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消息中的细节驾驭

2017-03-07 22:16肖建勇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消息细节语言

肖建勇

(湖南工人报社,湖南 长沙 410001)

试论新闻消息中的细节驾驭

肖建勇

(湖南工人报社,湖南 长沙 410001)

消息语言既不同于文学语言,又不同于史传公文,既要做到真实、及时、具体、简练、质朴,又要兼顾生动、灵活、优美、亲和,处理好新闻消息的细节,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传播作用。

新闻;消息;细节

消息是纸媒中最常见、短小的一种体裁,如同书法中的楷体、绘画中的素描,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在新闻报道中属于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如何把消息写活、写精彩、写出美感,是新闻从业人员孜孜以求并力图有所突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消息在纸媒中似乎有些弱化,从近几年好新闻作品奖选送情况来看,消息不到参评数的20%。湖南新闻奖是我省新闻界最高奖项,近年获奖消息也在减少,如2015年湖南好新闻获奖作品中,报纸系统消息仅48篇获奖,只占消息通讯评论三大体裁总数的25.9%,近两年更少,加上新闻副刊、版面、图片等体裁,获奖率更低。再从全国第25届好新闻评选结果来看,294件作品获奖,获奖文字消息仅19篇,仅占获奖总篇数的6.46%。

消息获奖减少有多方面原因,其中获奖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细节驾驭力差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谈到文与质的关系,落到我们现实工作应用中就是如何把握整体与细节的关系,防止脱节。细节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传播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当前,新媒体时代,对消息细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节刻画虽文字不多,但可以以小见大,窥一角而知全局;可以感知人情风味;可以了解美丽世界,甚至可以推动主题升华,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就消息语言的细节驾驭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新闻消息细节的特征

把细节引入消息,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提高报道的质量,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落到新闻工作上,就是创新语言风格,做到语言精炼、朴实、清新、通俗、不拖泥带水,从而增加新闻的内在美和艺术美。

一则新闻,受众首先接触到的是“文章”形式,好的新闻报道,通过细节表现,领会其意蕴,常常会让读者感动落泪。如1983年全国好新闻作品《谭德定见儿子被电击死仍坚持接车》《老红军女儿乐当“烧火兵”》,2008湖南好新闻奖获奖作品《李建初忍受丧女之痛坚持春节下井采煤》。由此看来,细节描写更能达到传播的效果。

综上所述,新闻消息细节驾驭上至少应具有以下特征。

1.善于运用新闻语言思维。掌握运用细节描写,才能吸引读者目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细节描写可以展示新闻各个方面,增加信息量,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2.坚守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坚守新闻真实性,一是坚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二是不随意扭曲故意夸大新闻事件,坚持用客观事实说话;三是针对具体的细节描写,坚持准确把握,杜绝主观臆断或以偏概全。

3.让新闻语言更加贴近群众。重点要做到通俗易懂,满足广大读者。由于消息篇幅短小,新民晚报社的老社长赵超构就主张写新闻要“短、广、软”,其中“短”字就是希望写作消息时要精益求精,利用鲜活的细节把消息事实呈现给读者。

4.增强细节中修辞的“点睛”作用。提升细节驾驭能力必须学会巧妙使用修辞手法,这样能够让消息更能凸现消息的贴近性、可读性,达到画龙点睛之效果,尤其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同身受。简而言之,一是使用语言的规范性,文字注意语法、修辞和逻辑;二是把握语言的准确性,注意词义的差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描写要得体;三是语言简洁、生动;四是文学手法的灵活性。

二、自媒体时代消息语言的壁垒

面对新媒体革命,纸媒一直在消息上求新求变,但创新之路却异常艰辛,可谓处处荆棘。

1.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受新媒体影响,在“抢”新闻上,纸媒消息语言从文本表达到样式呈现相对处于弱势,这缘由大多信息来源在网上,新闻消息“浅”,缺乏深度,缺乏细节,有些消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表象上,没有对事物的本质深入调查,对矛盾和问题说不清、道不明,分析不到位。有些消息对国家宏观政策缺乏了解,报道背离主旨,误解报道内容。

2.传播渠道的变化性。网络等新媒体的崛起,强势挤压纸媒的传统阵地,使纸媒在新传播技术快捷、多趣味、海量内容和立体式轰炸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对受众有用抑或感兴趣的新闻,变得有些困难。

3.出版周期的滞后性。随着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和“自媒体时代”,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发布“新闻”,而纸媒尤其是部分专业报和企业报,受出版周期和地域行业限制,使原本可细节取胜的消息报道常常被逼至“高大全”,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4.缺乏创新的吸纳性。互联网时代下,“一网打天下”正在崛起,与此呼应的是网络新词汇正在几何倍增,纸媒不能主动适应、吸纳,运用相对滞后。

三、提升消息细节驾驭的路径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时,语重心长地对采编人员说“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并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不仅体现出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殷切期盼,而且为新形势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

很多记者通讯员并不缺少文字功底,但写出的一些消息却不能打动人,主要是“文”中没有温度,空洞无物,缺乏细节性的元素。细节描写要求精工细笔,描摹刻画,而这一切源于扎实的采访,没有扎实的采访也就无法呈现细节,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真情”“动人春色不需多”就是这个道理。

(一)再现镜头感

好的消息是短小的,能够再现镜头感的。按国内好新闻评比规定,消息字数一般要求在1000字以下,于是我们记者通讯员就以此为据,着力控字控短,但在处理细节上,一味回避,认为细节是电视记者的事,其实对纸媒记者而言,表述要求更高,通过细节描写同样可以达到“镜头感”的效果,读后,让读者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回味无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1981年11月30日任新华社记者时写的《夜宿车马店》全文仅900字,细节驾驭非常到位,从车马店的老炊事员点点言行,到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不服气的“报账”,寥寥几笔,把社员们丰收的喜悦描绘得淋漓尽致。

又如2012年湖南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生死瞬间热心人拽住了她》,记者完整的抓取了在暴雨中救人的救援过程这一细节,记者这样写道:

随后,刘人岛和曾治悄悄凑过去,生怕一不小心被轻生女子发现。在离该女子只有一步之遥时,曾治抢先抓住了她的手,刘人岛则拽住了她的胳膊与衣服。此时情况危急:该女子双脚悬空,脚下便是滔滔江水,而且她拼命想挣脱。刘人岛两人大声向路人呼请救援并死死拽住女子。

这时突然天降瓢泼大雨,现场气氛愈发紧张。很快,他们身边便围拢了一群热心市民。在湖南电信工作的罗静连忙从车辆后备厢里找来一根结实的拖车绳;一名小伙子自告奋勇将绳子绑在身上,翻过栏杆去救人;10余位市民有的拉绳子,有的帮忙拽人……5分钟后,大家终于联手将这名轻生女子拖回了大桥上。

作品的镜头感让人读来既感动又紧张。正如一句话所说,记者与其说是在记录事件,不如说是在记录自己,记录社会的人性美。

(二)讲出好故事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给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路径,强调提高宣传工作质量和水平,关键是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新新闻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国新闻的采写技巧与手法开始注重与文学的融合,在新闻中运用“讲故事”的报道方式更是冲破了传统观念和写作手法的藩篱,让新闻极具艺术性。

讲故事就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要求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情节,有细节描写,适应当下“浅阅读、深沟通”的要求。

1.使用朴实的语言来烘托细节

打官腔、说套话的叙事方式是不受读者喜欢的,如果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个性化语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比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中,有相当一部分十分讲究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读来让人眼睛一亮。以消息《一岁时被夹子夹断脚趾一群爱心志愿者帮养伤一只白鹤坐飞机来鄱阳湖找亲人》(第23届中国新闻三等奖)为例:

“白鹤三号”命运多舛。今年4月,年仅一岁的它被捕鸟器夹伤,在沈阳爱鸟志愿者的帮助下,进行了截趾手术。经过几个月的疗养,现在它已伤势痊愈,体重达15斤,身上代表未成年的褐色羽毛也变成了洁白的成年色……

如果“白鹤三号”错过了今冬与白鹤群的会师,那它身上的野性便会渐渐退化,成为“家鹤”。而形单影只的它,又不可能独飞千里行程赶赴鄱阳湖。思量再三,志愿者决定让“白鹤三号”乘飞机。

该消息没有矫情的词汇,长短句交叉运用,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特别是涉及时间、事件、人物的部分,采用简洁的白描,既精练又准确,使人印象深刻。

2.使用短词句和面对面访谈来丰富细节

平铺直叙、冗长的语句都是让人阅读困难的,在消息中尽量使用较短的句子和段落,适当加入人物的直接引语,可以使新闻更有吸引力,同样让读者更易读、易记、易懂。

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消息(第23届中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题材很大,整个消息才650字,却用100余字描述了欧阳淞等接到中央办公厅电话后,焦急等待中央领导车队这样一个细节,衬托出中央领导带头转变工作作风,迅速、鲜明地传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新气象,直接体现了群众的关注,也增强了新闻的传播力。

3.使用具体、翔实的描写来突出细节

讲故事不能光靠议论、溢美之词感染和教育读者,而是通过具有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增强宣传效果。如获2015年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违建户致信城管:快来拆违!》,文中就有这样的细节:

“横幅的‘主人’不是社区居委会,而是搭建违法建筑的居民黎新亮。‘老黎就是带头写信的违建户之一,他不仅签了名,还自掏腰包,花200元买了横幅。’赤岗社区主任宾端容给记者展示了一封居民联名写的报告,黎新亮的名字排第一。”消息全文不到800字,采用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生动活泼,情理交融且短小精悍,内涵丰富,让人感到大美。

(三)少些距离感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在新闻采写中却恰恰相反,距离既不会产生美,也不会产生优秀的新闻作品,只有接地气,新闻才会有生命力。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基、报道之根。新闻工作者只有“一身汗两脚泥三只眼”,走进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带回有价值的新闻,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才能写出独家视角和鲜活的优秀作品。正如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所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好,那么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如2013年湖南好新闻二等奖作品《对不起,叔叔让你早下了一站》:9时16分,车子到达长沙晚报站。“耽误大家一点时间好吗?刚才有个孩子下错站了,我想掉过头去接她,要不太危险了。”姚师傅站起来和车内乘客商量。他的想法得到所有乘客的同意。很快,公交车在前面路口掉头,并于9时19分到达芙蓉公安分局站。可此时,站台上空无一人。

焦急的姚师傅一边继续向前开车,一边仔细留意路边,终于在车子开出30余米后,见到了正蹲在路边哭泣的小女孩。他立即将车停在孩子身边,招手示意她上车,“小朋友,对不起啊,叔叔错了,让你早下了一站!”朴实的语言,简短的对话,这一细节顿时把读者引到场景的想象之中。

总之,消息发现美,传播美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细节是以客观真实性为基础,是这门艺术的抓手,它通过丰富的语言达到作品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统一。记者通讯员只有充分考虑到宣传效果和读者需求,在内容和语言方面深入挖掘作品的细节,消息的新闻价值和艺术价值才能达到更高的台阶。

责任编辑:王习贤

I0

A

1009-3605(2017)01-0105-04

2016-09—12

肖建勇,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工人报》副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消息细节语言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语言是刀
一张图看5G消息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细节取胜
我有我语言
消息
消息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