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莲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需要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继续学习其他学科打好基础,所以,高一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就相当重要,因而需要教师建立新的学生观,积极调动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语文;实效性;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向前迈进,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忙碌热闹起来。可是在忙碌热闹的景象背后,我们应该反思:学生究竟在课堂上收获了多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不能达到预设目标,而且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穿行在语文的大花园里,沉浸在字里行间中,感受着脉搏的跳动,感悟着生命的跃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得不这样惊叹:语文是美的!语文课堂更是美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享受语文之美!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设计之美
在《沁园春·长沙》一课中,我们用言简意赅的导入词,以欣赏诗词的角度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有精彩的导入,导入词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澜,揪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揪住了课堂的质量。这样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积累之美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多高一同学能力低,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综合素养低。他们要学习九门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被挤掉,学习语文的效率得不到保证,语文作业、课外阅读等只能在课内完成,语文的积累就成了一纸空文。要想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打造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学习《再别康桥》,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诗的韵律,品读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诗,还争先恐后地进行背诵比赛,完全陶醉在诗歌的海洋里。学完诗歌单元,恰逢教师节,我们开展了“你心目中的老师”作文比赛,很多学生用诗歌描写了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非常有诗意。我认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了,能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生活学活用,用诗歌表达了青年对生活的热爱,语文课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作品,还有什么比这更直接、更有效呢?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提问之美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创造劳动的中心环节,而一个好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审视当今的课堂,就不难发现一些遗憾,教师对提问似乎是情有独钟,但收效甚微。提问无度、无序、无义、无本,导致课堂兴味索然,了无情趣。那么怎样做到有效发问,让课堂有神、有形、有趣呢?
1.从无“度”到有“节”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都有一个界限,超过了这个界限,事情就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那么课堂提问也是如此,也需要把好一个度。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遗憾地发现,有些老师在提问时有些粗枝大叶,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学生总是被老师的问题牵制着,这样的提问既阻塞了学生的思维之源,又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平心而论,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无论提问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要把握好度,问题不能提得太大,不是问题问得越多越好,而是提问慎之又慎,切不可一问到底,不着边际,而是要做到有“节制”。
2.从无“趣”到有“味”
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提问应考虑学生、教材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提问,有的放矢地提问,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从无“序”到有“循”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老师将一个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从不考虑问题的内在联系,也不考虑问题呈现的时机、问题呈现的次序、问题呈现的方式。在我们听过的一些课中,总隐隐约约地感到老师的提问有些随心所欲,给人杂乱无章之感。提问既有重复之嫌,又毫无意义可言。这样的提问不提也罢。教师在提问时随心所欲,可能会导致尴尬的局面,若提问无序,没有章法可循,那么学生就如坠入云雾中,弄得晕头转向,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
因此,作为一线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教师应该做科研型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让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语文的大门,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參考文献:
[1]孙艳静.谈高中语文如何实施高效课堂[J].学苑教育,2014(12).
[2]李世兵.高中语文教师的困惑[J].神州,2014(8).
编辑 高 琼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