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低碳发展战略路径选择与对策分析

2017-03-07 20:03李文青杨峰王庆九于忠华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南京市南京建设

李文青,杨峰,王庆九,于忠华

(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

环境管理

南京市低碳发展战略路径选择与对策分析

李文青,杨峰,王庆九,于忠华

(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

南京市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对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依托生态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方针,建议南京市着力推进低碳产业链、新能源集聚区、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经济载体、低碳城市建设五大工程体系,并提出了政府主导、技术支撑、市场引导、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战略;对策

1 南京基本情况

南京市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部,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05万亿元,全市常住人口超过83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81.5%,森林覆盖率29.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40.3∶57.3。南京能源资源匮乏,一次能源自给率为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全部需要外部输入。从发展阶段来看,南京已步入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型阶段,城市综合实力、创新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从低碳发展条件看,南京市已经跨越了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低排放产业结构体系,具备了支撑城市低碳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二次产业能耗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11年的72.12%下降到2015年的67.50%,下降了4.62个百分点。从能源消费结构上来看,煤炭占比最高,2015—2016年占比约为56%,较2011年下降5.2个百分点;其次是其他石油制品,占比为31.2%。

2 南京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南京作为以石化、钢铁、火电、水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大,资源能源消耗大,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产业结构、能源资源使用方式和效率、技术水平以及外贸出口效益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特殊的市情决定了南京必须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1]。同时,低碳城市建设既可以打造低碳经济名片,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众多机会。对南京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转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以此为契机在这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的机遇。因此,低碳发展应成为南京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选择,此举对提升南京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南京也具备了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南京市突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政策引领和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产业绿色转型、能源结构优化以及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基于南京自身实情,南京市委、市政府把“绿色都市”建设提高到战略层面,提出坚持生态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方针。2013年,率先在全省建设了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时对市内大型建筑进行能耗监测。“十二五”期间,先后启动了江心洲中新生态科技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南部新城中芬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区、江北新区低碳生态示范区等低碳示范区建设,对全市的低碳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2]。通、航空航天产业八大新兴产业;三是积极发展八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型,产业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节能减排、节能减碳转型;四是将低碳标准纳入环评、能评等约束性指标。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设立“低碳门槛”。

3.2 新能源集聚区建设工程

改善能源结构,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集聚新能源研发、孵化、交易。一是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速推进能源低碳化时代的到来,建设国家级风电产品检测与综合实验平台和光伏发电技术研究与实验电站平台,形成风电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叶片材料等关键部件聚集的产业链,以及光伏发电、并网等关键设备产业化。二是加快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应用,有效保证电力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满足风能、太阳能发电等各类间歇性、随机性能源接入和消纳的需要,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供坚强支撑。

3.3 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工程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整合南京市域内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先进技术,注重开发、示范和推广一批对低碳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并争取在克服关键技术问题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成本,为建设低碳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3.4 低碳经济载体建设工程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机制,把低碳经济载体作为培植低碳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平台,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基地、低碳技术孵化器等载体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低碳产业[3]。一是以项目合作为起点,以现有的开发区或科技园区为载体,推进典型地区、行业的试点,实现低碳发展转型。二是考虑建设低碳经济区。就像经济特区作为市场经济的实验室一样,低碳经济区可以成为未来大规模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试验基地。低碳经济区可以吸引大量国外投资,并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必要技术融合起来。

3 南京市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南京市低碳发展战略重点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其次是调整能源结构,再次是调整技术结构。未来南京低碳发展战略从路径选择方面,应着力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3.1 低碳产业链工程

一是推动电子信息、石化、钢铁、汽车四大支柱产业提档升级、绿色发展,尤其是通过重化工行业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发展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绿色新能源、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现代通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

3.5 低碳城市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居住适宜、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的城市[4],一是优化城市布局。从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模式多方面来考虑城市建设和经营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组织结构,避免重复功能分区,建设宜居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建立城市低碳规划指标体系,实行规划环评。二是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管理

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鼓励使用自行车,设立更多免费自行车租借点;通过收费体系的设计和创新,提高交通利用效率。三是推行绿色建筑,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要求设计和施工;对现有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或实施节能措施。

4 南京市低碳发展战略的对策分析

4.1 政府主导,增进政策执行力

在推进南京低碳发展战略过程中,政府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制定切实有效的推动政策和服务措施,增进执行力,妥善处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同时,将低碳发展任务及目标纳入南京市“十三五”发展重点产业规划之中,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方案。扩大财政创业风险投资,对风险高、具有重大意义的低碳新技术,采取风险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加大对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节能环保工程建设的支持,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对已设立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增长。进一步完善政府的低碳采购制度。断续推行“绿色南京”战略,增加城市碳汇,建设有南京特色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建立量化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5]。

4.2 技术支撑,增进低碳适用技术支撑力

根据南京市情筛选低碳实用技术,分为“研究开发”“示范应用”和“推广应用”三类,具体而言优先发展的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包括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结合南京的重化产业特点和煤能源占比高等特征,重点研究低成本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生物质能、沼气等的开发利用技术。建立有效的国际技术合作机制,在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上保持前瞻性。

4.3 市场引导,加快培育碳交易平台

发达国家低碳发展能取得重大进展,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相互配合起到关键作用。南京要尽快建立市场平台,逐步完善资源价格市场定价和碳排放交易机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在学习北京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碳排放交易平台,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融资渠道。碳排放交易平台的组建应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步为发展阶段——建立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第二步为完善阶段——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培育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加强与碳交易有关的其他配套制度的建设。在资源产品的生产经营领域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发挥各市场主体的功能作用,并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合理分配和补偿。不断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产权市场交易制度和体系[5]。

4.4 制度创新,建立低碳发展考核体系

针对南京市情,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长期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使区政府、有关部门在综合决策时把是否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作为考虑的重点。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发展体制和行动机制,形成与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动公共建筑节能。要强化对节能服务公司、节能咨询评估、节能审计监测、清洁生产审核等机构的指导和服务,支持一批节能服务机构做大做强,以加快南京市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促使企业按标准向公众完整、有效地公开环境信息是保证环境信息公开有效实施的重要问题,需建立必要的激励措施,要有监督管理,要有规范的模式[6]。

[1]李向阳,黄芳.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的现实挑战和路径抉择[J].唯实,2010(Z1):169-174.

[2]郑晓华,陈韶龄.南京河西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规划师,2013,29(9):71-76.

[3]王雪,徐天祥.中国低碳城市热点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5(5):9-11,46.

[4]刘骏.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45-50.

[5]陈志峰.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4):34-37.

[6]姬振海.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2):1-4.

(编辑:周利海)

Strategic Path Sel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Nanjing

LiWenqing,Yang Feng,Wang Qingjiu,Yu Zhonghua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Research,Nanjing Jiangsu 210013,China)

Th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Nanjing determined its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Based on the ecological idea of development,the article suggested Nanjing should putefforts for promoting low carbon industry chain,the new energy gathering area,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carriers of low carbon economy,low carbon building construction.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leading direction,technical support, themarket guide,system innovation etc.were put forward.

low carbon economy,strategy,countermeasure

X321

A

1008-813X(2017)02-0003-03

10.13358 /j.issn.1008-813x.2017.02.01

2017-02-28

南京市科委软科学基金资助《南京市低碳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201501033)

李文青(1972-),男,河北衡水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规划管理、环境政策分析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南京市南京建设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