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鑫 陈庆凯
校园贷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教育的探究
◆徐海鑫 陈庆凯
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下,校园贷依托移动互联平台蓬勃发展起来,但与此同时,校园贷引发的大学生受骗、自杀、裸贷等事件频发,逐渐演变成新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校园贷问题的现状,对校园贷引发的校园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社会多主体的角度提出协同培育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教育的举措。
校园贷;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校园金融安全
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传统信贷企业纷纷借助互联网平台进驻校园市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分期和贷款业务逐渐发展起来。极大的满足和刺激了大学生的需求。随着“互联网+”与金融领域的融合,政策驱动下的互联网借贷平台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校园贷导致的大学生受骗、自杀、裸贷等事件频发,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校园贷在高校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暴露出了当前的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的缺乏。解决这一问题,要在校园贷的背景下着重分析引发校园金融安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教育,从社会多主体的角度研究提出保障高校学生金融安全的相关应对举措。
一方面政策频出,保障校园金融安全。面对校园贷中频繁出现的高利率、裸贷和暴力催收的问题,银监会、教育部等相关机构在2016年初频繁推出针对校园贷的监管政策。2016年4月,银监会、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监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信贷检测机制。政策立竿见影,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退出校园市场。2017年,面对校园贷屡禁不止,死而复生的情况,校园贷监管政策逐步升级加码,“叫停”成为了关键词,地方监管由行业协会逐步升级到银监会等官方机构,管控进一步收紧。2017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从事校园贷的相关网贷机构一律停止新校园网贷业务标,并根据自身计划,制定明确整改退出计划。国家频频发布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校园贷机构的发展,保障了校园金融的安全。
另一方面屡打擦边球,校园贷屡禁不止。截止到2017年6月,在国家最强限制校园贷的禁令下,全国共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退出校园市场,其中37家选择关闭信贷业务,22家选择转型其他信贷业务,互联网校园信贷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以“爱又米”为例,现官网已取消分期贷款入口,但其官网所有业务信息全部引导至APP入口,而APP上现金借贷和商城分期消费,大学生都可以实现借款。即便国家出台了关于校园贷的禁令,仍有很多企业顶风作案,也有一些企业打擦边球,使得校园贷的实际业务开展屡禁不止,仍存在大量学生遭受金融诈骗等现象。
一是监管主体不明确,征信系统不完善。我国金融业监管采取分业监管的模式,校园贷始终没有明确监管主体,从本质上讲,校园贷属于P2P平台,在工商部门实现登记即可注册,不像传统银行很难受到相应部门的监管。校园贷平台为了快速扩张市场,不仅放宽对学生的审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掩饰相关信息,导致监管难度进一步提高。而且,国家没有针对大学生的征信系统,网贷平台相互独立,学生可以在多个平台借款,且由于借款手续流程简单,也容易出现冒用信息贷款等模式。
二是前期欺诈诱导,后期暴力征收。贷款企业发展前期,为迅速占领市场,受资本驱动,一方面以低门槛、无利息等噱头吸引学生使用,降低了贷款使用门槛,放宽了审查体系,大学生作为无收入群体,只需要注册基本信息,没有任何对于还款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审查。而在后期征收阶段,前期的低门槛导致了大量的坏账,企业为了弥补损失,往往采取胁迫等手段,大学生要么找父母解决,要么无法解决或不愿找父母解决,往往就会走向极端,裸贷、自杀等事件也就频繁发生。
三是风险知识匮乏,风险意识缺失。在对成都大学生的调查中,仅有4.7%的大学生了解借贷的相关法律规定,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借贷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借贷中的违约金、滞纳金等更是缺乏了解。部分借贷平台采用复利的模式计算,大学生对复利缺乏了解,草草签订合同,在还款期面临巨额还款常常不知所措。缺乏基本的风险知识使得大学生往往在借贷中丧失主动性,沦为借贷平台获取盈利的工具。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往往也会在面临风险时无法应对。
四是攀比的消费观,虚荣的价值观。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大学生作为刚接触社会的群体,消费需求旺盛,对多元化的社会产品有着较强的欲望,但由于大学生生活费用取决于家庭收入,导致着大学生消费水平有着明显差异。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在家庭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就会借助于借贷平台进行超前消费,来满足在学生群体中的优越感和虚荣感。
一是要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征信体系。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约束校园网贷平台,其次要加强对网贷平台的审查,提高校园金融服务准入门槛,规范校园金融市场秩序。同时,政府可以尝试利用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等平台,掌握高校学生消费情况,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从而建立大学生征信体系,为大学生贷款消费划定合理额度,从而保障校园金融市场稳定,同时减轻大学生超前消费引发的各类风险。
二是要完善资助体系,鼓励商业银行提供校园金融服务。尽管银监会和教育部屡次发文禁止校园网络借贷,但其屡禁不止,证实了借贷在高校需求旺盛,也代表着部分高校学生确实存在资金需求。国家首先要完善资助体系,保障困难学生基本需求。开展差异化的资助体系,满足学生基本生活、创新创业等差异化需求。其次要鼓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开展校园金融服务,满足高校学生金融需求,同时以正规化的服务和产品,保障校园金融安全。
三是要加强资料审核,推动行业自律。网贷平台要进一步加强自我监管和资料审核,首先要做好实名认证,对用户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对信用能力进行等级评价,同时要提升内部员工的道德素养,其次是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鼓励各网贷平台征信信息共享,避免多平台借贷等高风险事件的发生。
四是要开展财商教育,培育正确价值观念。校园贷的频频发生,反映的是高校学生缺乏财商教育,没有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如果高校学生财商知识和意识不健全,即便校园贷得以根除,也会出现其他校园金融诈骗案件,首先要在第一课堂开展关于财商的公共课程,让全体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基本的财商知识,其次要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财商活动,通过有趣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财商知识的兴趣,最后还要在高校加强开展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科学理性消费。
[1]侯荣灿.新形势下校园贷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武汉在校大学生网贷的调查[J]. 财经界:学术版, 2017(2).
[2]陈威中.校园贷的发展与影响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13):118-120.
[3]叶岩.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19(16):116-117.
[4]黄志敏,熊绰辉.“校园贷”类P2P平台面临的风险隐患及监管对策[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6(3):17-2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财商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H17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