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勤
“绿阴门巷掩柴扉,五月江南笋蕨肥。”笋指竹笋,蕨是蕨菜,它们来自山野荒林,采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反而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跟竹笋相比,蕨菜更加低调。有人采摘,那就化作主妇锅里的山珍。没人采摘也罢,那就迎着春风茁壮成长,成为染绿荒郊山林的一份子。
一场春雨过后,山坡上树林里草丛中,嫩嫩的、浅紫色的、一掐就出水的蕨苔冒出了好多好多,像那初生的婴孩,粉嫩可爱。看准了,伸出手去,轻轻一掐,蕨苔就到了手中,一会儿就是一大把。人们将背篓放下,将大把大把的蕨苔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然后抬起身来,揉了揉腰又弯下身子,继续采摘蕨苔,一会儿就收获满满。
城里人喜欢吃蕨苔,价格自然看涨,山民们瞅准商机,开始采集、售卖蕨苔,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大把,而且挑一选二,能选到上品。春天蕨苔一时吃不完,还可以将其摊在日头下晒干,这样可以延长保存时间。将来要吃蕨苔时,用水发开就行,可见蕨苔已经成了木耳一类的干菜。蕨苔不论是新鲜的,还是晒干的,经过处理后用来炒制腊肉,都别有一番风味。
《本草纲目》载,“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蜷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粔妆,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可见古人早就清楚蕨菜的食用方式,就连如何制作蕨根粉也交待得很清楚。
事实上,由于天灾人祸之故,中国人吃不饱肚子是常事。民国时期,身处天府之国的四川人,在军阀劣绅的盘剥下,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部分地区一天也就吃一干一稀两餐而已。在那些青黄不接的日子,采摘野菜过活早就不是新鲜事。狗地芽、香椿头、蒲公英、折耳根等,都是鄉民餐桌上的常客。而那些漫山遍野的蕨菜,更是他们赖以果腹的山珍。这些野菜口味再不济,也比电影《1942》里逃荒的河南人吃树皮强吧。从蕨苔到蕨根,怎么吃,吃出花样,他们当然了如指掌。
蕨根粉是从野生蕨菜根里提炼出来的淀粉,天然野生无污染。蕨根粉直接取其根部洗涤、捣碎、过滤、晒干而成,保留了蕨菜根里大部分营养。凡是富含淀粉的植物种子、根茎,经过粉碎后都可以制成粉条,譬如面条、米粉、红薯粉等,蕨根粉也是这样。蕨根粉是老少皆宜的一道美食,其做法跟酸辣粉差不多,不过成品有冷和热的区分罢了。首先将蕨根粉用开水泡两小时,捞出沥干晾凉,放入青花瓷碗中备用。接着将小米辣和青椒切碎,大蒜捣成泥状,加入适量老陈醋、食盐、鸡精、酱油、麻油、葱花等制成调料,淋在蕨根粉上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酸辣蕨根粉滑嫩爽口、酸辣鲜香,酸是陈醋的酸,辣是近几年流行起的小米辣的辣,而且带有麻油的香味,吃起来很有韧劲。黑乎乎的蕨根粉,配上红红的小米辣、青椒粒、芹菜粒、葱花等,真是分外养眼,让人食欲顿增。当你吃多了大鱼大肉,来一盘爽口酸辣的蕨根粉清清肠胃,接受一下来自山野自然的日月灵气,那可真是人间美事一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