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家访工作报告
——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为例

2017-03-08 02:17:01秦桂芝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疆学院

秦桂芝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家访工作报告
——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为例

秦桂芝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家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是老师了解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社会区域文化背景,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的重要渠道。通过家访,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家庭和学校互相交流情况,形成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被关切中愉快地学习,从而学校和家长共同完成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有用人才的任务。

家访;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自1989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旨在利用内地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新疆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繁荣。2012年9月,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跨入了教育援疆的高校行列,五年来共有863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曾经或正在该校就读。

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家访一环节,国家层面历来重视,提倡到新疆去,看新疆,了解新疆,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心里,拉近情感距离,拉近心灵距离,为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扫清文化差异和心灵距离的障碍。并强调家访工作意义深远,关乎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关乎新疆的和谐稳定,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负有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任务的高校积极开展家访工作,以此促进校内教育。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家访工作也是卓有成效。

1 基本情况

1.1 家访的目的

由于地理距离相隔遥远,长期以来,对新疆的认知只停留在文化媒体的介绍中,缺乏对新疆真实全面的了解。加之区域文化的差异,在刚入手开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时,与真实个体有了真实的接触,老师们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也由于目前新疆面临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局面,生怕哪里有了疏漏出了问题,真是紧张万分。其实,这都是由于不了解的缘故。所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组织教师到新疆进行家访,目的是了解学生成长的区域社会背景,风俗文化,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寻求答案,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形成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方式,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衔接起来。

1.2 家访的具体内容

了解学生家庭自然情况、经济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以及在家乡学校时候的表现,了解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情况;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以及对学校的希望、要求等,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1.3 家访的形式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通讯方式多样化,电话、QQ、微信已成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快捷交流工具。电话里的一声问候,手机里的一条短信,微信中的一句祝福,就能达到双方交流的目的,“费时费力”的走家串户式的家访似乎要淡出师生沟通的舞台。现代通信工具可以时刻联络教师与学生以及家长的情感,但也只能解决临时性的和迫切紧急的沟通和了解,也缺乏一定的情感温度。而实地家访一方面显示了教师对于学生家庭的关注,是教师与家长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品德等方面情况的一个重要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一种情感的沟通,也会使家长和社会对老师和学校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来。利用通讯工具交流能够方便快捷及时;实地家访使空间和心灵距离更近、更真切,二者各有优势。一个优秀的教师要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目的,应当更有效地、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学生。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即采取了多渠道、多手段的家访方式。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家访可以灵活及时,贯穿学生在校的全部时期。不仅针对部分学生,也可面向全体学生。家访事例有:

(1)新生入学时报到行程信息的获取。学院的开学日期确定后,给每一位新生发短信、打电话,寻问行程信息,按其日程安排接站。师生还未谋面,收到来自遥远东北的问候,学生和家长深感暖心,顿增对学院的亲切感、减消陌生感,拉近了距离。

(2)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与家长沟通,第一时间化简了问题解决的烦琐,在家长的帮助下顺利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学生L,由于本人性格和成长背景的差异等原因,与同宿舍的学生不能融洽相处,出现逃避、自我封闭的现象。通过电话家访其家长,了解了L同学更多性格特征及在家时的表现,对他进行及时耐心的心理疏导、行为指导、处事方法的传授,让他逐渐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调解。现在他的状态很好。

(3)创建家长微信群,把学院的与学生有关的公共信息发布到群里,让家长了解学院的工作动态,可以协助老师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比如,把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发布到群里,家长们了解了这个寒假学生们要做什么,可以协助学院完成假期的教育任务。

1.4 赴新疆进行实地家访

高校进行家访,很多都是要到异地学生的家乡,学生居住分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到新疆,路途遥远,疆内地区间也是长途跋涉,车马劳顿。还有气候是否适应、饮食是否习惯等问题,但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教育工作,这些困难都要克服。

(1)准备工作。每次家访出发前,首先都要确定进行家访的学生,一般为德困生、学困生、贫困生、特殊家庭的学生,农村牧区的学生,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为主。在进行家访前,对所访学生家庭情况和其所在地区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尽可能深入的了解,避免在家访中出现礼节性的和知识性的失误。明确家访的主要任务: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与家长共同研究,明确要求,统一思想,找出学生内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未来教育中有的放矢。制作了学生在学院生活学习的小视频,带上一份新版的学院校报,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成长情况,在学校与家庭间形成有效沟通。

(2)家访时间和地点。2013年5月3日,秦桂芝老师利用在乌鲁木齐学习的机会,到家住托克逊县博斯坦乡的木巴热克家进行家访。2015年1月21日至2月4日,秦桂芝老师到阿勒泰地区走访了阿勒泰市帕丽扎提、再尔迪家,赛力克、叶尔多斯家,哈巴河县恒巴提、娜孜依拉、古丽加依娜家、库丽加孜家,布尔津县热孜古丽家,清河县加尼亚、特列克家。2016年7月17日至7月27日,秦桂芝、张雪峰、洪鑫三位老师走访了阿克苏地区买吾郎家、依力亚尔家、古丽乃孜尔家,伊犁地区热依汗古丽家、迪丽胡玛尔家。

(3)家访的过程。这几次家访主要是以贫困家庭、特殊家庭、农村牧区家庭为对象。以记录学生学习生活的小视频、校报为媒介,向家长宣传讲述学院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理念、措施、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学院对学生的关爱呵护,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新疆传统的节日活动;和家长交流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其性格特点。考察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学生的家庭经济环境,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城市风貌。

(4)部分家访对象的家访情况。那孜依拉家五口人,家住牧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无法开垦耕地,家里的财产就有几头牛和几只羊,经济贫困。其父亲对老师跋涉万里之途来到其家中表示感谢和敬佩之外,主要强调家庭经济的困难,希望学校多帮助她的女儿;加尼亚姐弟俩是孤儿,弟弟辍学撑起了家庭,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供姐姐上学。姐弟俩很是坚强乐观,勇敢挑战生活的逆境,为改变命运奋斗着。恒巴提从几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被奶奶抚养到大,奶奶看到老师来到家中,对孙女到遥远的异地他乡读书放心了。当看到视频中孙女的优秀表现,眼里含着泪水,对老师和学校表示感谢。特列克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以清洁工的微薄工资供他读书。在他的家里,看到很多他在中、小学时候的荣誉证书。放了寒假,他也在打工,分担母亲的经济压力。买吾郎是生物科技系的专科生,他的家长希望他能够专升本,拿到本科毕业证好找工作。到了依力亚尔家,了解到当地急需双语人才,即兼通维吾尔语和汉语的人才。在当地,兼通双语人才就业率高。

2 家访的结果

2.1 家访的感想

实地家访虽然辛苦,却很有价值。第一,通过家访,收集到更多在学校无法知悉的一些对学生、对教育有意义的信息。比如,学生在家尊长敬老的表现;默默地帮助家长做家务;敢于进入社会打工,分担家长的经济重担;面对命运的磨难不低头,积极进行抗争的勇敢品质。这些都是今后进行学校教育的好素材,无论是对个体教育,还是带动全体,以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出更多的优良品质。第二,通过家访,了解到更真实的新疆,纯朴的乡村民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城市容貌;管理严格,但宁静和谐的治安环境,人们从容安祥地生活着。以此改变有的人以往谈新疆色变的恐惧心理。第三,家访不仅对应学生个体,也对应当地社会,由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找到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有的放矢的解决。家访对学校教育大有裨益。第四,更真切地感受到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渴望,天下父母同心。第五,家长对党和国家援疆政策的感激之益于言表。以及家长对学院的信任,家长说,我的娃就是你们的娃了。老师们感觉到不可辜负的责任。

2.2 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发

(1)扩大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认识视角,改变社会上传统的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偏误认识,发掘学生的优秀潜力。把新疆籍学生和内地学生一样平等对待,揭掉区域标签。

(2)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汉语教学,培养更多双语兼通人才,使学生的就业多一条出路,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在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即进行了汉语教学的改革,对民考民的学生加设了汉语基础知识课程,强化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

(3)开展“今日新疆”宣讲活动,让更多的师生了解真正的新疆,让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交往、交流、交融。

(4)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现在,增设了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出台了孤儿减免学费的政策,扩大了“古丽民族团结基金”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名额。

(5)针对学生的家庭成长背景,其个性特点,结合新疆的社会文化风俗,实施教育。

3 结语

以上证明,家访,并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具有更新教育观念、增进家校的理解和信任、完善教育艺术等多重效应。时代在前进,但家访依然是架设在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家访,认真审视、利用这种传统的沟通工具。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创立了“四个不间断”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服务管理模式,家访就是其中一个不间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间断的重要载体。今后会继续深入开展家访,探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联系的新领域。

[1]李燕,徐波.名师最有效的沟通细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茂.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今天怎样管学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金学洙]

2017-02-06

秦桂芝,1963-,女,蒙古族,黑龙江杜尔伯特人,副教授,蒙古族文化、民族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新疆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学院掠影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