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荣,蔡开贤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
王丽荣,蔡开贤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民族特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性相互联系,彼此融合,体现着民族品格,蕴含着民族精神,在民族伟大的实践中生成。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民族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的具有相对稳定与持久的民族特性,即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内容以及民族气派。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离开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便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到民族之中,为民族利益、民族腾飞服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民族中来,到民族中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的关键。
民族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所谓民族性就是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情感、习俗、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纽带,是各民族交流和发展的前提,是民族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思想源泉。民族性,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在文化特性上的根本区别。由此而言,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性的纽带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民族性的表达。因此,可以说,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外民族的标志,是这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如果没有了民族文化,民族就将丧失其独立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p16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就需要继承好、应用好这份资源,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p164)这就把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指出用传统文化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路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体现在实践之中。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智慧的光芒穿透历史,思想的真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p170)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遵循思想形成的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与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结合这些具体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传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特色。“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邓小平同志就深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深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特征。邓小平同志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p357-358)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4](p640-641)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要“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p162)如此,才能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凝聚与生成牢固的中国精神与强大的中国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民族性。如果丧失了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偏离了自己的方向,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5]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就是保持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自强自立的民族之魂和爱国主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养人民群众的时代精神。因为,民族性,就其实质意义而言,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信仰,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是开启民族成员心灵的可靠钥匙。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服务;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符合人民的利益,表现民族性特征;在形式上具有民族特色,表现民族的气派。现代社会,历史传统和民族智慧所赋予的知识内容,被大量全球性的现代知识所取代或分割,知识积累的客观规律推动着民族性、本土性知识产生裂变更新。面对现代知识的全球性扩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与日益开放的环境相结合,必须坚守其民族性,必须与全球化展开平等的对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民族性有着密切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阶级性、阶段性与同一性的特征,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肯定与尊重民族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守的原则。尊重民族性,就是尊重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民族的生活方式,这对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至关重要。什么样的民族智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得到认可,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被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利用,这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检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p171)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提出了要求、规定了标准。
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提供了可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品格是在历史中熔铸,其所赖以生长的土壤,即民族历史与民族空间的语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尽管,民族性资源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历史性、地域性与族群性资源交错并置,不同时期的多样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资源的选择。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定之时,即已内化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即根源于民族传统,具有一定的民族经验,倾向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公民。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的文化意义之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具有一种心理同构作用,自然而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取向,并在学习中整体接受民族传统与民族智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容易达成,其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也才能融于民族性的价值观念。继承民族传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在国家的繁荣发展中,无疑发挥着核心能量的作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我们不可能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占据一席之位。民族教育与文化发展的“断裂”往往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的缺失所导致的,因为保持和发展民族具有“民族性”特征的核心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在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民族性塑造的重要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抛弃了自身的民族性,将会导致与自身传统的割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将会无法与其实践的发展相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理论和实践对于形成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观、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积淀性、塑造民族心理至关重要。换言之,国家的文化和传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与之对应,民族品行的塑造、民族认同度的提升、民族整体意义上的复兴,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建设过程中加以推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建设除了承前还要启后,即着眼当下和未来,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我们不得不承认,全球化正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涉及多个层面,严重威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地位。纵观全球各国的文化,只有更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更具有国际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最适合中国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需要立足本土、立足当下,立足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最终才能实现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民族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的,即“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6](p706)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建立在这些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6](p708)当然,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必须是科学的,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方能融通中华民族的精华,才能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才能做到并做好“古为今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灵魂的重任。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它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整合力,是民族统一和持续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立足点是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协调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它来源于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与民族凝聚力。而在当代中国,这种认同和与凝聚力是传承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数千年风雨的中华民族文化,它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是激励中华奋起的巨大力量,是其牢牢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民族与国家的灵魂,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p168)而引领我们迈进中国发展与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其“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p169)
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性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二者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性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民族成员的教育,而民族性是指民族的特性。在这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特性。从古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在民族文化中体现与表达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就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特色的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指要以文化教育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人的素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充分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7]“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8](p640)在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守文化自信,使文化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景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等新理念的相继提出与践行,为“以文化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民族性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不谈民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毫无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问题和难题时,民族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坚强而有力的后盾。只要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在根源上与民族性是相一致的,那么,民族性就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基础。因为,“民族性”是民族的,它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包括合意识形态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等,但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独特、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具有合民族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民族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产生民族性土壤的存在差异,只要各民族的实际生活过程存在不同,只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价值观念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始终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并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和内容,为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9](p66)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具有显著的独特性,那么其系统运行也必然具有突出的民族性特征,这是其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个分支学科的意义,亦是其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前提。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民族性运用,方能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是建立在传统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教育表达,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对中国文化优秀价值观念进行概括和提升,从而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在民族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通过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与共同发展、通过全民族的亲和力与聚合力的不断增强从而强大起来的。一个民族只有珍惜自己的独立,维护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具有骨气与节气,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独立、发展、强盛。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p156)文化之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最深层次的精神要素;文化是维系民族与国家统一、团结的纽带;文化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觉醒,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的。文化的民族性或民族性的文化对于本民族来说是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文化的浸润和熏染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思想政治教育的繁荣与发展,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突出的民族性,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就是通过培育现代人的民族观念,提升民族认同,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培育现代民族性,就是通过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从而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实现凝聚国家意识形态、激发民族自觉意识、塑造现代国民的重要使命。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具有历史性,其形式具有民族性。毛泽东同志曾强调,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效性,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6](p707)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要能够被人民普遍接受与认同,要能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必须通过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认同的民族语言、民族形式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特征显著而独特,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6](p706)显而易见,毛泽东同志看待民族文化的态度是辩证的、科学的,他既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又强调文化的国际性。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特别反对文化的“全盘西化”,他说:“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6](p707)无论是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现实的需要,只有通过学习与吸收、借鉴与融通,才能创造中国文化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大的政治特色与政治优势,我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排除万难,带领人民大步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除了依靠物质层面的不断发展、制度层面的持续建设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得非常细致,非常透彻,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民族性特色,真正赢得了民众民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0](p637)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以文化人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育化人的目的,必须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必须扎实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胡锦涛.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繁荣[N].人民日报,2006-11-18(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8]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G41
A
1003-8477(2017)11-0184-05
王丽荣(1958—),女,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开贤(1977—),女,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政治认同研究”(2016MZXY01);中山大学研究生优质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ZD20170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 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