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2017-03-07 19:18:21陈国涛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8期
关键词:失灵政府经济

◆陈国涛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陈国涛

自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开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争论已经经历了200多年,这种争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至今似乎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但是,纵观这些人的各种观点,无论是市场自由主义者还是政府干预主义者,他们的分析都没有区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而事实上,一国政府在这两个不同市场上需要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像中国这样处于经济追赶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本文将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在两个不同市场上需要发挥的不同作用,并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政府干预

一、引言

政府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到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再从斯密到李斯特,关于这一问题一直都在争论。而斯密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论述则成为后来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准范式,虽然李斯特和以亨利·凯里等人对斯密经济学大加批判,他们提出了一种更加全面、更具理论说服力的政府干预理论,但这一理论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到了20世纪之后,“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的争论愈演愈烈。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更多的却体现出这种争论之外的一种融合,也就是斯蒂格利茨所说的“第三条道路”,即介于完全的政府控制和完全的自由放任两极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补型的伙伴关系。(Stiglitz,2003)尽管如此,市场自由主义者与政府干预主义者仍然对自己的理念坚信不疑。在下文中,笔者将对这一问题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角度展开分析。

二、市场自由主义者与政府干预主义者的主要观点

(一)市场自由主义者的主要观点。市场自由主义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有效手段,政府干预无法代替市场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所谓的市场失灵,它们认为这并不能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

首先,虽然存在着市场失灵,但纠正市场失灵的唯一办法在于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产权制度,而不是政府的直接干预。他们甚至认为,以往之所以会出现市场失灵,其原因正是由于政府干预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自身的原因。(斯蒂格利茨,1998)而对于明晰的产权制度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早在上世纪2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富兰克·奈特就有过相关的讨论。(冯杨等,2005)

其次,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本身也会存在很大的缺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普遍存在于政府的各项经济活动之中,即使政府的政策干预最终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政府为此花费的代价可能比问题本身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二)政府干预主义者的主要观点。当前,政府干预主义者支持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市场失灵的存在是政府干预经济最为常见的理由。政府干预主义者认为,由于市场失灵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就不可能达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空间。对于市场自由主义者所说的通过明晰化的产权而非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斯蒂格利茨在对科斯的批判中很好地予以了回应,他认为科斯的办法有两个问题,一是成本高昂,二是无法解决搭便车的问题。而对于温斯顿所说的政府失灵的成本问题,迈赫迪则认为政府干预的成本是否高过市场失灵的成本是不可测量的。(Shafaeddin, 2004)。

其次,“市场”的构建过程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为市场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因此,对那些市场体系还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首先就应该以培育市场为目标。弗拉基米尔甚至把市场构建视为政府的主要责任,他认为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品,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那么毫无疑问,政府也应该负责市场的建设。(Benácek,1993)

最后,为了保护民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对民族产业的保护,这一观点早在李斯特经济学中就已有过详细的论述。在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中,还是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对民族产业的保护重来就没有停过。威弗莱德和罗勃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大量研究发现,世界上几乎所有最重要公司的经营策略及竞争地位都一直受到政府决策或贸易保护政策的支持。(贾利,2004)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种观点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有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区分,而在这两个不同的市场中所需要的政府类型是不一样的。虽然自由市场准则在国内市场是有效的,但在国际市场上则不尽然,反之,政府干预则可以在国际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三、“两个市场”需要不同的政府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区分。通常来讲,国内市场与一国的国界相联系,而只要与国际经济发生联系的市场则都可以称之为国际市场。这样,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但是,为了能够把这两个市场区分开来,我们还需要从市场主体——企业着手来加以区分。在此,我们把一个国家的民族企业参与国内经济活动的领域称之为国内市场,而把民族企业所参与的国外市场以及国外企业所参与的国内市场都称之为国际市场。显然,这里对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所作的区分带有很强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但经济民族主义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而且有效的选择,从早期的英国、德国、美国到后来的日本、韩国等莫不如此。在此,笔者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在国内市场上,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而在国际市场上,自由市场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积极的政府干预是必须的。

(二)为什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需要不同的政府。首先,在国内市场上,无论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是资源的创造,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但同时,市场失灵在诸多方面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政府仍需要发挥一些辅助性的作用,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已经非常多,在此就不再赘述。

其次,在国际市场上,此前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无论是哪一派的观点,大部分都不再适用。在国际市场上,市场失灵的表现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其破坏作用也更大。与此同时,政府干预主义者的基本论点虽然没有问题,但是除了保护民族产业外,其支持政府干预的理由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却不是那么紧密。在此,我们主要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市场的角度来论述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第一,在国际市场上,自由市场机制导致的资源配置与资源创造并不符合落后国家的发展利益。一般来说,市场具有两大功能,即分配与创造。单从分配功能来看,自由市场确实是最有效率的,但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并不意味着资源创造能力的最大化。对一个国家来讲,通过追求静态的资源配置效率,虽然也能部分地实现国民收入与财富的扩大,但是要想持续地实现国民收入与财富的扩大,就必须获得动态的资源配置效率。这从增长会计学上也就相当于TFP(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持续上升。(青木昌彦等,2002)所谓动态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就是指资源创造,它必须以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前提。但在自由市场条件下,持续的技术创新所需的基本要素都会流向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在国际市场上,自由市场机制虽然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并不会平等的提高所有国家的资源创造能力。相反,它会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局面。在国内市场上,这种不平等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可以得到解决,因此资源创造带来的好处可以为全体国民共享。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并不存在一个全球政府来解决这种不平等。

第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基本前提,但是企业的创新活动会受到潜在市场规模的限制,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去开拓市场不仅进展缓慢,而且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政府主导的市场规模扩张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而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没有政府力量的支持,不仅无法扩展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可能被完全吞噬。黄琪轩从政府主导市场规模拓展的视角对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崛起进行了分析。(黄琪轩,2013)从他的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赤裸裸的殖民统治,它为英国的工业品开辟了一个全球性的大市场。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美国,通过内战和西进运动大大扩展了其国内市场,同时通过强有力的关税保护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国际竞争使得落后国家很难真正建立起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有关经济追赶的两种机会窗口理论,落后国家不可能通过传统产业的发展来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赶超,唯一的机会在于新出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全球价值链断裂的情况下,佩雷斯所说的第二种机会窗口也受到挑战,贾根良对佩雷斯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把第二种机会窗口限定在那些不与廉价劳动力相联系的高创新率的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贾根良,2013)但是,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力量的扶持,落后国家根本不可能建立起这样的新兴产业,因为自由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足以摧毁这些国家的新兴产业,或者使它锁定在低创新率的价值链底端。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干预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上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的政府干预主义者所强调的干预手段基本上都是针对国内市场的,其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更加多元化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政府干预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扶持本国企业,以提高其对外国企业的竞争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可以以短期效率的牺牲为代价。当然,针对国际市场的政府干预的手段很多。但是无论哪种手段,对其运用都必须是动态的,随着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三)“两个市场”区分的意义。一直以来,经济学教导我们的都是尊重市场规律。但是,对单个国家来讲,市场规律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运行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两个市场”不加区分,即使是强调政府干预,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例如,不违背市场规律前提下的政府干预,在国内市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国际市场上则不然。因为政府在国际市场上的有效干预所采取的都是一些歧视性手段,它必须打破各种市场规律,例如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因此,我们对传统理论的理解必须与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相结合,否则就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市场乌托邦’色彩”,最终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干预效果。(陈东琪,2000)

四、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逐步从传统的计划体制走向了市场体制,但是市场体系的构建仍在进行当中,在此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政府干预有关,既存在干预过多的方面,也存在干预不到位的方面。所谓的干预过多,主要是指对国内市场的干预。与此同时,政府对国际市场的干预却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自由市场意识的影响,我们一直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追求自由贸易、投资自由化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成为了“世界加工厂”,被锁定在了全球价值链的底端,诸多关键领域都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民族企业,每年大量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鉴于此,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该从两个方面作出改变:在国内市场,政府的干预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场的培育方面。例如,政府应该努力完善市场经济尽快发展所需的各种制度条件,包括各种法律、行业规章制度等;还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向所有市场主体平等地开放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市场,为它们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还需要利用自身的权力去消除市场化改革所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阻力,譬如破除行业壁垒以及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等,以创造一个统一的、竞争性的国内大市场;而在国际市场则应该加强干预,把精力集中在帮助国内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开拓市场等方面。简单说来就是,当前的政府干预需要进行“外紧内松”的变革。

[1]Joseph Stiglitz.Globalization and the Economic Role of State in the Millennium[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3,(1):3-26.

[2]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M].陆俊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4]冯杨,周呈奇.古典自由主义中的市场与政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21-26.

[5]Cliff Winston.Government Failure Versus Market Failure[J].The Milken Institute Review, 2007,(1):57-76.

[6]S.M. Shafaeddin.Who is the Master? Who is the Servant? Market or Government?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wards A Coordination System[C]. UNCTAD Discussion Papers 175,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2004.

[7]Benácek V. The Market Failure Versus the Government Failure—the Options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J]. What Markets Can and Cannot Do: The Problem of Transition in CEE Countries, Rome: Nova Spes, 1993:43-66.

[8]贾利.市场机制、政府规制与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63-65.

[9]陈淮.新兴工业化国家政府在经济起飞阶段的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8):69-74.

[10]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M].林家彬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1]黄琪轩.技术大国起落的历史透视——政府主导的市场规模与技术进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7-28.

[12]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案例研究与反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13-22.

[13]剧锦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变量”:政府与市场分工[J].改革,2011,(3):31-37.

[14]陈东琪.新政府干预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15]贾根良.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53-64.

陈国涛,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演化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失灵政府经济
失灵的指南针
学与玩(2022年8期)2022-10-31 02:42:30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2020年一汽奔腾T99智能钥匙失灵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幸运拍”失灵了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浅论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政府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