹晔.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的内涵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12]李梦卿,万娥.“双师型”视阈下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05).

[13]庄榕霞,俞启定.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基本特征及资格标准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01).

[14]刘猛.“‘双师型’教师”:一个中国特色概念的语用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06).

[15]刘琼.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13.

[16]刘波.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7]陶波.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18]张文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9]王梦云.乌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0]刘再春.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高等院校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