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芬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招生就业处,河南 郑州 450044〕
高等教育与教学
精准指导与服务高校就业创业路径研究
——基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杨 芬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招生就业处,河南 郑州 450044〕
就业工作事关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大局。高度重视当前高校就业创业精准指导与服务工作,研究国内外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思路和做法,探索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的改革路径,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精准指导和服务体系,推动当前高校就业创业精准服务工作,力促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应用型本科
1911年,美国哈佛大学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上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迈尔斯·梅斯开设了一门名为新企业管理的课程,他被视为创业教育的始祖。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系统,美国学者逐步将就业创业教育从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被广泛关注。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将纳入学分管理。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 就业创业教育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精准指导, 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
在“双创”背景下深化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主动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推进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创业精准指导和服务研究,扎实推进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精准发力,强化服务,创新方式,丰富内容,促进毕业生精准创业就业。
经过多年的探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逐步形成了一套精准的、行之有效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模式:在教育方面,实现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在项目孵化方面,实现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在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方面,实现校际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三大协同”。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共赢、开展精准服务、培养应用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点。
1.注重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大批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更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根据区域行业发展状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建立、完善了三种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学校与雏鹰农牧集团合作设立了雏鹰农牧学院,还与华兰生物、仲景药业、金星啤酒等近百家企业合作,设立了“华兰班”“仲景班”和“金星班”等订单班500多个,在农牧专业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与项目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互利双赢的校企紧密型就业创业合作模式。 二是“工作室”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支持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融于行业市场进行创业,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成立校内工作室,带领学生做社会性生产性实践项目。通过工作室模式,真正实现了精准的“工学结合”,是融合“专业、企业、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三是“校中厂”模式。学校相关院(系)分别与上海骏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申通快递、河南省君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河南省百业会计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网营服务中心”“百佳物流超市”“数据挖掘中心”“会计真账实训中心”“旅游超市”等“校中厂”。企业进到学校,课堂建在企业,实现了学习与实践的无缝连接,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接力培养。
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极大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推动实现更多学生精准创业就业。
2.培养“师”型人才,寻求校企合作共赢点
开展校企合作是一项可以实现双赢的举措,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升本后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面向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是要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会计师、兽医师、工程师等“师”型人才。学校有关院系与河南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许多单位达成校企合作意向,“校企政”共建科研团队,“校企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共育“师”型人才,提升校企双方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
3.推动创新创业,打造校企合作新生态
为打造校企合作新生态,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全力构建教育、培训、实践“三位一体”,“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学校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师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大学生奖励、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资助等活动。目前,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入驻大学生创业项目近百个,带动创业就业1000余人,孵化出年营业额在百万元以上企业20多家。
梳理总结先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经验,借鉴就业创业精准指导和服务的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当前深化就业创业教育改革路径,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精准就业创业教育和服务贯穿于培养全过程。要加大就业创业宣传力度,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创业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投身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学校要搭建好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和场地。加强就业创业师资建设,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就业创业教师队伍。
1.提升学生素质,精准开展就业服务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充分就业的基础和保障,高技能是稳定就业的核心要素。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和社会实践、开展经典诵读和文明行动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就业创业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紧扣专业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办学特色,形成符合自身定位的专业品牌,注重校内外实践锻炼,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三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要整合校内专业力量,充分发挥就业创业专业教师的教学优势和创业就业部门的实践优势,逐步形成分工负责、凝聚合力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好就业信息网站的作用,开展好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就业创业指导讲座”等就业创业指导系列活动活跃校园就业创业氛围。
2.搭建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深入实施“需求导向型”的新型人才培养方略,提升产业、企业、专业的深入融合发展。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开设校外职业指导活动、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业和职业相结合的广阔平台。以项目为平台,通过就业创业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升就业创业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要突出行业和专业特色,将企业成功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优秀校友等请进学校,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的平台,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内容,学习锤炼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切实提高就业创业综合技能。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教师队伍
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专职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成立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工作团队,建立完善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保障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经费投入和人员队伍建设,确保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组建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教育和服务教师队伍,不断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系统设计教学内容,采取普通课堂讲授、自主发展课堂学习、专题讲座、比赛、实战训练等多种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鼓励和支持创业就业指导老师在校内外开办“工作室”,带领学生做社会性、生产性实践项目,真正实现精准的“工学结合”,进行“专业、企业、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4.建立持续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着重加强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的过程控制,通过监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保证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效果,充分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需要。要科学界定学校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通过程序性规定,确保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位,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要突出强化市场的第一作用,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查研究,科学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及时改进措施。尤其要注重构建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的就业创业教育学科体系,指导学生根据创业基本理论主动选择创业,在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中进行规范引导,指导学生在创业还是择业的问题上如何做出决定,提供更加专业化指导。开展菜单式“就业指导讲堂”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服务和分类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毕业生有效需求信息不足,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 “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精准指导和服务研究,不但丰富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方法和机制的相关研究理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创新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 莫荣,陈云.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J].中国劳动,2015(01):4-9.
[2] 明旭.新常态下话就业创业——2015年两会特别报道[J].中国就业,2015(04):4-8.
[3] 周学智,周博智,官伟.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新途径[J].石油教育,2015(03):5-7.
[4] 刘滇鸣.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工作的思考[J].中国就业,2015(05):45-47.
[5] 吴红,付士磊.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咨询,2015(07):184-184.
(责任编辑:樊 霞)
2017-04-26
杨芬(1982-),女,河南温县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项目(编号:JYB2017141)。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3.017
G473.8
A
2096-2452(2017)03-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