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玲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研究
于 玲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以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以行动导向理论为引导、校企共建为依托,使学生能够将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需求相联系,从而培养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设计人才。
就业; 行动导向; 艺术设计; 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领域相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教育也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革,但侧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探索促使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培养优质专业技能人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的必由之路。
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最终效果看,艺术设计相关企业急需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大部分毕业生却难以胜任。究其根本原因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失衡
经过专家、教师联合调研发现,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普遍存在严重失衡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课程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和职业文化素质课程较少,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意识偏差。
2.受学科本位的传统理念影响,过于注重理论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设置比例较少。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和课时分配时,虽然明确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但是由于教学场地、师资力量、授课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形中加大了理论课比例,这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技能水平的提升,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比例过大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本位的培养。
3.学校校内实训建设不到位,校企联合实训的合作不顺畅,校外课程校内做,学生无法积累有效的社会工作经验,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教学内容陈旧
通过对河北省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实地调研、分析发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教学内容有待改革创新。
1.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未经过深入调研和严谨的论证,缺乏规范的设计流程。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实践课程缩减、实践授课学时被压缩,课程随意性较强。校企合作并不顺畅,顶岗实习不顺利,无法突出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形成清晰、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2.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本科课程内容的压缩、复制。部分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的讲解,各类艺术史、发展进程的讲解晦涩难懂,缺乏创新性、前瞻性。课程标准是依据高职培养目标制定的,但课程授课内容却是本科的知识。有的教师授课内容几年不变,没有认真论证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这无法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失衡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实施应是在该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将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以教学实践形式展现出来的一个动态过程。现阶段,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施方式落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导致理论性课程比重过大。师资队伍中缺乏专业、技术性强的教师,主要由本校专职教师组成,很少有校外专家级兼职教师和行业内有经验的兼职教师走进校园授课。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普遍接受的是本科、硕士等普通高等教育,因而习惯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教授方式,善于理论讲解和学术研究,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2.课程资源匮乏。开放性教学资源开发不给力,实践教学课时被压缩,校外实训活动不能得到保障,岗位性实训教学资源匮乏。枯燥的理论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四)高职艺术设计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高职艺术类专业考核形式过于单一、不成体系,考核结果不能完全体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技能吸收的效果。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考核方式看,大多数课程基本上摒弃了单一的纸质试卷考核,各专业、各课程根据讲授内容、课程特点选择相应的考核方式,例如,采用方案讲解、软件制作、手绘、模型制作等综合手段考核,并在结课时安排规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统一考试。这虽然与过去单一的纸质考核评价方式有了很大进步,但这些考核形式只能考量学生学习某一方面的能力,但不全面、不立体,不能形成考核体系,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实际能力,考核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在发展职业能力素质理念指导下,将课程重新编排,联结成有机整体,使“课程体系具有关联性和整体性两个基本特征”[1],为学生就业、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实际调研,了解相关岗位需求,与优秀设计师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考核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现产学研结合。
(一)新时代与艺术设计领域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科技、工艺的不断翻新,使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不断扩大,工作岗位、内容不断变革和拓展。现代企业已经发展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从某一特定的岗位,发展到使专业知识技能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从事的工作岗位可能是新兴的,或者工作内容是创新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该秉承学科理论够用原则,大力促进实践教学发展,为学生营造真实感强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满足设计企业用人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平稳过渡到工作状态。
(二)独特个性化的专业特点需求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强调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方案中去,注重培养学生有创新思想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适应能力。以《素描》课为例,普通院校纯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安排是侧重素描的表现技法和光影素描作品的绘制训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侧重于设计与工艺,素描课程内容设置为结构素描和创意素描,突出作品或者产品的创新性和实际用途,更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行动导向”理论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上世纪80年代,“行动导向”作为教育的主流思想指导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逐渐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者所推崇。“行动导向”倡导学习的行动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导向,使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热情,在行为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校企合作为前提,教师与设计师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建立考核体系。通过多方协作,准确把握艺术设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以市场调研为依托
组织企业相关专家与高校教师一起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必须够用”为尺度[2],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学校专职教师与多家大型装饰公司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装饰装修行业,主要工作岗位有工装、家装设计、家具设计(如整屋DIY定制、整体橱柜等)、装饰公司销售、建材家居市场销售等。这些岗位都有用软件绘制方案供客户参考选择的工作任务。所以,针对该市场调研要求,我校教师多次修订了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促使新科技、新材料、新绘图软件和展示系统不断更新,为当代艺术设计类学生带来新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等新的工作机遇。艺术设计专业要满足市场需求,专业教学团队就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引入企业最新、最典型的优秀案例,甚至开发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教材,促使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和行业标准,避免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
(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1.打破传统,建立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中,教学团队要认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以行业要求为准则,将操作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重新划分课程层次,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职业岗位群,创新构建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使得课程之间有必要的联系,使得课程更加灵活多变;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体的纵向体系,以模块形式,把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灵活地组合起来。将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以实际案例形式引出,适度讲解,辅以相应的技能实践训练。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类课程不能单纯地讲软件如何应用,要考虑专业特点、后继课程内容的衔接。
2.制定符合市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标准要指向市场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课程内容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流程,将项目教学按照实际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实施,真实再现企业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式,选择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提升学生全面的职业素质。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原则,大力开发教学资源,甚至组织校企双方共同编写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3.科学合理、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确立。以职业化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学全程记录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建立立体化考核体系,使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化。针对模块化的专业课程设置,根据知识的关联性进行学科考核,考核结果强调过程考核与评价,考核结果体现在考核过程中。考核方式多元化,如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评判,也可以让学生们自我评判和互相评判。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能让同学们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从而使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技术能力得到质的提高,进而保证了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
总之,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确立需要艺术设计教学团队打破传统,不断更新、优化课程体系,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我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付本燕,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8-10.
编辑:杨桂芳
2017-04-16
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1603130108)
于 玲(1982—),女,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