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

2017-03-07 21:31:59罗春艺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实力本质影响力

罗春艺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论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

罗春艺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具有一种天然的意识形态性。把握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要坚持“理清楚”“弄明白”“强立场”三个环节。“理清楚”——进行理论透视,重点把握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弄明白”——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具体表征在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功能、内容三个层面;“强立场”——提升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文化软实力,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指明方向。

文化软实力; 意识形态; 性质; 文化

一般意义而言,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且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衡量国家实力的关键因素。把握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要坚持“理清楚”“弄明白”“强立场”三个环节。“理清楚”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进行理论透视,重点把握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弄明白”回答“体现什么”的问题,是把握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性的具体表征,在于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功能、内容等层面;“强立场”回答“原则方向”问题,是强调提升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文化软实力,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指明方向。

一、“理清楚”: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

理清楚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透析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的前提和基础。谈到文化软实力,绕不开软实力一词。软实力是约瑟夫·奈(美)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是强调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下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种能够影响人的无形力量[1]5。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解读,我们需要立足中国实际、赋予中国特色和中国价值,既要把握内部认同,从价值观层面提升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又要提升外部吸引力,提升外交影响力和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范围十分广泛,一切无法量化的文化力量都可以包括在内,包括知识、教育、制度、政策、外交战略、文化等。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理论界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认为文化软实力主要有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力,制度政策影响力,外交影响力[2]。其中,意识形态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也是关乎性质的关键部分。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体现了一个政党(或国家)的执政理念”,“决定了一个政党(或国家)的制度立场”,“反映了一个政党(或国家)的文化差异”[2]。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对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要把握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文化,是以文化为核心而展现出的一种实力。分析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首先就要分析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方面,表现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其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范围不同。一般而言,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这三方面的内容,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而意识形态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其范围、外延都是要广于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虽然是包括道德、宗教哲学等多种形式的复杂体系,但是其主要是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层面,而不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部分。从一定意义而言,文化和意识形态可以看成是一种同心圆的关系。这从前面的概念界定可以明显看出。其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划分层次不同。文化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是一种同经济、政治、生态等同层次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和构成要素。意识形态则更具有抽象性,是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决定也有其反作用。其三,反映的内在性质不同。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实践的存在形式,文化有反映统治阶级性质的文化内容,也有反映非统治阶级的文化内容。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有官方文化,也有非官方文化。而意识形态就是反映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点、情感的总和,是阶级意志的体现;另一方面,表现为二者之间的联系。其一,文化和意识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结果,都对社会发展进步有凝聚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二者是统一的。其二,意识形态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意识形态是现实存在的社会意识,但是抽象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通过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即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表现和反映的是文化中的本质内涵。概而论之,就是意识形态的文化性质和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要把握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说到底,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实力。这种实力不是想形成就能形成的,有其自身形成发展的客观过程,不受人支配。但是一旦形成,就注定会带有其自身的、本质的一种性质,就体现为意识形态性。因为从起源发展来看,文化软实力不是在真空环境下形成的,它有其形成生长的环境和土壤——特定的、现实的社会背景,这就决定了文化软实力必然带有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本质特征。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为了满足阶级统治的需要和利益。统治阶级为了使统治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必然进行意识形态统治,通过政治、制度、文化等形式来满足意识形态统治的需要。故此,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都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需要。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利益性,这是二者相互关联的基础。文化软实力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实力,是反映国家本质需要的。意识形态是反映整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意识,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本质要求的体现。不管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加强,都是符合整个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这种利益共通性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二,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的发展互动性。这是二者相互影响的前提。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在国际发展中越来越重要。文化软实力具有一种历史惯性和创新性,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这种历史惯性的保持和创新性的发展都需要意识形态进行关照。意识形态的加强会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文化软实力的本质体现。”[3]文化软实力通过制度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外交影响力等的提升,促进国家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民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这样会加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民族国家认同,从而也会自然地增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反之文化软实力或意识形态的削弱也会影响对应内容的发展。这种共同利益性和发展互动性使得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不可分割。

故此,文化软实力具有了一种意识形态性。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强调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基于一定的文化、制度、外交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而文化、制度、外交等都是国家意志在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本质体现,而文化软实力需要通过文化、制度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文化软实力也自然具有了意识形态的性质和特点。这也是二者利益共通性和发展互动性的体现。

二、“弄明白”:基于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功能、内容的表征形态

意识形态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把握,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主要表征在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功能、内容三个方面。

(一)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彰显了意识形态性

国家实力可以分为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的、隐形的力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发展的青睐。而这种实力的本质就是一种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这种力量决定了民众对于国家社会的心理认同,最本质的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认同的主体是国家民众,认同的客体就是各种文化、制度、政策、外交等现象。不管是对何种文化、制度、政策等外在现象的认同,都不是为了认同现象本身,而是要通过外在现象认同其背后的本质,也就是实现对打上阶级利益、阶级色彩、阶级意志的认同,亦是对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只有从本质上认同了国家政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表现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得到最有力地提升,这是文化软实力发展方向的保证。

(二)文化软实力的功能表现了意识形态性

结构决定功能。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一般而言,文化软实力可以分为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外交影响力四个方面。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来看,它们不是平行层面的,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同时也有程度深浅的区别。意识形态影响力是在文化、制度、外交等影响力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可以视为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文化影响力是其中范围最广、外延最宽的影响力;制度影响力直接体现政治性,是文化软实力在政治层面的具体反映;外交影响力从国际视野来看,是一个国家的对外吸引力。概而言之,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就是意识形态影响力,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意志和利益,也是其意识形态性的本质体现。同时,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文化软实力具有以下功能: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深厚的土壤、凝聚和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抵御和抗衡西方 “文化霸权”的重要力量源泉[4]。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力量,就是为了与物质硬实力形成合力,促进国家发展。这种合力的形成,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方向保证。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同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软实力理论,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中国底蕴的实力。要保证社会主义性质的实力,就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只有明确了、坚持了、保证了文化软实力的颜色,才能保证国家社会发展实力的方向。故此,文化软实力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提升民众的社会主义认同,也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体而言,文化软实力不管是提供深厚土壤、抵御抗衡西方文化霸权,还是整合社会各种意识,其实质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并对其进行巩固和加强。故此,文化软实力的功能也必然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三)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体现了意识形态性

在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中,除了文化、制度、外交等要素之外,还有更为抽象但更加体现国家本质和强大力量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从内容构成来看,包含了意识形态影响力,也就自觉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这一属性。意识形态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所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经过优化整合而外在体现的一种力量,是一种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观念上层建筑。这种观念上层建筑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提升和增强会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增强,反之,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下降或者消解也会减弱文化软实力的程度和范围。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意识形态影响力通过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具体的意识形态形式来规定和把握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念,发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通过对民众思想意识的把握和引导,来实现和扩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广度和深度,从而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来保障国家安全。这是从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体现来看其意识形态性的,同时这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所在。

三、“强立场”: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点

把握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最终要落脚到实践的角度上,要对于实践中“怎么办”给出指导。坚持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就是要坚持“强立场”,坚持发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文化软实力的意识形态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从文化软实力角度坚持“强立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强性质。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二是强价值观。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三是强自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合力共进,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

(一)强性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强立场”,首先就是要强性质、定核心,即是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本质所在。文化软实力具有的意识形态性,特指的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天然对立,可谓是形势严峻、斗争激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想着如何取代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妄图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颜色。这是国家根本性质使然。而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争夺之地。面对这样的意识形态现状,中国要实现发展,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只有性质、前提正确,过程和结果才有保障。这就需要从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入手,把握文化、政策、外交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提倡一种性质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软实力发展形式。

(二)强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软实力要“强立场”,在当代中国还体现为“强价值观”,这是时代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究其本质,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力量、一种实力。而这种力量和实力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如何能够体现价值?如何才能不断提高?这些都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观认同有关。按照范围领域不同,文化软实力可以表示为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而对外的吸引力最终也是来源于对内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集中表现为社会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内化和实践。这种认同最核心的就是对价值观的认同,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性质的中国思想观念,是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此外,“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民族凝聚力”[5],而这些都来自于处于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对于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就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定位。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民族认同感和支持度,也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凝聚力,从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和程度;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同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有本质区别。故此,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具有“拨乱”和“反正”之意。既有利于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拨乱”,也从正面进行宣传引导,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促进社会大众在鉴别比较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是文化软实力提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要特别重视。

(三)强自信:形成文化合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强立场”,不仅要“强性质”“强价值观”,还要“强自信”。对于文化软实力而言,“强性质”是其前提和基础,“强价值观”是其关键,“强自信”是重要环节。提升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文化这个载体和基础。中国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在此体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刻的理论渊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国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阶段记忆,是文化自信的有效助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价值理念上的现实反映,是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三者相互促进,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持。只有真正实现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质量。具体来看,就是要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化。首先,要把握“古”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6]703-704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样需要传统文化作为前提和基础。继承传统文化,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基因,坚持扬弃,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其次,把握“今”文化——发扬和创新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体现的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过程,对于当代文化的把握也是必然的。例如其中的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都是有丰富内涵和时代意蕴的。我们要充分运用其中优秀成分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促进整个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再次,把握“外”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在当下要时刻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扬弃原则,不能一味吸收,不分本质。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所带来的辐射力和影响范围去进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媒体等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形成提升文化自信,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合力。

[1] [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 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演进与新突破[J].社会科学,2011(5):14-22.

[3] 王永友,史君.以意识形态为核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践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4):91-98.

[4] 揭晓.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前沿,2011(16):173-175.

[5] 刘翠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宁夏党校学报,2014(1):58-6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编辑:王玮

2017-06-11

罗春艺(1992—),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实力本质影响力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天才影响力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0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9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