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2017-03-07 15:49蔡晓娜
黑河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组织管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蔡晓娜

[摘要]组织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它是一门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导课,先声夺人;课堂调控,创设气氛;机智“应激”,因势利导;善始善终,结课有方等环节,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调节控制;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一个目标明确、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组织教学是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所采取和运用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技能和技巧的过程。高超的教学组织艺术能有效调控课堂活动,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教学顺畅地进行。

一、巧妙导课,先声夺人

高尔基曾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象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开好头是一节成功课的良好开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但怎样才能使一堂课的开端“先声夺人”呢?其一,以静导入。静是相对于动而言,上课时,学生由于课间活动的兴奋,或者还在注意上节课的内容,都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暂时混乱。此时,教师应精神振奋、从容大方地走上讲台,用信任、亲切、期待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沉默片刻。教师的冷静、镇定对课堂秩序会起到镇静的作用,学生会迅速安静下来,这便是以静制动的艺术效果。反之,在喧闹声中,教师大喊“安静”“注意”是难以奏效的。其二,以趣启思。教师在讲课之前,先设计一段有趣的導语作为导课的引子,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两座桥,一座有桥墩,一座没有桥墩,然后提问:“你们看看,哪一座桥最雄伟、坚固?”学生一致认为是有桥墩的那一座桥。这时教师指着另一座桥说:“这就是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了,它是我们祖先的‘杰作,它不但坚固,而且闻名世界。”学生都希望弄清楚它为什么能闻名世界,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课堂调控,创设气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教师是控制者,其主要任务是把加工过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需要适宜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所以,加强课堂调控,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进行课堂调控,教师必须善于抓取和选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信息。曾记得有位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误把“高粱”写成了“高梁”,马上有学生指出,教师因势利导说“高粱”是粮食,所以下面是“米”;“栋梁”是一栋房子最重要的支撑点,是用木头做的,所以下面是“木”。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捕捉到反馈信息,并用它来校正学生的认知,这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学生是运动的个体,而课堂是多变的场合,教师必须学会观察,善于通过学生听课时的面部表情、神态和一举一动,判断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心理状态,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结合课堂气氛的实际,组织提问、讨论、归纳和总结,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节奏及方式方法,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是动态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师可时常用“刚才讲到哪里了”作为提示,以此把学生的注意力时时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机智“应激”,因势利导

“应激”即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或偶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且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加以解决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学艺术的表现。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处理得好,可以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处理得不好,则可能给教学制造障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进度。对于课堂偶发事件,最好的办法是教师暂停讲课,用严肃的目光注视大家(不要只注视某个学生,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是在注视着自己)。“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突然停止讲课会引起全班同学包括制造偶发事件的学生的注意,使其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并马上纠正。当然,对待这些制造偶发事件的学生,只能依靠教师的热情、耐心和正面的巧妙引导,而不能依靠教师的“威风”,如果这样就会使情况适得其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应激”机智十分重要。记得有次上课,有几只蜜蜂飞进教室,在学生摘回来的、放在桌上的玫瑰花上翩翩起舞,有一只还飞向了学生,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去,有的学生还站起来拍打蜜蜂,课堂开始混乱。我当时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学生,而是镇定地指着玫瑰花说:“同学们,蜜蜂为什么围着玫瑰花翩翩起舞?”学生都说蜜蜂在采蜜。我又问:“蜜蜂为什么飞向你们?”学生愣住了,不知怎样回答。后来有个学生说“蜜蜂想来蜇我们。”我笑了笑,说:“你不去惹它,它是不会来蜇你的。再说了,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蜜蜂也许想来你们这儿采点花粉呢!”学生听了,个个儿都开心地笑了。接着我又问:“同学们,蜜蜂在辛勤地工作,你们应该怎么办呢?”所有的学生都调整了状态一齐响亮地回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课堂马上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当然,教学机智反映了教师机敏的心理品质,这种机智“应激”要基于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的长期、深刻的了解,没有把握所教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面对偶发事件就不可能从容镇定、当机立断。所以,教师不仅要学习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重视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探索、积累,提高教学机智的水平。

四、善始善终,结课有方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要有完美的结束,做到善始善终。恰到好处的结束,常含有不尽之意,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以下方法来结束一节课:

1.巩固性的结课

如在教学五年级《乡下人家》这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文中的五个场景:河中鸭嬉戏、院里鸡觅食、屋后春笋冒、门前种鲜花和屋前搭瓜架,同时引用大雕塑家罗丹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事物中也蕴涵着独特而迷人的美的道理,从而巩固学习内容。

2.问题性的结课

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文的每一课时教学完毕后,我经常会用问题式来结束教学,这样有利于让学生从兴趣出发,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课文。

3.铺垫性结课

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时,我先是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1)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的人或事,谁能来说说?(2)你打算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3)如果让你给课题加标点,你如何加?为什么?然后再铺垫地进行总结:文章可以结束,课堂也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对于我们来说,青春的生命不必像张海迪、海伦、杏林子那样有太重的负担。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灿烂的阳光下!

当然,结课没有固定的方式,结课的艺术更是无穷尽的,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地探索和不断地创造。

总之,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的组织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虽然影响课堂组织的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学节奏,保证好课堂时间,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布置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高效的课堂教学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桂英.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探索[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2]张隆华.语文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3]刘玉敏.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自主”翱翔的机会[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5).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组织管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周口市人工影响天气组织与管理机制建设现状与经验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分组合作教学在数控铣床实训中的应用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