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兰
摘 要:和谐是一切事物的最大特征,已成为新的流行时尚。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环境中是和谐的,即师生之间和谐互助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谐的存在让我们可以精神饱满地度过忙碌而充实的一天,随着朝阳曙光的出现,我们在微笑中快乐地起床,伴着落日余晖的消失,我们在欢乐中酣然地进入梦乡。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共存;共生;共进;共创;共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最大特征,已成为新的流行时尚。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环境中是和諧的,即师生之间和谐互助共同参与教学。因此,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但学生由于自身的限制,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从而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导权就落入教师手中,教师在掌握权力的同时也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发展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研究。我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下:
一、共存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造就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教育除了让学生具备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同时也是在向学生传达一种信念,那就是人与人应平等互助,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平等地认可和对待彼此,二者才能共同进步。因此只有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共生
平等相处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只有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形成师生亲密的、真挚的情感关系,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定。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和心灵成长的愉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达到了这种境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在自然中形成。
三、共进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经验的积累,不断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还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接纳优秀的教育理念。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师生的共进是互为前提的,学生的成长是自身努力和教师悉心培养的结果。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越高,学生的成长也越快。
四、共创
创新是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让创新成为贯穿一切工作的“红线”。创新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理论制度还是文化、人才,国家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创新,所以我们也要将创新贯穿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和谐的情感关系是师生创新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在教师热爱、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习、尊重教师。尊重教师不仅仅体现在尊重教师本人,还体现在尊重教师的劳动上。要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辛苦,从而互换角色,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达到心灵沟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心灵才能得以舒展,才能诞生丰富的个性。创新精神源于个性的发展,没有鲜明的个性就不可能诞生创新型的人才。
五、共乐
苦乐的感受是人的情绪,情绪是可以调整的。学习的苦闷可以通过归还课堂主权、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创建和谐课堂等方法来实现学生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化。教师要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自主探究,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对于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要进一步指导、点拨、完善,捕捉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并及时赞赏、肯定。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享受获得学习的乐趣。由“学海无涯苦作舟”变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充分发挥出教学的德育功能。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师生之间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深信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强劲的教育动力,提高效率,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注: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773)“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趋势”阶段研究成果。
编辑 李琴芳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