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杨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适用探究
徐 杨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中美在高等教育理念、文化背景、教育体制设置、学科分类、学术评价机制、教学评估、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有些甚至是实质性的不同。其中,美国教师在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对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体制中的适用有所启示。
互动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一)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概念
在给出一个正式的标准定义之前,先描述这样一个教学情景:
教师走进课堂,没有打开多媒体设备开始讲解,而是直接从包里拿出一个大的纸袋;这一大纸袋里面,有8个塑封袋;每一个塑封袋里面有7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子弹壳。他把塑胶袋分发给8个小组,然后走到其中一个小组,把塑封袋打开,任意拿起一个子弹壳,走到显微镜下面,把子弹壳的尾部放上去;教师告诉学生们:“现在给大家15分钟的时间,每个人都要对每个子弹壳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任何细微的情况都不要放过;并且每个同学都要用手去触摸每一个子弹壳,把触摸到的情况,也要记录下来。”学生们十分兴奋,因为这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真实的子弹壳,他们立刻行动起来。每一组只有一个显微镜,每组有4个学生和7个子弹壳,有的组的同学在观察人员和被观察子弹壳先后顺序上出现了小小的矛盾,有的组则事先制定了先后顺序,观察起来比较流畅。观察和触摸结束后,教师才打开课本和PPT课件,对照图片告诉学生,每种枪支所安装的子弹和撞击子弹后所产生的撞痕都是不同的,请问同学们结合课本的描述和观察的结果,挑出里面左轮手枪的子弹壳。每一组的同学都进行了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评价,并从中总结出枪支的构造和种类,以及撞痕的特点和子弹的特点。接下来,教师找出两个子弹壳,让学生们回答这两个子弹壳与其他子弹壳在撞痕上的不同点。每一组的学生都进行了回答。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没有完全符合要点。教师立刻告诉大家,这两个子弹是再使用的子弹,也就是将用过的子弹壳回收后重新打磨装药后使用的,这样给侦查活动造成重大的困难,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因为无法确定子弹是从哪个枪支里射出的。教师进一步解释,如果出庭作证,应该怎样回答问题和注意事项,这样才能使得普通人能够了解专业判断,给出客观的证词,为法庭裁判提供依据。课程结束,教师也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有的学生课后自己收集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跟教师探讨和请教。
这一情景展示了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知识不是通过老师的直接“告诉”而获得,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对探索和思考的结果给予评价和总结,并不直接将他人的或者自己的观点和理性认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印证或者推导出这一观点或认识,或者产生全新的创造性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如同老师陪同学生从A地点到达B地点,他们一路走一路看,对沿途的风景和人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路线的推进以及路线的选择充分参与,当到达B地点时,他会完全了解行进的过程,在没有老师的陪同下,他也能完成相同的任务,并且很有可能创造出更为便捷和通畅的路线,给老师带来启发。如果老师并未陪同学生自己去走一遍,而是找来一辆大巴,让车辆载着学生直接行驶到B地点,并告诉他们沿途会遇到的风景和人事,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到此一游”的感觉,更谈不上让他们自行前往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所谓“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中的主体,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交换,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即“师生互动”[1]。教学中的互动,除了师生互动之外,还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教育机构与用人机构之间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等[2]。本文主要论述师生互动。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在反思和批判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结果。
(二)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特点
1.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手段,达到学有所获,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一定技能的社会个体。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结果学生的“获得”,便成为衡量教学方式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希望“获得”的内容,获得的途径,都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并不主动灌输。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提供教学目标,学生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监督者、辅助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2.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课堂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集中、突出的交互实践阶段,但课前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定和修改完善、教师的备课、课后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总结评价,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这些环节中,特别是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改完善,具体课程的准备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和融合,课程大纲和具体内容的设置极大可能是脱离学生的需要一厢情愿,课堂上的互动也就会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了。
3.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求教师对课下学生的自行学习活动予以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学生课下的自行预习和复习,以及相关的研究活动,教师基本上不参与,学生遇到困难或者疑惑,多半自行消化或者不了了之。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几乎没有交集,课堂上教师为追赶进度的满堂灌讲授,也最大限度地压制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自发性和积极性,在课后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互不相干,互不知晓,在较短的课堂上,即使学生有互动的兴趣和热情,也很难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因为他没有任何准备,或者他准备的素材和教师的目标相去甚远。
4.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求教师增强对学生分组、管理、组织的能力,并且增强对课程内容设计和安排的灵活性、契合性、趣味性和实时性。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时,除了传统的讲授方法外,教师还必须掌握如何将学生分组,对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并及时协调在小组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课程的准备中,对于实践内容、案件实例的引入和编排,对学生问题的设置、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牵引,以及对各种情况的评价和总结,甚至对出现的创造性观点和想法的及时捕捉和固定等,都是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加强的。
5.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逻辑思维进程主要是归纳法。所谓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属于合情推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属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法一般的实施过程都是让学生首先直接接触个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总结出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与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相反是演绎推理,即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由于东西方思维习惯的巨大差异,以英美法系为代表的“判例法”就是从具体判例中归纳出一般原则,然后再予以演绎适用;而以大陆法系为代表的“成文法”则是先制定出普遍适用的一般原则,直接演绎适用。我国在思维习惯上属于“成文法”国家,这种思维习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就体现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上了。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1.在学习的动因上,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求,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因为出自内在意愿的动力和热情比不情愿的聆听和记忆所产生的影响要长远和丰富得多。
2.由于知识并不是永远正确的、普遍客观的,而是猜测性的、可证伪的、暂时的,并且它必须依赖于具体的认知主体而存在,并依赖个体的认识而传承。因此,教师只能向学生传递信息,个体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特定情景为基础对之进行理解。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个体认知和信息反馈,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而获得的信息就变成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永远正确的知识,仅是一种短暂的记忆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飞快消退,而不可能转变为自身的能力,或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了。
3.互动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不仅营造出良好的课堂秩序,更是改善了师生间的对立关系,其乐融融。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让时间不再冗长,知识不再枯燥。
4.互动式手段和方法给师生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视角,形成批判式的、创造式的思维,师生互通有无、信息共享、感受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目的,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提升和思考过程,尽管课程内容大致相同,但他所面对的学生(主体)是完全不同的,这就为教师不断的从学生这里吸取新鲜的、时尚的素材大开方便之门,也使得教师不断的改善教学体系和内容,提升教学能力。
尽管互动式教学方法较之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也是对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改进,但是笔者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并非一无是处,它在知识体系的构建、思维习惯的适应、文化经验的传承上都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即便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教师的讲解和传授,可见,二者并不是简单的排斥关系,而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共融局面。
笔者认为,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确定有学生参与。由于大学课程基本上是选课制,教师所授课程的学生,在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时并不确定,因此,这一工作需要分解到两个学期中完成。在上一个学期课程开始时,当然这时教师已经有一份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这个课程的需要,他们想从这个课程中获得什么,他们对这个课程的了解程度等等,然后对已有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修改和调整;当学期结束时,再次听取学生意见,了解是否完成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并让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为下一个学期的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的制定做好准备。简单而言,教师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是由上学期的学生和本学期的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的。
2.教师课前备课内容的增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阅读教科书、查阅文献资料、与同事讨论之外,还必须增加新的内容,就是课堂互动环节的设置和课后引申任务的安排。所谓课堂互动环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讲授环节转向学生探索、研讨环节的中间连接步骤,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是一段视频的观看,也可以是一个小游戏的开展,也可以是一个时事新闻的分析,还可以是热门焦点话题的探讨,等等。课堂互动环节的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导火索,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展开和深入,做好十分重要的铺垫。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的创造性的极大发挥。所谓课后引申任务的安排,是指在课堂老师讲授、指导和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后,对通过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教学任务以外的新的知识、观点、想法、问题,教师应当指明进一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以及相关的工作方法,以便有深入探究需要的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时,得到适度的指引。
3.学生课前准备。为了保证课堂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有效性,必要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试想,当教师抛出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时,学生要么对相关背景资料一无所知,要么辨不清方向,那么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互动,也就只是一种奢望了。因此,教师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前,要预先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安排学生对相关材料和内容进行阅读、搜索、查找和了解,为课堂互动做好准备。
4.教师对课堂的分组管理。为保证有效的互动交流,特别是学生的互动环节,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首先,按照一定标准将学生分组,可以按学生的学号、学生就坐的位置,或者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分组。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如150人,也还是可以进行分组的,只是每个小组的人数会比小班多。分组时应注意每组人数一样,并适当考虑男女生搭配,以及学生自身的专业背景等因素。接下来,分组完成后,教师要对每组的内部管理方面进行指导。例如,人数较多的组,指导学生如何推选组长,负责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指导学生如何组织开展团队的讨论、观察、研究等活动,如何形成团队的意见,以及由谁代表团队发表意见等等。这些指导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交流、组织协调等能力,并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体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最后,教师还要全局考虑,组织个个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成果展示。例如,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巡视分组谈论的开展情况,及时帮助处理讨论中产生的矛盾或者问题,安排每个小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适时组织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或辩论等等。
5.对互动环节的评价。对互动结果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互动环节表现的评价,这里又分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对问题的推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互动环节的评价,这主要包括对教师互动环节的设置、教师对学生分组的组织管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内容。
6.对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估。对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估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两个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评估,基本上是通过学校网站上的评教系统,给教师的教学能力打分评价。由于目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十分广泛,所以在这个评教系统设置的评估项目中,所涉及互动式教学的内容并不详细和全面,建议修改和增加评估项目,以实现评估的完整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最终期望的效果是达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一个具体的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平时成绩的分数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细化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如课堂的出勤率、小论文的写作、课堂演讲、新观点的提出、分组讨论的表现等等。这些项目可以通过个人自评、小组评估和教师评估三个部分组成,以便帮助教师实现评估的基本客观。
7.对教学成果的引申发展和教学过程的改进。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进一步探究时,教师应当予以适当和及时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独立研究和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的研习热情。这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建立完整的学生名录和联系方式,并最好建立一个公告信箱,以便课后的相互交流和信息交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所产生的启发性观点,教师要敏锐的捕捉到并加以固定,以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最后,通过上述的评价、评估活动,以及对课程的总结,教师对互动环节的设置、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的增删、课程进程的步骤和顺序的调整、分组管理的提升等等,都可以进行改善,以改进整个教学过程,而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1]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0.
[2]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
[责任编辑:陈晨]
G642.41
A
1008-7966(2017)06-0145-03
2017-08-30
徐杨(1976-),女,四川自贡人,讲师,从事诉讼法和证据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