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明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混合所有制企业发挥党组织政治主导作用的模式与机制
李天明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发挥党组织政治主导作用是混和所有制企业党建的核心问题。要因企制宜,建立有利于党组织发挥政治主导作用的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国资绝对控股、国资相对控股或具有实际控制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应着力建立“内化式”党建模式,强化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国资参股、非控股企业应着力建立“内嵌式”党建模式,强化政治引导作用的发挥;要建立与其模式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政治主导作用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党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领导,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企业党建模式和机制,才能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健康发展。
政治功能决定政治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核心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作用,发挥政治作用的核心是主导政治方向。所谓的主导作用是指引领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作用。笔者认为,政治主导作用就是指在政治活动中主导政治方向,引领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作用。
(一)发挥政治主导作用符合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实际
党章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并提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八项任务,这清楚地表明了“战斗堡垒”就是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党的十八大对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提出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四个作用的要求。党章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分别做出了规定。201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根据国有资本占股比例、实际控制力,对不同类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提出要求,可概括为政治核心作用、政治引领作用,即“两个作用”。对于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具有实际控制力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对于国资参股企业、非控股且不具实际控制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两个作用”的实质就是要发挥好党组织把方向、控大局、促和谐、保落实的政治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一种性质、不同类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特别是对国资参股,非控股又不具有实际控制力的企业,提出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容易产生混淆。笔者认为,如将混合所有制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定位,统一归结为政治主导作用,既符合现代政党建设的理论,又符合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的发展实际,更有利于政治语境表述的统一和实践应用。
(二)发挥政治主导作用符合现代政党建设的理论
现代政党学说认为,政党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以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为实现所代表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进行政治活动。政党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自己所代表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理论化、系统化、明确化,从而有效凝聚和充分表达所代表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更广泛动员和组织所代表阶级的政治力量,最大限度地争取其他阶级成员的支持,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政党的作用主要分为政治核心作用、政治引领作用、政治动员作用、政治凝聚作用等。所谓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指代表一定阶级执党权力的行为主体发挥的作用。政治引领作用,是指代表一定阶级并走在阶级的前面,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起着引导和牵动的作用。政治动员作用是指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激发所代表阶级的热情。政治凝聚作用是指通过政治主张和行为将所代表的阶级团结起来。因此,政治主导作用实际涵盖了政治核心、政治引领、政治动员、政治凝聚作用的内容,其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符合现代政党建设的理论。
目前,按照国有资本股权占比和实际控制力,混合所有制企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1]:一是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企业,二是国有资本相对控股或具有实际控制力的企业,三是国有资本参股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主导作用要适应宏观政策法规和微观治理机制的要求,更加注重企业的股份比例和实际控制力,更加注重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更加注重党建模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笔者认为,对国资绝对控股、国资相对控股或具有实际控制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应着力建立“内化式”党建模式,突出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对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应着力建立“内嵌式”党建模式,突出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导作用。
(一)“内化式”党建模式的含义
笔者提出的“内化式”党建模式,是指通过企业的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将党组织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写进章程中,真正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度安排,将党组织设置、责任分工、工作任务融入企业的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工作规范中。明确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党组织在重大决策、选聘人才、监督保障、协调利益中的权责,使党组织发挥政治主导作用法治化、组织化、制度化和具体化。
(二)建立与“内化式”党建模式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1.建立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的法律机制。确立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是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主导作用的法制基础。依法治企是企业依法决策、经营管理、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公司章程确定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将党组织建设写入企业章程,党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分工、任务要求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中,使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在公司章程中要明晰党组织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明确党组织在重大决策、选聘人才、监督保障、协调利益等环节的权责。同时,还应将 “两公开两纳入” 写进企业章程或重要的管理制度中,即党组织及工作机构公开挂牌、公开活动,党务人员纳入编制,党的活动经费纳入预算管理,为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主导作用奠定法制基础。
2.改革和完善党组织领导机制。科学和健全的领导体制是实现党对企业领导、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要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制度安排和实现途径,理顺和完善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参照国有企业党建的一些成熟做法,依据党章及有关规定,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原则和程序要求,安排国资党员代表进入党组织,并出任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班子成员,保证党组织在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结合,实现党组织与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相互支持和深度融合。通常企业可采取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党委副书记、党委成员兼任监事会主要领导的模式。通过董事会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通过经理层来实施具体的经营管理,通过监事会监督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施过程中,要使党组织成员的党政责任清晰,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对“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是有效整合党建资源、确保党组织管理体系协调运行的基础。在党组织隶属关系方面,对国资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原则上实行“谁控股、谁主管”,党组织内部隶属于控股的国资党组织管理,外部实行属地管理或行业归口管理。对于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由于多个投资主体,其组成部分可能出现跨行业、跨地区,在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特别是一些跨地区组成的企业,其企业注册地又不是相对控股的国资投资企业所在地,存在党组织属地化管理的适应性问题,需要上级组织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其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3.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机制。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党组织参与决策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求相适应,着力在制度和机制上下功夫。要制定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条例,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党组织议事规则》《党政主要领导重大决策事前沟通制度》《党政联席工作会议事程序》等制度。要明确企业重大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重要决定落实情况;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资产层面的重大举措和大额投资;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修订,重要机构的设置和调整;重要经营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和监督;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企业重大事项;企业在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制定《党员董事在决策中履行政治责任的考核办法》,有效贯彻党组织的意图,发挥好董事会中党员的作用。
4. 创新和完善党组织的设置机制。科学和健全的党组织设置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组织保障。要按照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与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和企业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和企业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开展的要求,保证党组织设置全覆盖[2]。要突出强调党组织的设置与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相统一,使党组织内化于组织管理框架中,探索创新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如制造类企业党组织建设要与产业链衔接,精细化管理密切结合;农业类企业党组织设置要与产业合作组织、行业组织的设置相结合;投资类企业党组织设置要与趋于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相适应;施工和开发类企业可依托具体的项目建设设置项目党组织。在具体操作层面,对国资绝对控股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应以国资企业的党组织设置为基础,进行适当的调整,保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对国资相对控股或多元投资的企业,由于其隶属关系和产权、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可根据产权或地域关系,重新组建党组织,明确党组织与外部上级组织的隶属关系。对跨地区的多元投资连锁性企业,以及分散型生产服务性企业,由于党员难集中,人员流动性较大,可设立联合基层党组织。
5.建立健全党组织对领导层的监督机制。党组织对企业领导层实施有效的监督,既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权力在有效监督下运行的内在需要。党组织监督主要包含两项内容:一是要对企业领导层贯彻执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领导干部行权履职依法合规;二是要对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把“两个责任”落在实处。监督的范围要覆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类领导层,贯穿企业决策、执行、管理、监督和协调等环节。无论是国资方派出的领导干部,还是非公资本股东代表,都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同时,党组织要整合运用好各种监督资源,完善各项监督的协调机制,对企业资本运营安全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开展相应的专项监督。要依法依规对权力运行的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6.建立完善党组织主导下的人才选聘机制。把好人才选聘关,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要将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聘人才相结合,党组织重点把好政治和德育“关”,经营管理层重点把好业务“关”。党组织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下,要充分尊重和支持董事会、经理层依法依规行使用人权。要明确党组织在人才选聘中的政治领导责任,有效发挥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把好政治和德育“关”的作用;也要明确董事会、经理层在用人上的法定职权,实现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在用人方面的协同配合和有机融合。要利用好国有控股权和实际控制权,强化党组织对重要岗位人选的提名权,从机制上为党组织发挥主导用人、全程把关作用提供保证。由国资方出任的领导干部,应参照国企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执行。对非公资本方选派人员,党组织应对出任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职业背景进行考察,了解掌握人员素质、能力、经历等综合情况。对于一般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要切实落实董事会、经理层的用人权,规范选人用人规则和程序,推进市场化人才选聘进程。
7.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在经济归属上的不一致性,各方投资者难免在投资决策、收益分配、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分歧。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与各方建立有效的联系,在协调各方、促进治理结构协调运转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党组织在发挥协调作用中,要把维护国有资本、非公资本的安全与平等放在重要位置。一是要建立健全以党政联席会为主要形式的治理主体协调机制。党组织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各方诉求,通过分别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成员召开联席会议,沟通情况、协调立场、统一思想,在不牺牲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有效防止国有资本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要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制度的企业职工协调机制。党组织要加强与员工的联系沟通,支持和保证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促进企业和谐稳定。三是要完善维护职工权益的磋商机制。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8.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是发挥好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制度保障。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将基层党建制度纳入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之内,强化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和整体效能。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对基层党组织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确保党建制度好用、管用。要通过制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基层党建工作的职责、任务和基本要求,促进党建工作增值提效。制定《党支部工作标准化手册》,规范工作程序,推进党建工作业务标准化和流程化建设。要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落实“责任制”为抓手,推动党建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制定《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规范指引》,发扬党内民主,规范民主生活会。要完善党建工作考核机制,重点是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建立健全“同布置、同考核”的综合考核体系。
(一)“内嵌式”党建模式的含义
笔者提出的“内嵌式”党建模式,是指通过企业公司章程来明确党组织的政治责任,明晰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科学规范设置党组织,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协调,党建制度安排与企业管理制度相匹配,使党组织发挥政治主导作用显性化、实效化和具体化。
(二)建立与“内嵌式”党建模式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1. 建立强化党组织政治引导作用的法律机制。在新建和改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把党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等写入总合同,为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供法规依据。通过公司章程确定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政治主导作用,对政治引导要进行清晰的表述。在职工群众中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就是要联系凝聚职工群众,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反映职工群众的诉求,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就是要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依法经营纳税;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明晰党组织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实现党组织政治核心层与企业管理核心层“同心”,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
2. 完善和理顺党组织领导机制。目前,多数国资参股、非控股或不具有实际控制力的企业,党建工作都参照非公企业党建来开展。非公企业外部的党组织隶属关系基本遵循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有的隶属于街道,有的隶属于行业管理组织,有的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有的隶属于“两新”工委。多数企业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是松散的挂靠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如果参照非公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容易造成党组织隶属关系的不一致,最终导致工作不顺畅。同时,非公控股企业党建还面临其他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实现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建议上级组织部门应以完善和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规范性意见,统一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建议将国资参股、非控股企业的党组织统一归地方企业工委或“两新”工委管理,为全面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打好基础。
3.建立规范的党组织设置机制。国资参股、非控股企业的党组织设置,要参照非公企业党组织设置的办法,与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相协调、相结合。要根据行业、地域党建工作的特点,打破不同企业壁垒,采取灵活的方式,探索建立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对一些党员人数较多的企业,可参考大型非公经济企业或国企绝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方法来设置基层党组织。对一些党员人数较少的企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或依托、挂靠组建等方式建立基层党组织。对一些企业中党员人数暂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独立法人企业,应综合考虑企业规模、承担责任、发展前景等情况,由上级党组织部门派入党建指导员。同时,不宜把党员人数作为成立基层党组织的唯一条件,可适当调整组织设置,解决好党组织覆盖面问题。建议上级组织部门尽快制定《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指引》,指导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更加科学规范。
4.探索党组织参与下的双向人才选育机制。由于企业产权关系的变化,国资参股、非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对人才选拔和聘用制度也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就成为企业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党组织要把握好党管人才的原则和企业聘用制度之间的关系,把党管人才的要求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着力将党员干部培育与企业人才培养密切关联,实现党政和业务干部的联合培养。要通过党组织与管理层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双向培养”机制,大力开展“党员人才工程”,努力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及时向企业推荐和输送党员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着重在优秀职工中发展党员,重点把生产一线骨干、管理人员培养成党员。要建立党务工作者培训制度,把企业党务工作者纳入企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要定期对企业中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建工作指导员进行集中培训。
5.创新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活动机制。在国资参股、非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党组织开展活动会受到客观的限制。要创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机制,抓住企业文化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将党组织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党组织活动寓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党组织要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出发,鼓励和组织党员在本职岗位中勇挑重担,发挥党员吃苦在前、甘于奉献的精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引导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树立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思想,树立资本与人本并重的价值理念,大力推进多元利益主体在精神层面上的整合。同时,党组织要做好原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减小这部分员工由于身份转换而带来的心理影响,激发职工干好事业的积极性。党组织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增强企业健康发展的凝聚力。
6.建立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党组织要与企业中的群团组织建立协调统一、步调一致、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群团工作一体化。党组织要带领工青妇组织,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职工克服雇佣思想,树立正确用工思想,消除员工对投资者的偏见,带领员工遵守企业章程和各项生产经营规章制度。要将企业增效与员工权益改善相结合,共同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利益。党组织要将来自生产经营中基层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收集起来,通过各种合理形式,反馈给投资者和领导层,及时反映员工的合理诉求和工作建议。党群组织要引导投资者树立以人为本、重视职工的理念,强化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人文关怀。建立维护职工权益的磋商机制,确保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同时,要督促投资者和领导层不断改善福利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7.建立完善党建工作条件保障机制。党组织要积极与企业投资者和领导层联系沟通,依据《公司法》相关规定,要求企业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对党组织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在企业条件允许情况下,投资者和管理层在制定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管理、薪资激励等制度规定时,应考虑将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发挥的作用贯穿其中。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对企业党建工作做出具有弹性的制度规定。要将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资源共享,实现同步发展。
8.加强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机制。党组织要将基层党建制度安排与企业管理制度相匹配,促进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协调发展。党组织要严格遵守党章,在企业管理制度框架下,探索党建制度安排与企业管理制度相匹配的实现途径,促进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的发挥。重点要加强党组织生活制度、党组织活动与工作目标相结合制度、党建带群团建设制度、联系职工群众制度、党员激励制度、党务管理制度、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等,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水平。
[1]国资委党建工作局,中国兵器人才学院联合课题组. 混合所有制中央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13).
[2]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N]. 人民日报, 2015-09-21.
[责任编辑:徐新彦]
2016-12-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DJD01)
李天明(1964-),女,黑龙江五常人,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D267
A
1008-8520(2017)02-0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