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
◆刘 丹
高校开展人文关怀教育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精神面貌和自由发展的集中展现,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身心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及教育活动缺失情况,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一)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认识。尽管一些高校为了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主体性理念,但是却忽视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实际的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自我教育及情感教育。实践教学中对人文关怀的意识不够,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存在严重的偏差,与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用理性化的标准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为“服从型”和“听话型”人格。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不高,在完善人格方面不到位,不能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无法承担起教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教育者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标准尺度来衡量学生,当学生步入社会时,难以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独立的人格。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较为缺失,不能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沟通互动关系,导致师生关系淡漠,增加了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无法展现出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
(三)缺少人文关怀实践经验。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经验较为缺乏,由于实践活动的时间较为集中,大多数高校都将实践活动的时间设置在寒暑假,不能与勤工俭学、在职锻炼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在一起,无法使社会实践日常日常化。并且开展的实践活动大多脱离于现实生活,不能将实践活动经验的实践性不强,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教育者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不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会侵犯学生的隐私、伤害到学生心灵,无视学生感受,增加了学生的反感,无法展现出人文关怀的真正意义。
(一)正确认识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从以往的政治功能逐渐向以“学生为本”人文关怀方向逐渐转变,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思想进步,促进大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展现出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及意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将人文关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日常化,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活气息,从而提升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2]。
(二)提升教育者人文关怀素质。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关怀能力,拓展自身的知识能力及知识结构,将国外的先进道德教育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提高。将提升自身的综合学科能力和学术能力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专题活动及与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给学生提供表明自己观点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见识,促进教育者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以更好的理解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开展人文关怀实践活动。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福利中心,看望孤寡老人。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学会为人处事和人际交往内容。帮助在校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强化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独立的品格,完善学生的道德情操,增长学生的见识。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和人文关怀精神,促进自身人文关怀素质的提升。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弥补了学校课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炼了学生,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帮助大学生就业[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满足教育部门对高校教育的要求,需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升大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向学生传达丰富和深厚的人文思想内涵,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和帮助人的健全到的人格,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闫军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58-59.
[2]王云霞.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5):81-83.
[3]胡晓红,赵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综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01):90-96.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