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超
(1.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3)
文化多样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郭 超1,2
(1.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思想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并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博弈,始终坚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坚决反对多样文化中的错误思想,强化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吸收多样文化精华,增强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尊重人民多样合理文化需求,强化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文化多样性;意识形态;历史经验
意识形态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执政地位,在一定的物质、经济、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内涵着特定阶级倡导的精神信仰、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运思方式、宗旨目的。政治价值观念是其核心,思想理论体系是其反映。文化是人在能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认识,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与自然关联、作用的桥梁。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文化创作主体在参与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中国共产党积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并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20世纪中后期,信息科学技术与文化迅猛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层次多样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共同存在于同一社会中,互相博弈、吸收,甚至趋同。[1]在多样文化的共存与博弈中,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
“文革”结束后,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多样繁荣发展,邓小平在文艺创作上提倡百花齐放,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反对强行干涉,尊重文化发展特点与规律。提倡“双百”方针,并非任由多样文化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意发展,其基本前提是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性质的集中体现,具有创新性与坚定性,是正确方向的保证,是立国之本。马克思主义为“双百”方针提供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彻“双百”方针、发展多样文化的组织保障,社会主义道路为“双百”方针规定了发展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双百”方针的前提和方法。邓小平在提倡文艺工作者进行多样化艺术创造时,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准则,强调坚持正确的方向。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以大局为重,提高人民和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要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党的利益。凸显社会、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三者的利益是四项基本原则在文艺创造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体现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
多样文化在全球频繁交汇的时代,江泽民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概括与反映,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绝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多种思想文化交织融合,影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普适价值论者”打着超越阶级、国家的旗号,试图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推行。对此,胡锦涛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进行了阐释,提出要对发生变化了的新实践进行敏锐感知、研究,用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事关国家、社会、人民的重大问题,增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当今国际国内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汇、交锋频繁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侵入渗透与反侵入渗透的斗争愈加复杂尖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如既往坚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与终极目的,并着重强调坚持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主要在于在历史关头的实践中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在于落实解决问题的举措。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多样文化的迅速涌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这是党和国家长期存在、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多样文化竞相开放繁荣的必要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本上是为了坚持其科学性,维护其所代表的主体利益,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还在于能动地实践,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坚持意识形态性质,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在时代与实践中创新发展,提高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性质。在文化多样性中坚持意识形态的性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是理论的先进性与实践的能动性的统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优于其他多样文化的显著特点。
意识形态的主导力是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方式,以其倡导的思想、价值、理念对社会存在的多样文化进行规范、引导的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增强社会成员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多样文化中的错误思想坚决反对,以增强意识形态的主导力。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反对多样文化中的错误思想。对于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对反党反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想斗争不积极不到位的现象,邓小平给予了严肃批评。他认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要着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法制的错误的思想文化。邓小平认为,它不利于安定团结,会造成四个现代化的彻底失败。极端个人主义信奉个人利益至上,以个人为本位,忽视集体原则与社会责任。这种思想文化极易导致利己、自私、冷漠等问题。官僚主义是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挑战与问题,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中以人民为本位的价值理念相违背。因此,执政党要发挥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同与核心价值理念相违背的错误思想文化进行坚决的斗争。
对于随着改革开放推进而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着重进行了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人士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宣传出版非法刊物,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试图推翻党的领导,使中国全盘西化。有些文艺工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夸大突出社会阴暗面,歪曲历史和现实。邓小平发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导力,旗帜鲜明地坚决进行斗争。他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武器,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战线的领导,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观点要进行争鸣。他强调,对于一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公然向马克思主义挑战的错误思想,必须进行斗争。必要时,使用专政、纪律和法律的手段,抵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在此,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应当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为指导,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有力斗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
对于影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有害文化,江泽民也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他以人民、国家、社会主义作为区分判断多样文化中有益有害的标准,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主导力建设的准则。在邓小平反对错误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又对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文化进行了批判。拜金主义是把金钱、物质、财富作为唯一、最高价值准则。认为追求财富是至高无上的,金钱就是一切,金钱可以买到一切,为此不择手段。享乐主义是把最大限度的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与至上追求。这些错误的思想文化忽视除去物质以外的道德、公正、责任与尊严,必将导致价值迷失、人格扭曲、社会不公与动荡。这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与核心宗旨相冲突和违背,必须发挥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坚决进行抵制。
在多样文化呈现新特点的新阶段,能否妥善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这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与执政使命。胡锦涛认为,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原则性方面,还是具体宣传渠道和部署上都要加强主导力,坚决反对错误思想文化的侵蚀、传播与泛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要划清“四个界限”。这主要关涉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基本经济制度、民主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反马克思主义是指当前国内外歪曲、指责、攻击马克思主义,试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种错误的思想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改变中国意识形态的性质,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私有化论者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全部归个人所有;单一公有制论者则主张回到改革开放前的“一大二公三纯”的状态。无论是私有化还是单一公有制,都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理论从根本上是为了改变中国意识形态的经济根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少数人的金钱民主,其实质是要改变中国意识形态的政治根基。产生于我国历史和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具有不平等性、落后性与利己性等特点,它们要改变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
在多样文化更加激荡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这就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上升到国家权力的高度来认识。领导权是在多样文化中保持意识形态地位与性质的根本,为意识形态在多样文化中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引导提供支撑与平台。主导权是意识形态对多样文化进行规范、引导的权力与能力。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增强了对多样文化的指引力、导向力与凝聚力,也是对多样文化发挥能动作用的体现。意识形态对多样文化的主导功能,直接决定着领导权与执政地位的巩固。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2]这就表明了习近平在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中,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理论反对错误思想文化的决心。习近平还从国家权力的角度,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变色为戒,强调坚守意识形态的防线,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这里,习近平反对一切有害思想的冲击,以科学的管理,保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权威地位,使受众自觉认同意识形态的话语解释,并自觉践行。掌握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是增强主动性、主导性的体现。可见,在多样文化交汇日趋激烈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增强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坚定的信心、科学的方法反对错误思想文化。
综上,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而随之出现的错误思想文化。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官僚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具体有害思想,到要自觉划清同中国指导思想、基本经济制度、政治民主、文化等相违背的错误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国共产党对多样文化中影响意识形态发展的思想认识更加清晰理性。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从反对错误思想文化、加强理论宣传、强化宣传渠道管理、坚定态度表明决心、再到认识掌握领导权、主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牢牢巩固意识形态阵地,使得意识形态主导力的发挥更加科学、高效。把增强意识形态主导力提高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成员的整体思想状态的高度来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动性、主体性与自觉性的增强。
对于多样文化中先进、积极、向上的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的姿态在时代与实践中,整合吸收,增强意识形态的生命力。
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认为,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应当吸收国内外多样文化精华进行创新。对于我国文化遗产,邓小平要求划清民族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对于外来文化,一切先进的、进步的、有益的成果都应当借鉴和学习,要“洋为中用”。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分析、鉴别和批评其内容和表现。这里,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当今我国与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存的现实,反对意识形态的封闭僵化,提倡开放创新。对于多样文化,应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蕴含的方法论原则进行科学地辨别吸收,提倡科学与理性,反对蒙昧与盲目。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上应当积极吸收多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增强生命力。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还是对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在多样文化全球快速交流的时代,江泽民认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应当立足本国实际,对多样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吸收学习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不要生搬硬套。把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相结合,把本国实际和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相结合。“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3]在强调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吸收多样文化精华方面,江泽民更加注重本国国情,凸显民族和时代特色,强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反对极端思维和固化模式,在辨别中实现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与生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提出要全面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对于国外文化有益成果,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4]42胡锦涛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的主体性原则和科学性方法,彰显民族与时代特色,突出现实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尤其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吸收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中,增强生命力。他认为,中国历史上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把儒家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吸收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不仅为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增强意识形态生命力提供了方向性指导,还具体点明了如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干地位的儒家思想价值观,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习近平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以民为本、德化理念等吸收运用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性形态中,发挥其当今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认为,我们要维护人类社会创造的多样文明,积极学习借鉴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增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指导当代实践的能力。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要紧跟世界发展形势,加强宣传报道新事情新思想和新知识,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习近平以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先进新潮流的视角,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重视世界文明成果的传播吸收机制,把全球人类多样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吸收的宝库,为当代中国发展服务。这体现了更为雄伟的气魄、宽广的胸襟,紧跟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远见卓识以及立足中国现实的实践精神。在实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在吸收多样文化精华的同时,也要把蕴含中国特色价值理念的先进文化向世界传播。
中国共产党重视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作为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的丰富源泉,把握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脉搏,以开放的姿态,全球的视野,尊重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交流学习中实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凸显自主特性与民族特色,使意识形态在开放世界中保持无限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与大同社会理想应用到制定现阶段与未来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思想也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为吸收源泉。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文明理论则汲取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市场机制、民主理念、法律制度等合理成分,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今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先进发展理念的借鉴。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对文化有多样需求。特别是新时期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趋于多层次、多样化,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团结起来,必须把人民的多样合理文化需求作为立足点。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上应以先进的价值理念把人民广泛凝聚一起。首先应当发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的凝聚作用。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与国家利益是社会成员至高的情感追求,这也是把处于分散状态的广大社会成员凝聚一起的重要价值观。邓小平认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邓小平总结概括了五种革命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是为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力量之源。邓小平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现阶段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倡导的理想目标,凝聚指引全国各族人民为此奋斗前进。因此,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要以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中认同度最高的价值理念与精神为核心,发挥理想信念的凝聚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凝聚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的多样需求更加企盼。江泽民正确认识人民文化需求的特点与合理性,强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重视人的主体性。在世界多样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要内容。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在全球化激烈的今天,更需要以爱国主义来增强民族身份认同与内在凝聚力,统领其它精神。这就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中赋予先进文化的特性,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内涵在意识形态建设之中。要求道德体系一方面要适应现实,另一方面要继承历史,凸显社会主义、人民本位的价值理念,涵盖社会、单位、家庭、个人,明确道德规范要求。使道德对社会成员进行自我内在约束,自觉规范外在行为。以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凝聚一起。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更加繁荣,人民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呈现新的特征,对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认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应当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根本目的和动力。他指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24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以先进性与广泛性把人民团结凝聚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凝炼,是社会成员根本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更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统领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对多样文化公共化、全球开放化在自我价值观上的回应与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多样价值观冲击下集体与个体利益统一提供了价值观标尺。在多样文化中形成了对广大社会成员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又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文化发展中,在广大人民中形成最大思想共识,提高凝聚力。习近平尤其重视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对国家、社会、个人的精神动力、支撑凝聚作用。他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继承弘扬我国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为本,把满足特定时代下人的多样文化需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让人民享受文化权益与文化成果,最终促进人的自由、民主、公平与全面发展。尊重不同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发挥广大人民中蕴含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一方面以倡导的先进价值理念引领多样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以人民广泛认可的价值观,把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人群凝聚团结起来,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从邓小平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江泽民倡导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理想信念建设,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蕴涵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逐渐清晰明了。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传承历史,面向世界,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凝练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体现代表人类发展趋势的价值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意识形态之下,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更加自觉、理性、科学、有效。
[1]周正刚.增强忧患意识 切实改进作风——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增强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J].湖湘论坛,2015(6):5-10.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4.
[3]江泽民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8.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周育平
D9
A
1004-3160(2017)05-0074-06
2017-05-25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CKSJ02)。
郭超,女,山东微山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