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万庄园的礼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2017-03-07 15:19郭长华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康家庄园传统

郭长华

〔洛阳师范学院 马列部,河南 洛阳 471022〕



哲学与文史

康百万庄园的礼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郭长华

〔洛阳师范学院 马列部,河南 洛阳 47102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礼仪”“礼制”“礼治”等。中国的礼文化不仅蕴藏于浩瀚的文化典籍之中,而且早已走出书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传统民居建筑也深深地打上了礼文化的烙印。康百万庄园承载着大量的礼文化的建筑元素,它通过房屋布局、院落命名、楹联匾额、雕刻绘画等诸多形式,向人们传递着尊老敬长、尊师重教、和睦兴家、立身处世等礼的文化信息。挖掘其中的有益因子,努力做好其现代转化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优化社会风尚、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康百万庄园;建筑;礼文化;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虽经数千年的洗礼,至今仍然蕴含着极其宝贵的精神营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礼”文化,不仅存在于丰富的历史典籍之中,而且早已走出书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识别忠奸、辨析善恶、判断美丑的“生活之尺”,就连民居建筑也打上了礼的深刻烙印。我们拟以康百万庄园中的礼文化遗存为范本,作一初步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礼”的基本内涵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十分丰富,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礼仪、礼制、礼治等几个方面。

1.礼仪指“仪节”“仪式”

西周时期,“礼”总是和“敬天”“祭祖”等宗教仪式相关联,甚至是相互为用的,主要是指“行礼的仪式”。如“射礼”“觐礼”“享礼”“聘礼”“朝礼”“籍礼”“冠礼”等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这里强调行祭的仪式要肃穆、诚挚。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幼年经历时就有如下描述:“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这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可见,“礼”作为“仪节”“仪式”的应用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

2.礼制,即礼乐制度

众所周知,人们所遵守的社会规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一般称为“礼”。这时的“礼”兼具法律和道德双重功能。《中庸》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唐人孔颖达注:“礼仪三百,《周礼》有三百六十官,言三百官,举其成数也。”这是说在西周时期,三百六十种官职各有其应履行的职业责任和必须遵循的礼节规范。正是这种职位明确、岗责清晰的官僚制度的确立,才保证了社会运行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准则的“礼”的具体要求是与一定的社会角色相关联的,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孔子就鲜明地主张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必须“依礼”而行,他曾十分尖锐地抨击季氏不守“礼制”、僭越秩序的错误行为。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安排,宫廷的舞乐队规模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由八人、八行共六十四人组成的乐舞团队),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也就是说,只有周朝天子才可享用八佾之舞。可是季氏竟突破制度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在孔子看来,这是公然挑战周天子威仪,所以孔子抨击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为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的“家天下”的社会结构中,只有天子才能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其他人只能依据自己的社会职分、等级安排生活内容。在孔子看来这是社会稳定有序的根本保证,是动摇不得的。自此以降,作为行为规范的 “礼”就一直占据着历史的舞台,只不过其具体内容会因时因势而有所差异。

3.礼治即治理天下、国家的方式方法,也就是用“礼”来治理天下、国家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果仅用法律和刑罚去约束人们的言行,人们可能会为免受惩罚而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社会规范,但却不会有羞耻之心,必然缺乏道德自觉;如果用礼仪和道德去教化、引领人们的行为,就能使人们发自内心地遵守礼仪规范。这样既可以使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谐有序,更可以完成人们内在心灵的自我升华。

虽然作为儒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礼”,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其内容不断得到损益和发展,但其基本的文化精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我们仍然可以说,“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为主流社会(指政权)所倡导,得到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行为范式、社会规范、伦理秩序。在这里,“礼”既有法律意义,又兼具道德蕴含。因为在宗法社会里,制度与道德规范往往是相互为用的,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界限。“礼”作为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康百万庄园的“礼”文化

位于郑州巩义的康百万庄园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民居群落,其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内藏文物之丰富,在中原地区是仅见的。

集农、商、官于一体的巩义康家,是如何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怪圈,而繁盛十数代、历经明清民三朝、长达400多年的呢?究其缘由我们发现,这是与康家高度重视礼乐教化密不可分的。正所谓“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康百万庄园从院落布局到庭院命名,从房舍规制到物品陈设,从楹联、匾额到雕刻、绘画,随处可见其浓郁的礼乐教化的历史遗迹,让游客领悟到康家长盛不衰的内在奥妙。

依其所蕴含的意义,康百万庄园建筑中的“礼”可作如下分析。

1.尊卑等级之礼

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荀子·富国》)可见,“尊卑等级”正是“礼”文化的核心要义。正是这种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秩序文化”,才使中国的宗法礼制和富有浓郁宗族文化色彩的民族文化数千年不衰。在康百万庄园里,不论是建筑布局、物品陈设,还是人们的日常用度等方面,处处都彰显着尊卑等级的文化色彩。特别是在建筑布局上,“礼”的“等级秩序”的文化精神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严格遵从厢不压正、西不压东、男尊女卑等礼制规范。以寨上主宅区为例:在东院中轴线的至高点是庄园的主要建筑,是族中长辈的居所,其地基明显高于其他房屋的地基,相较于其他房舍该房也明显要更高大、更敞亮,以此凸显长辈的尊贵。东厢房是兄长的居所,比弟弟居住的西厢房高一些。康家小姐居住的“绣楼院”与其他院所相比就显得狭小了许多,为了强化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到一定年龄的康家小姐就要被安排在二楼的绣楼,使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门用来招待宾客的客厅也有区别:东花厅是用来招待男宾客的,所以要比用来招待女宾客的西花厅略高一些。就连家里雇用的下人也分尊卑:侍奉长辈的佣人与侍奉公子、小姐的佣人,不论是居所安排还是日常用度,都有明显区别。

2.尊师重教之礼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到国家天下,小至家族家庭,非尊师无以正风气,非尊师无以育人才。康家之所以能够长期繁盛兴旺,达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盛景,与其族人历来高度重视家庭教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除了根据大量史志资料了解康家历来重视教育教化外,康百万庄园现存的建筑实物随处可见康家尊师重教的遗风。

楹联、匾额处处流露着重视教导化育之诉求。如康百万庄园“花楼重辉”院过厅外的楹联是:“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该院上房的楹联则是:“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萱棠棣芝兰满庭芳”;“克慎厥猷”院的对联是:“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经腴史华”院的楹联是:“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此类楹联在庄园内随处可见。匾额如:“博学仁风”“万金济黉”“疆勉学问”。就连庭院的命名也多与尊师重教相联系:如“书带生庭”院、“经腴史华”院等。

雕刻、影壁也传递着尊师敬长的理念。寨上主宅区东厅小花厅门前的门枕石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拜师求读”画面:一年轻的后生深夜读书时遇到了难题,前去向老师求教,站在门外,谦恭地低着头,双手打拱,毕恭毕敬地等待老师赐教。慈祥的老师则是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捋着胡须,在耐心讲解过程中眼睛里充满着赞赏的目光。与这幅画面对应的对联是“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这充分说明康家主人深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所以将劝勉子孙后人努力读书求学的理想诉诸于生动形象而又精美的石雕作品——“拜师求读”图,使家人后生在欣赏精美画面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其他如“渔樵耕读”之类的雕、画也不少。

康家长辈为了给子孙后人营造出良好的求学氛围,除了大力支持社会、协助官府兴办教育外,还在庄园内广藏书,设学堂,聘名师。南大院东侧的“经腴史华”院就是康氏家族的藏书楼;“书带生庭”院则是康家专供年龄较大的子弟读书的家学场所;康家还把供幼童使用的厕所题名为“三上成文”。宋代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总结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的体会时写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属思耳。”康家长辈用欧阳修勉力为学的历史典故启迪、教化子孙,真可谓用心良苦。当时在涵养学问方面颇有声望的孙涵三、赵凤鸣、康欲远等先后受聘于康家,为康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康家高度重视教育,尊敬师长,英才辈出,蔚为大观:“伟略堪钦”的康大勇、一代人杰康应魁、“留余”昌家的康道平、钦赐“百万”的康建德、“悬壶济世”的康建勋、拔得“文魁”的康宏猷、刚毅恢弘的康庭煜……康家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既为康氏一门传承先志、弘扬祖德、光大家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3.和睦兴家之礼

“和合”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准则。古语云:“家和万事兴。”在康百万庄园现有的建筑遗存中,有大量记载康氏家人父子相爱、兄弟相亲、妯娌和睦、善待下人等文物遗存。如“克慎厥猷”院,门额“克慎厥猷”语出《尚书·周书·蔡仲之命》,意思是做人要谨慎小心,惟忠惟孝,克勤不怠。楹联“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传扬的同样是睦家、齐家、兴家之道。院里还有一对做工细腻、雕刻精巧的门枕石,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上一层是一对憨态可掬、祥和慵懒的卧狮,而不是常见的威武雄壮之狮,这恰好说明在康家庄园里祥和、温馨之气充盈其间,连看门的狮子也无需威猛。第二层则是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雕刻:“妯娌和睦”“宾客欢宴”,这组雕刻作品所彰显的文化价值无一不与“和睦”“兴家”密切相关。第三层雕刻的是一组寓意吉庆、富贵的花卉和祥兽图案。

在康家人看来,只有家庭内部的和睦团结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善待家丁、仆役,关爱邻里朋友,才能够真正做到上下齐心,内外团结,才能够共图兴家之大业。康氏16代传人康无逸数次举办赈灾等社会公益活动,众乡邻深感其情谊赠送“谊重桑梓”匾;“功垂桑梓”碑的铭文长达600多字,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清末康家倾其家财、抵御强盗、护佑乡邻的感人事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庄园中的“叶氏井”。走进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口古井。关于这口“叶氏井”,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据记载,康家发达后,宅院不断扩充。可家道已经败落的邻居叶姓家人不愿意将自家的井让给康家。这时的康家已是有钱有势的豪门大族,但并未强取豪夺,而是在很长时间里与叶家和睦而居,水井也长期为全村人所共同使用。这种不依仗财势欺人的友善待邻精神正是传统礼文化的精髓。

4.立身处世之礼

《礼记》载:“礼者,理也。”所谓“礼”,它既不专属于强权者,亦不专属于道德家,而是应当贯彻到实际生活当中,各个社会阶层、每个社会个体都必须遵循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正如《礼记·曲礼》所载:“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每个人都担当特定的社会角色,担负相应的角色责任。人们只有做到事事处处依礼而行,循礼而动,才能“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

任何人的社会角色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重属性。为人父,当具慈德;为人子,当尽孝道;为人臣,当有忠心;为人师,当博学善教……康百万庄园有一块被誉为“中华名匾”的“留余匾”,匾上的“四留铭”道出了康家的“昌家之道”,揭示了康家富裕12代、兴旺400年的秘诀:作为父母长辈,不能只贪图自己的享受,更应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作为商人,讲诚信,求双赢,重情谊,则是康家的为商之道,真正做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作为官员,自应恪尽职守,为国分忧,为民谋福,做到“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庄园保存了很多体现历代康家子孙优异表现的文物,如“轻财义举”“德泽齐鲁”“毁家纾难”“德懋行芳”等匾额就是最好的例证,每一块匾额背后都有生动感人的为国分忧、为民谋福的故事。其他楹联、雕刻、绘画、影壁等,都留下了康家先人立身处世的金玉良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康百万庄园是一部生动的传统礼文化教科书,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礼文化的生活范本。

三、康百万庄园礼文化的现代价值

总结和继承康百万庄园礼文化,有特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传统礼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在于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继承和弘扬传统礼文化,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区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弘扬传统礼文化有利于社会风尚的进步。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一些人心绪浮躁,行为失范,道德约束弱化,法纪观念不强,担当意识薄弱,这必然会对公序良俗构成挑战。弘扬传统礼文化,有利于改善社会个体的道德心境,有利于匡正社会风俗。

第三,弘扬传统礼文化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传统的礼文化强调“各安其位”“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将传统礼文化发扬光大,进而内化为个体的心性素养,最大限度地强化社会个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可以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更好地尽其职份,以更高的效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第四,弘扬传统礼文化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优雅的文化格调、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效的传播手段是古民居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深入总结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因子,增加传统文化的魅力,必定会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传统礼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形成和发展背景。其中包含不少已经落后于时代,甚至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封建糟粕。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礼文化奉为法宝,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甄别,摒弃糟粕,吸取精华,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孙学敏,周修亭.康百万庄园兴盛四百年的奥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8.

[2] 王振和,李春晓.走进康百万庄园[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0.

[3] (元)陈澔.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1994:6.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3.

[5] 刘柯,李克和.荀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

(责任编辑:孔素真)

2017-01-04

郭长华(1964-),女,河南南召人,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BZX060)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3.010

B222

A

2096-2452(2017)03-0045-04

猜你喜欢
康家庄园传统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慢屋·青麦庄园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康家石门子岩画调查与研究之二
老传统当传承
草莓庄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动物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