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自媒体环境下青年意见非理性表达研究
——以微博为例
王 婷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但是新兴社交媒体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在微博上就出现了意见表达偏激和非理性的倾向。由于青年自身善于接受新事物,已经成为使用微博最主要的群体,非理性意见积少成多,对青年群体自身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青年的媒介素养培育、建立自媒体环境下青年意见表达的长效引导和监督机制,营造良好有序的意见表达氛围是当前的重要议题。
青年; 微博; 意见表达; 非理性
微博最初的原型源于2006年Twitter的出现,这种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一经推出便立刻风靡欧美世界。而国内最早出现“微博”一词是在2009年,在借鉴Tiwitter成功运营的基础上,四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纷纷开辟微博市场,经过一年左右的市场适应阶段,到2010年微博注册用户开始爆发性地增长。目前新浪微博已成为国内最主流的微博平台,截止到2017年新浪微博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了中国总人口的一半,其中青年人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微博在为青年人的生活带来乐趣和便利的同时,非理性的意见表达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了部分青年人的价值观和身心健康,非理性意见的不断积累还可能会为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有效的引导策略急需建立。
今天,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已经被大大削弱,自媒体开启了“个人新闻” 的时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人们的生理、安全需求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增加。”[1]29青年人具有极高的表达热情,而微博完全可以满足他们自我表达的需求。
(一)微博契合青年意见表达的需要
1.微博的特点
近年来,微博用户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可以直接说明微博受欢迎的程度,正是由于自身具备不同于其他社交平台的特征,才得以在社交平台多如牛毛的今天脱颖而出。微博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的特征:首先,主体大众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主流媒体通过层层筛选之后传递给自己的信息。而今天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只要注册一个微博账号就立即被卷入到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之中。信息的传播从传统的点对面的结构转化为点对点或者是群对群的结构,在这个网络当中再也不存在“沉默的大多数”。其次,内容碎片化。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可以是自己的心情、是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也可以是对娱乐新闻的评价,等等,没有任何限制。寥寥数语便可以完成一条信息的编辑评论和转发,无需完整的逻辑,更不需要严谨的结构,“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大众以自我为中心的新的信息接收和传播方式”[2]15。事实上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源于微博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爆炸式的传播速度。微博上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堪比核裂变似的连锁效应,例如,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发生之后会在极短的时间之内登上微博的热门话题和热门搜索,微博用户可以第一时间关注事件的进展并转发扩散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新闻事件可以迅速传遍每一个角落。但是微博上的信息有效期是极短的,大多数信息基本上都是一种“昙花一现”的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便会转瞬即逝。以上是微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受到青年欢迎的主要原因。
2.青年意见表达的特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界对于青年年龄的说法莫衷一是,但是最近中共中央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规定青年的年龄在14到35岁之间,正是精力旺盛的阶段。青年群体之所以成为微博最大的拥趸,主要是由于他们自身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征:第一,青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微博属于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虽然近年来发展势头很猛,但是使用微博的人群仍然集中在年轻人当中。第二,青年群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欲望。“渴望寻求各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并将其视为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3]6,青年人不再甘于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第三,青年人渴望摆脱熟人社交网络。微博的开放性是备受青年推崇的,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微博账号,可以是娱乐明星、新闻官博,甚至可以是政要名流或是与自己趣味相投的陌生人,原先单一狭窄的社交网络可以被扩展到无限大,不再仅仅局限于熟人世界。第四,青年人意见表达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趋势。刘怀光教授将其表述为网络文化的后现代风格,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恶搞文化,用一种调侃娱乐,甚至是讽刺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五,青年的意见表达趋向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微博是生人社交平台,所囊括的用户五花八门,青年人阅历较浅比较冲动,在一个匿名的并且缺乏有效监管的社交平台,很容易被带偏节奏。
(二)青年意见非理性表达的界定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涉及非理性的讨论,而意见表达的非理性则更加偏向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的解释。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教授认为,非理性的意见表达是外界的刺激和公众已有的信念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4]59。李普曼将这种公众自身已经具备的观念命名为“固定成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由于部分青年具有强烈的意见表达欲望,但有时会受到理性之外的情绪、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对一些社会事件、新闻或者是一些个体发表带有偏见的言论和意见,或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冒然对某些事件定性,甚至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蓄意攻击都属于非理性表达的范畴。部分青年人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和判断。非理性表达会带来一定释放和解构的快感,但很容易形成一种风气蔓延开来,必须要加以重视。
(一)青年意见在微博中非理性表达表征
微博爆炸的信息量时常让人眼花缭乱,在这样复杂的网络环境当中,青年意见的非理性表达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1. 谣言的散布和传播
在自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人乐观地预期,高度发达的网络可能会以其超高的透明度使谣言走向灭亡,然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谣言有了自媒体“加持”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地蔓延。北京大学严富昌教授认为,“信息量过载有如信息量缺乏,一样会使人失去判断力。”[5]61青年群体在面对一些模糊信息的时候,缺乏理性分析能力,难以作出判断,有时会一头热地全盘接受某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各种观点和声音泥沙俱下,使其更难以被证伪。青年群体都极具个性,这在网络谣言传播的过程当中也变成重要的催化剂,他们甚至不关心是否是谣言,而是依据个人的喜好和偏见迫切地希望看到某种与自身价值观契合的结果,从而获得快感和安全感。
2. 微博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微博上常见的一种非理性表达方式,有人戏谑地将这类使用语言暴力的人称为“键盘侠”。微博注册几乎没有门槛,一个人甚至可以注册多个微博账号,在虚拟的社交空间里,有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青年会借助这个平台逞口舌之快,许多生活中产生的压抑焦躁的心情积聚到一定的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释放。由于微博并不实行实名制,这就为很多人宣泄情绪、混淆视听、报复别人甚至是炒作自己等提供了一个渠道,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不必担心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可以说微博变成很多“键盘侠”排解压力的“天堂”。网络语言暴力时常会弄得微博乌烟瘴气,一些语言污秽到不堪入目。因为微博用户的状况千差万别,很难进行实质性管理,从而使得语言暴力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3.舆论的分化与对立
今天,微博上主流媒体账号和官方微博成为很多青年揶揄的对象,有时甚至刻意秉持一种与主流声音对峙的观点来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这种极端的态度可能是很多青年自己都难以察觉的。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谈道,“当一些人成为某种观念的信徒时,一切相反的意见在他们看来都是谬误。”[6]91他们保持着十分坚定的信念,甚至不关心这个信念本身是否荒谬,无论主流的声音是对是错都持一种怀疑和蔑视的态度。但很多时候这种非理性的态度对主流意见矫枉过正,使得许多青年无法正确地看待问题,从而驱使舆论偏离正常的范围走向极端。
(二)青年意见在微博中非理性表达原因
1.宏观视域下的现实因素
第一,社会矛盾的加剧。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医患矛盾、道德滑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意见非理性表达的现实诱因。例如,分配不公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体现在微博上就可能变成一种仇富的言论,甚至发展到没有理由地攻击富人。社会矛盾是非理性意见最根本的来源,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有时候压得青年人喘不过气来,微博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甚至是更加戏剧化的呈现,生活的不如意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积聚成怨气。曾有网友这样形容自己使用微博的感受,“仿佛一种皇帝批阅奏章,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幻觉。”[3]6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轻松转换角色,体验指点江山的快感,借此用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
第二,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微博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平台,各种主义、各类思潮都充斥其中,青年有时会在各种意见当中摇摆不定,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迷失其中而缺失主流价值观,游离在无目标、无信仰、无规划的状态,因此很容易受到微博当中某些意见领袖的左右。勒庞认为,“人一旦聚在一起,本能地会将自己置于某种权威之下。”[6]90微博上所谓的意见领袖也大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也只是代表一类人的观点,他们的表达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是带有偏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上某些大V在青年人心中威望极高,青年人愿意相信并且支持他们的观点,但是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的青年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价值观的左右,难以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微博本身的特点为意见的非理性表达开了“绿灯”。微博是现代社交媒体去中心化最具代表性的平台,意见表达完全是根据主体的喜好来决定的,匿名性决定了主体表达必然是缺乏约束的。微博的开放性使得意见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熟人圈子里,有些粉丝众多的微博大户评论数动辄过万,仅仅在评论当中就能看到各种风格迥异的观点,调侃、自黑、嘲讽、揶揄、娱乐、建议、批判等意见都一一呈现,个人意见可能会被很多陌生人点赞以表示支持和赞同,非理性的意见也会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进而在微博上形成志趣相投的陌生人社群。大大小小的社群在微博上数不胜数,非理性的意见可能会被相互支持认可从而加剧传播热情和速度。
2. 微观视域下的主观因素
第一,在自媒体环境下人性欲望的膨胀。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然存在的窥探欲,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内心深处的欲望可以在微博上被释放。微博的隐蔽性,让人性的缺点和阴暗面在微博上暴露无遗。部分青年群体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微博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且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去获得更多的隐私,围观心理甚至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都在蔓延,内心的欲望再也不是蠢蠢欲动而是可以付诸实现了。部分人的欲望在微博上被解锁,一泻千里难以控制,一开始零星的语言表现出非理性特征在微博上得到一些支持,虚荣心得到小小的满足,随着欲望一点点扩大,迫切需要更多的评论转发和点赞才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直接导致非理性意见的加速蔓延。
第二,“沉默的螺旋”心理使得谣言大行其道。人们总是趋向于参与和赞同那些符合自己想法的意见,然而这个意见不一定是对的,只是自己不想变成意见孤立者[7]78。青年人在难以分析和辨别事物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随大流的情况,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卷入复杂的意见洪流当中却浑然不知。微博上几乎囊括所有的信息,有时候社会事件发生或者新闻出现,许多人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又很想发表观点,这时候“沉默的螺旋”的心理便开始作祟。例如,一条新闻讲北欧人民的幸福感高,最初会有几个人评论北欧人幸福感其实并不强,并通过讲述自己在北欧生活的经历来证明,这时候有很多完全不了解北欧的网友都开始跟风,纷纷表示北欧并不是新闻上说的那样。这就是典型的“沉默的螺旋”心理,尤其是青年在这个过程中更想要寻求一种群体认同感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从侧面鼓励了非理性意见的表达。
第三,青年群体本身阅历不足。这个特征是意见非理性表达的最根本原因,青年人有时沉浸在网络中不能准确定位,很大程度上是被意见领袖和舆论潮裹挟着向前走。例如,2016年11月,罗尔通过炒作女儿罗一笑患白血病来筹款骗捐,这一事件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最初不少青年满怀恻隐之心“奔走相告”,但事实最后证明是当事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夸大事实来谋取自身利益。微博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俗称为“营销号”,往往最能“蹭热点”引导舆论导向,他们为了涨粉吸引关注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微博上存在大量的营销号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有专门的营销公司来投放大量的营销号用以博热点刷版面。青年群体极其容易轻信这些营销号的观点甚至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这也是因为青年群体阅历不足难以辨别和剖析事物真象导致的。
青年意见的非理性表达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要加强青年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还要加强舆论的监督和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套完备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由于早年国内的自媒体并不发达,媒介素养教育不被重视,随着近几年自媒体的爆发式发展引发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人们才开始慢慢地关注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大众正确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8]3。欧美国家自媒体的运营早于国内,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也走在前列,甚至有些国家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了正式的教育体系。英国是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注重培养青年对媒介的批判思考能力,认为媒介原则处在一种变无止境的状态[9]13。而德国是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在社会通识课当中,重视对青年交流技能和公民意识的教育以期达到一种责任感的培养。日本则直接把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编入中小学课本的“综合教育”科目,并且动员各方力量包括学者、教师、记者等协作参与。许多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运用,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完备,我国还处于媒介素养教育形成的初级阶段,这些对于我国合理有序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我们在了解国外关于媒介素养的培养方式之外,应该结合中国的现实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平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微博进行的非理性意见表达大部分都是现实生活在网络上的投射。在对青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只有充分了解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媒介素养加入到通识教育课程,融会贯通在日常教育当中,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协作才能完成,不能要求立竿见影,应当潜移默化地进行。
(二)主流观点抢占舆论先机
在微博舆论的大漩涡当中,抢占舆论先机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前面提到的“沉默的螺旋”效应。青年在信息传播的初期可能会选择相信某些意见领袖的看法,即使这个看法有可能是错误的,但由于不想成为意见被孤立者也会选择加入和支持某一带有偏见或者错误的观点,久而久之青年可能会在心理预期某种符合自身价值观的意见出现,反之则会加以抗拒和诋毁。所以,主流的声音和言论必须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先机,起到一种引导正确风气的作用。往往在一个事件发展的前期,好奇心和围观心理促使事件保持很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尤其在微博这种热度的持续时间非常短的平台,消息来得快去得也快,有时候甚至只能持续半天或者一天,这就需要教育者要极具敏感性和洞察力,快速并准确地捕捉舆论风向并作出正确合理的引导。青年群体的关注范围很广但持续性不强,注意力很容易被另一新鲜事物所吸引,在后期,事件热度降低仅有少部分的人会关注后续,舆论就像一阵狂风一样吹过青年人的大脑,留下深刻印记的永远是最开始接触到的意见和观点。所以主流的媒体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弄清楚并整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郑重真诚地向公众表态,快速的反应可以说是微博舆论生态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日千里的传播速度使得抢占舆论先机成为引导舆论走向的关键所在。青年群体容易受到初期舆论风向的影响,舆论在传播的中期和后期有时甚至会失去控制肆意发酵,这就显得初期的舆论引导更加重要,抢占先机不要放任非理性的意见在网上过度发酵。
(三)建立系统规范的监督机制
任何的引导机制都有赖于道德的自觉自律,但是“人一旦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被追到个人头上,他们就不会变得那么受社会习俗和戒律的制约”[10]105。所以想要对微博当中青年意见的非理性表达进行实质的约束,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将处理过程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必要的[11]。在纷繁复杂的微博平台上,亟须一套细致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网友的行为。青年人是网民当中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懂法也愿意守法,但是有时却无法可依,在没有法律监督的情况下容易滋生侥幸心理,这种侥幸心理可能在制度真空的微博上屡试不爽,从而进一步催化其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界定人们在微博上的行为是否合法和正当,会滋生许多的问题。法律法规只有真正地实施才能发挥本身应有的威慑力,这就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执行机构,目前看来,微博上关于非理性意见的整斥都只是微博运营商负责,但是运营商作为营利企业最先考虑的还是自身的利益,大量非理性意见的处理既耗时又耗财,这就导致许多非理性的意见无法及时得到处理,积少成多严重地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仅仅依靠市场来整斥非理性的意见显然是行不通的,在自媒体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政府应当注重网上的舆论意见表达,微博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获得第一手信息的平台,并且对于其中的信息信任度很高。建立系统的监督机制,法律法规要先行,政府的参与势在必行,当然还需要社会和网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推动监督机制快速有效地形成。
对于非理性意见的表达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非理性意见的表达无伤大雅则不需要矫枉过正,否则可能会伤害青年人的表达欲望和话语权,这也需要有相应的判别标准。例如,有些人出于娱乐心态调侃讽刺性的话语就不用管得太死,对于无意识传播谣言的状况加以引导,但是对于刻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和蓄意制造矛盾来博眼球的行为必须要加以严厉的惩罚。目前,这类立法极少,最为大众熟知的就是谣言转发500次可构成诽谤罪,这种程度的威慑力远远不够解决目前的问题。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微博舆情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制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定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专门机构组织的建立也是必然的趋势,外在的制度加之内在的约束并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海松.微博碎片化传播——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与路径依赖[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3] 邹建华.微博时代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 严富昌.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中国书刊出版社,2016.
[6]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秦传安,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7] [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 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9] 李艳.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青少年媒介教育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0] 李明德.微博舆情:传播·治理·引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1] 田舒.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J].传媒E时代,2013(13):96-97.
编辑:王玮
2017-05-09
王 婷(1994—),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