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意义

2017-03-07 15:56魏婉婷
黑河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重视科学活动幼儿园

魏婉婷

[摘要]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信息时代,知识已经不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了,素质、能力也是评价一个人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且这两方面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开始认识世界,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幼儿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应该进行科学活动,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们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能力;重视

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较重视正规的科学活动,忽视非正规的科学活动等。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许多幼儿园至今仍只重视上课,忽视其他教育形式,为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目标的设定

目标是创设科学区域活动环境、选择活动内容和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和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自由的区域活动虽然不同于严谨的集体教育活动,但也有目标,只有在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主动操作去发现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在设置科学区目标时,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和课程的需要拟订区域目标,要注意科学区域目标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应更宽泛和长远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和操作水平及时加以调整,使活动设计和材料的投放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在制定目标时应淡化静态的知识要求,定位于培养幼兒喜欢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幼儿学科学的方法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和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可以说在科学区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那么应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

1.材料应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有的放矢,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将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中。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在实施主题活动“有趣的种子”时,为配合完成目标“帮助幼儿区分周围环境中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获得一些关于种子的概念,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方法”,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让幼儿认识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位置的种子,并提供放大镜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等,还提供百科全书、光碟丰富幼儿的知识,提供花盆、铲子等让幼儿做实验,使幼儿构建关于种子的认知结构,提高观察、思维、动手实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

2.材料应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所以在投放材料时要适合幼儿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3.材料应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应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时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的材料。比如,大班探索“斜坡与球”的活动时,教师准备的材料应精心细化分解,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磨擦程度不同),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其中的秘密,再提供不同弧度的轨道让幼儿观察球在不同弧度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等。

4.材料应具有丰富性

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可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如认知类和探索类,还体现在材料的数量应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

5.材料应具有暗示性

幼儿在缺乏对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的情况下,常常借助于知识的暗示性进行认知。比如,让幼儿观察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鸡妈妈救蛋宝宝的步骤图,让幼儿按步骤去试一试,感知蛋宝宝在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

三、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指导,建立必要的规则,实施隐性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科学活动。

1.建立必要的规则

科学区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也会出现幼儿随意丢放材料等影响活动的情况,因此活动区也需要规则的限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针对幼儿在区域学习时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制定区域学习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并建议他们用绘画标记的方式画出来,贴在区域内,提醒大家规范自己的行为。由于这些规则的制定尊重了幼儿的需要,也是他们自己制订的,所以他们都很乐于接受。这些规则不仅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幼儿不断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2.实施隐性的指导

教师通过观察能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判断幼儿的发展与自己预想的步骤是否吻合,确定所设定的目标是否适宜,每个幼儿需要给予哪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预设的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等,通过观察获得准确的信息后,便可以选择指导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指导。

第一,教师积极与材料互动,发挥榜样的作用。当幼儿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当幼儿活动有所停顿或有放弃迹象、当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介入,引导幼儿产生操作兴趣,并较规范地与材料进行互动,发挥榜样作用。

第二,适时适度地进行提问引导。提问引导过早,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何时介入最合适呢?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适度就是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

第三,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以前不会的本领,可以从伙伴口中知道许多新鲜的东西,还可发展幼儿间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教师应培养幼儿乐于展示自己才能,耐心指导同伴的品质,将自己置于幼儿的伙伴地位,营造师生同步学习的氛圍。

第四,努力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学习常有“三分钟热度”的现象,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教师可在科学区增设“小问号专栏”和“小发现专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

四、注重科学区学习后的交流

在科学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交流各自经验、提出问题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科学区的交流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幼儿探索过程进行评价

幼儿探索过程从某种上讲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对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思维的评价。教师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提高幼儿的表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2.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评一评谁和谁合作得最好、谁最能克服困难、谁观察得最仔细等,培养幼儿从事科学探索的良好品质。

3.对操作结果进行评价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材料而获得知识经验是粗浅的、感性的,需要教师的归纳与评价,以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知识结构,使探索活动更加深入,对幼儿共同关注的探索内容可转化为正规的科学活动,发挥正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互补的作用。

科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处于主体地位,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师应对此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邵萍.幼儿园开放性区域活动指导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吕音.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J].长春教育院学报,2006,(12).

[3]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重视科学活动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公路工程的养护管理分析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点燃幼儿的创新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