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雨
(上海外国语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上海 200083)
语用学视角下“标志语”翻译原则的理论建设思考
张宏雨
(上海外国语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上海 200083)
语用翻译理论体系应该建构自己的理论范畴及相应的概念体系,就标志语翻译实践来探索语用翻译理论系统的建构问题,是对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就标志翻译活动来说,一方面要明确宏观层次的需求即目的理论特征及其价值原则特征,另一方面要构建起相应的策略原则,包括跨文化准则、等效准则等辅助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在标志语翻译原则的建设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需求—目的论原则”是根本性的;二是从价值原则来看,应对文字信息性质、功能、特征进行分类及定性概括;三是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能使翻译文本主题化;四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辅助性准则和可操作性规则。
语用学;标志语;翻译
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存在某些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系列理论范畴。范畴是最一般的概念,在学科研究中,它反映着学科类知识的客观现象和规律性,规定着历史发展阶段性的科学理论思维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它能帮助我们去认识和掌握特定学科知识体系,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一个范畴会有诸多前后相继的层次关系,把他们组织起来就形成了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就叫做系统。而系统化的理论形态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体系,也才具有用来解释一种或一系列现象的普遍性、稳定性和联系性功能。因而,就学科建设角度来说,语用翻译理论体系必须建构自己的理论范畴及相应的概念体系,而且是一种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可续性特征的理论体系。就目前的标志语翻译研究来看,从语用学视角的探讨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停留在实践方法论层面,理论深入不够,缺乏系统理论的可证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欲就标志语翻译实践展开研究,探索语用翻译理论系统的建构问题,也许是对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
1.1 翻译实践中的需求——目的性特征
标志语翻译的范围主要包括:为一般公众或特殊群体提供宣传和服务语言标牌或标语,诸如机构名称、人名、街道名、路标、公示语等对外发表和传播的翻译活动,以及各级政府有关政策信息、交流活动、商业运作、国际合作的对外宣传的翻译活动,也包括行业、企业相关信息的对外宣传的翻译活动等。标志语翻译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不同,它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它相对于其他文本样式来说,“需求—目的”性更强。从这个角度讲,探讨标志语翻译不仅要考虑原语文本的类型特征,也要衡量其特定的“需求—目的”性特征,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特征突出表现在:一是民族性。语言及其语言文本都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文化的印记必然对文本的翻译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二是客观性和灵活性。翻译的信息不像文学翻译那样追求文采,也不像科技翻译那样刻板,而是注重内容的事实与逻辑、信息准确无误和文字简洁明了,同时在不伤害原文真实意图的情况下,也讲究翻译方法的灵活性。三是注重对外传播的社会效度,突出信息的准确精密,而话语表达是否负载美学意义或个性特征则处于从属地位。四是准确性和时代性。翻译的内容许多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立场、政策意识等,不可出现偏误或差错,否则就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声誉或国际关系等。同时,标志语翻译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翻译的用语用词往往与时代的更新相适应,对一些不合时宜的用语及时做出调整或纠正,凸显出译文的时代性和现代感。
1.2 标志语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特征
标志语翻译理论体系构建的文本实践基础是原语文本,其焦点就是原语文本的语言文化特征。就我们的对外宣传资料来看,其文本无疑都打上了汉语言文化的烙印,具有显著的汉文化语言表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文化色彩浓厚,行文注重形象思维,讲究在整齐的表达中寻求对情感的渲染,因而许多外宣资料特别讲究表述的工整和对仗,追求整齐划一,修饰语也较多。这种表达思维习惯,可能使文本显得冗长,而密集的“壮美辞藻”、超强的渲染夸张能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赢得汉语言域读者的认可和接受。这种国内读者习以为常的汉语表达,译成英文时不能照原样翻译,否则难以得到国外读者的认可,必然影响接收的效度[1]。二是,汉语特别注重语义的表达,行文中追求对词语静止状态下的概念意义的超越,拓展话语中词义表达的空间,在词语表层语境义的基础上形成深层语境义,或词义被延伸,或词义偏指、特指,或增加附加义,或变异为临时语用意义等,这种状态下的话语理解与翻译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语境因素。三是,由于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理念、政治信仰、历史背景、文化积淀、语言禁忌等方面的不同,汉语表达也彰显着自己独有的特性,对外宣传文本的翻译自然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精准的考量[2]。
2.1 标志语翻译原则理论建设的社会学基础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状态与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状态与信息的人类社会实践行为。其实质就是以译语来传达原语的意图,使目的语读者能获得与原语读者一样的信息与感受。既然它是一种人类社会实践行为,也同样遵循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行为准则,即行为→动机→目的→需求,需求催生动机,动机定格目的,目的导致行为,行为满足需求,四者相辅相成。就标志语翻译活动来说,它的背后必然有某种特定的动机,动机的背后也必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满足特定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于其《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指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也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完全固定的,可能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就标志语翻译活动来说,它也具有需求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译者需求的层次性和接受者需求的层次性两个方面,而译者的需求应以满足接受者需求为前提。译者在目标任务的指引下,还要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可能因语境状态的变化而调整着翻译的样式和状态,以真正满足接受者的需求。从该行为模式过程来看,“动机、目的、需求”属心理范畴,不体现实践行为过程,所展现的只是一种结果或效应,实现目的和满足需求的策略被忽略了。所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确立需要研究者做出这样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要明确宏观层次的需求—目的理论特征及其价值原则特征;二是要构建起相应的策略原则,包括跨文化准则、等效准则等辅助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即是说,这样的理论体系构建,需要形成一个原则性体系范畴,各部分之间应互为补充,互为关联,互为印证,共同成为一个统一体。
2.2 标志语翻译实践中的需求—目的论特征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需求—目的论”原则往往被忽略了,未能纳入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中,因而对翻译的“信(忠实)”原则性质的界定也不明确,如“信(忠实)”原则到底属于“需求—目的论”原则还是属于价值论原则。“目的”和“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职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阐释性的策略等,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而在人类的普遍行为活动中,需求往往决定着目的,两者关系密切,但又有实质上的差别,容易被人们混为一谈[4]。需求具有社会性,它是人为生存或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精神或物质方面所追求的内容;而目的是指人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下,所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准则及行为道德内容。不同层次的需求皆以目的为依据,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的始终。就“需求—目的”的实质来看,它在人的交际活动中具有互动性特征,即需求主体的一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另一方的需求,因而在翻译理论的推衍中,应把翻译行为的译者需求和受者需求区分开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互为把握。如在标志语翻译中,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文本材料的翻译,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目的性是通过译者主体体现出来的,而译者主体也有其自身的“需求—目的性”(虽然它受政府或企事业单位这一社会行为主体的需求—目的性所支配),同时,译文接受者也有其自身的需求—目的性,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另外,也要特别关注需求的层次性特征,人类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并按层次逐序递升,但这种次序并非完全固定,可随着社会的变化或某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在标志语话语中,国家利益需求的变化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不同的时期或针对不同的国家实体又可能存在不同的需求侧重性和渐进性。在这里,我们以具体的标志语翻译文本类型来说明需求—目的论特征。
政府层面标志语文本翻译的需求—目的论特征。述介文本主要是指有一定文字长度的介绍叙述语,涉及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它是一个部门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是外国朋友了解某一个领域基本情况的途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世界话语权的逐步扩大,中国的外宣信息越来越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其需求—目的性特征更加鲜明:一是行为主体(我国某一部门)的目的性是在情况通报、观点传播、事实证实等的过程中,追求信息的政治性、准确性、时效性、客观性、完整性和单一性,以期获得最佳的对外宣传效度;行为主体的需求性是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获得外国朋友的信任,实现与他国之间互为友好的美好愿望。二是接受主体(外国朋友)的目的性是了解中国社会的客观事实,获得有关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接受主体(我国某一部门)的需求性是在获取中国社会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某种利益或兴趣得到必要的满足。
旅游层面标志语文本翻译的需求—目的论特征。旅游标志语文本的内容主要指被认知和被记忆的视觉符号(如历史遗址、人文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元素等),并有鲜明的形象定位(如社会秩序、服务水平、特色品牌、文化品质和营销价值观等)。它是我国对外宣传的民间形式和必要渠道,是外国朋友了解我国有关历史发展、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而增进合作与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树立国家良好国际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一是行为主体(相关旅游实体)的目的性是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促进他们对我国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而能看懂、听懂、读懂中国,产生对中国文化、中国普世价值观的喜爱和信任;行为主体(相关旅游实体)的需求性是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拉动旅游经济在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和城镇化动力的发展步伐,从而带来价值提升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和幸福价值效应。二是接受主体(海外游客)的目的性是通过了解我国相关旅游地的信息,产生前往探究的兴趣,尽快做出到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的决定;接受主体(海外游客)的需求性是得到景区在“主题性、特色性、观赏性、移情性、知识性”等方面的信息,从中获取欢乐和启发。
3.1 策略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调节与制约
任何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应体现出内在的逻辑推衍性,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其中有三个问题须搞清楚:一是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从翻译实践中来,还需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印证。二是翻译理论体系一旦确立,其相关概念都可纳入不同层次的范畴,具有特定的理论职能和实践解释力。三是任何理论体系都具有开放性,翻译理论的开放性表现在:一方面,它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以及实践解释力总是有限的,需要其他相关理论范畴参与进来,互为补充、互为印证,从而更好地解决标志语翻译实践中诸多不通的问题;另一方面,人类的翻译实践活动总是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向前发展的,揭示这种实践活动规律的翻译理论必将随之丰富完善、向前发展和创新提高。就标志语翻译来说,其原则理论范畴的构建,基础性问题就是要明确主体的需求—目的性,而这种需求—目的性的内容和特征又取决于客体(可控的翻译文本)的价值特征,又由于不同的翻译文本或同一翻译文本的文字信息差异,导致其价值特征也不尽相同,对这种不同的价值特征做出何种处理,相应的策略原则必不可少。
就价值原则和策略原则本身来讲,他们都是高度抽象化的概念,其本身具有不自足性,还需有辅助性规则和可操作性规则的帮助,以便在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其具有可证性和可操作性,最终真正建构起既具描写性、阐释性,又具实践性的理论体系。如,曾利沙先生曾在策略原则范畴下给旅游指南翻译确立了五条可参性准则:一是译文的效度必须符合目的语接受者的语言文化心理;二是译文信息传递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要突出整体效应性;三是译文信息传递在质与量的增益或删减上应把握好主题的关联性;四是译文信息传递应遵循经济原则,具有简洁可读性;五是译文信息传递应具有文字的诱导性特征[5]。同时,在明确了价值原则、策略原则及其可参性辅助性准则之外,也需构建系列相应的与特定可参性辅助性准则互为印证的翻译实践可操作性准则,以便能对微观翻译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2 标志语翻译语用原则理论建设的推衍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标志语语用翻译原则范畴存在许多层次,各层级原则范畴之间互为联系而又互为制约,构成一个相互补充的统一体,这些前后相继的层次关系组织起来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就成为了语用翻译原则理论体系。
第一,在语用翻译理论体系的这些层级关系中,译语接受者的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和心理期待等因素也影响着原语发布者“需求—目的”实现的效度。
第二,从价值原则来看,应对文字信息性质、功能、特征进行分类及定性概括,并对其信息度的变量及规律进行相关考察[5]。
第三,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能使翻译文本主题化,促使标志语外宣资料的知识性、特色性和效应性更加突出。否则,译文的接受度和效应度就会大打折扣。如,香港的九龙寨公园有这样一段文字:标题为“九龙寨公园”,正文为“昔日的九龙城寨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可以说是龙蛇混杂之地。其后,城寨全面清拆,并于1995年于原址建成今日的九龙寨公园。九龙寨公园曾获颁荣誉奖状,它具有江南园林风格,并刻意保留了现今难得一见的南中国‘衙门’建筑,以及历史遗迹如南门古迹、石匾、大炮、柱基、清朝官府的碑铭等”。之后的译文为:Kowloon Walled City Park: The former Kowloon Walled City,once a semilawless, high-rise slum,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n award-winning park featuring a Qing Dynasty almshouse, the Old South Gate, pavilions, sculptures, flower garden and a playground.从原文来看,宣传九龙寨公园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遗迹的相关内容应为主题信息,它也是海外游客所感兴趣之处。但译文恰恰略去了这些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此段文字的前半部分内容与景点特色关联性不大,属非主题关联性历史信息,对海外游客来说它们不具有需求—目的性信息价值,翻译无需纠结于此;二“江南园林风格”信息以及历史文物遗址信息是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主要需求—目的对象,却被随意省去,反而以pavilions, sculptures, flower garden and a playground (亭、雕塑、花园和运动场)这些与历史特征毫不相干的内容替代。由于译者对信息主旨把握不准,加上翻译的随意性,使译文的“质”降低,就难以达到应有的交际效果。可改为:The Kowloon Walled City, with its former walls removed,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present Park in 1995, which has been honored awards for its fascinating scenes featuring South China gardening art as well as relics characteristic of yamen architec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Old South Gate, stone plaques, cannons, plinths, feudal official inscriptions etc.
第四,经济性策略原则能使文字材料简明、快捷,增强外宣内容的认同性、可读性,但经济不等于文字越少越好,在语用行为过程中,在对语言文字特征有一个较为明晰认识的基础上,只有经过优化配置的话语描写才称得上“经济”。如,某城市道路边的宣传牌曾有这样一段译文:Pursu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principles,maintain harmony during development and ensure peaceful development.(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其中development一词出现了三次,汉语为母语的人们对此会习以为常,但一句话重复词语在英文里是难以容忍的,其容忍度比汉语低得多。这种逐字照译的做法,不仅使译语冗长累赘,且造成全句整体意思的中心游离,目的语读者很难快速把握。翻译理论范畴内价值原则的确立不是以原语读者对文字信息价值度认可为前提,而是以译语接受者能获得最佳价值效度为目的,故此“经济简明”策略原则的遵循才能体现英文简洁明快之美的表述风格,最终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建议更改为:pursu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harmony and peace.[6]主体信息突出策略原则体现了翻译文本“质”上的问题,而经济性策略原则体现了“量”把握的问题,“质”的根本是“信(忠实)”的价值原则,“量”的范围与效度以最佳的“质”的再现为尺度,两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如此才能反映出译文应有的信息价值度。
第五,要建立起相应的辅助性准则和可操作性规则。辅助性准则主要包括:所传递信息的性质及价值认知、传递信息的准确性、相关跨文化认知、信息接受者思维习惯及需求期待、所传递信息的相关语境因素及语用内涵、传播媒介的样式和途径、文本自身可能存在的缺陷、文字信息的详略处理及主题信息的突出等。在翻译的实践中,辅助性准则是对高层级原则范畴规约的具体化,这一行为可在微观翻译实践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印证。如,“不折腾”一词出现后,在对外宣传中出现了许多译法: don’t get sidetracked、Don’t do much ado about nothing、no dithering、don’t flip flop、no major changes、avoid futile actions、stop making trouble and wasting time、don’t sway back and forth、no self-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等,其实国家领导人当年讲“不折腾”是具有其特定的隐含意义的。改革开放之前,历次的政治运动(如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不折腾”表明我们不能再做与经济发展不相干的事,不能再内耗了,它充分体现出中国民众对平安、踏实的生活向往的普遍心态,注入了整个民族的心理期待,“折腾”已超出了汉语词典所赋予的意义。上述各译文由于未能抓住这种特定语境及其条件下的中国政治文化内涵,违背了“所传递信息的相关语境因素及语用内涵”这条准则,“折腾”的语用内涵也就没能真正表达出来。后来有人把“折腾”译为self-destructive behaviour或self-destruction,self-destructive behaviour的意思就是a broad set of extreme actions and emotions including self-harm and drug abuse,而表示否定的“不”,在这里不一定非得用形容词no或don’t祈使句式不可,用avert这一动词更为准确些,其意义为prevent something unpleasant from happening,故此,“不折腾”可翻译为avert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或avert self-destruction.由此可见,在标志语翻译中,词语或话语表述的背景以及所处的特殊语境,是翻译者必须弄清楚的,如此才能真正把词语的语用意义翻译出来,避免译文对原语意图的遗漏或空缺,引起目的语接受者的误解,最终未能达到宣传的目的,甚至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而可操作性规则是在对文本信息、行为主体双方等方面做考量的基础上,从具体的翻译行为、文本信息特征、语境指标等因素出发对翻译内容及翻译操作进行描述,把抽象的翻译原则范畴转换成可观、可感、可用的具体方法,可操作性规则相对于辅助性准则来说,更具灵活性和可变性。由于标志语外宣文本的文字表述遵循着汉语及其文化的思维模式,明显带有汉民族文化特征,故相应的翻译策略原则及其相关辅助性准则和可操作性规则的建立,就能更好地、普遍有效地指导标志语翻译实践,以便满足目的语接受者的心理期待和需求值[7]。
[1] Pinkham,J.TheTranslator'sGuideto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79.
[3] 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44-46.
[4] 李林波.中国语言学模式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回顾[J].外语教学,2007(5):70-74.
[5] 曾利沙.论旅游指南翻译的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 J].上海翻译,2005(1):19-23.
[6] 张健.标志语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33.
[7] 王艳敏,蒋 慧,张树筠.“语用翻译学”建构浅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8):115-119.
(编辑:刘彩霞)
Theory on the Principle of Sig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ZHANG Hong-yu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y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
Pragmatic translation theory should have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oncept system.The building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theory based on signs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ubject.For one thing,the need at the macro level might be clear -cut——the feature of skopos theory and its value;for another,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signs should be established,including principles such as across-culture,equivalent,auxiliary and operational.To build the principle of signs translation,the following points should be focused on: firstly,the fundamental element is “need----skopos theory” principle;secondly,classific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to language’s nature,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done in terms of value;thirdly,highlight the theme to theme the translation text;fourthly;build the related auxiliary and operational principle.
pragmatics;signs;translation
2017-05-21
201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导师学术引领计划项目.
张宏雨(1993—),女,河南罗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语言翻译.
H059
A
2095-8978(2017)03-00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