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体制建设研究

2017-03-07 15:19王恒兵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转型改革发展

王恒兵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高等教育与教学

高校双创教育体制建设研究

王恒兵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当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步入创造大国,从简单模仿的“石器时代”进入到创新创造的新时代,“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的结合催生了一场“新工业革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号召可以看作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在这种背景下探讨高校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高校转型;创业教育;应用人才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旨在鼓励提升全民创造力,发展智慧财富,扩大就业内涵,凝聚人才核心竞争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必须先行,而高校又是当然的“双创”主阵地。如何适应当前“双创”的新环境、新背景,进而优化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结构,探索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使高校人才创业创新培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直接摆在了中国高校面前。

一、创新创业的提出

2008年的经济危机余波未尽,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还需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日益增长的贸易出口与国外需求不足的外部矛盾,国内产能过剩与产业优化升级的内部矛盾。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转型的成功与否事关全面协调发展的效果。经济、政治、民生本身就是彼此耦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就业状况是民生问题的一个侧影,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更是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因素。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用工需求被遏制,而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现状还会持续。受制于当前现实,需要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增加社会活力和韧力。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永远做开放大国、学习大国、包容大国。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大国。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势而起,全国多个领域逐步展开创业创新研究,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在“双创”号召的带动下,多数高校开始针对教育转型与体制创新展开研究。

辩证来看,创新创业问题既是可以分开的两个部分,又是有机统一的一个问题。创新是创业群体的起步和始点,创业是创新就业的追求和目标。创业群体主要是大学生甚至是应届大学生,这部分群体普遍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三高”特点,这是创新的智力支持。创新是人们通过孵化器、科技园、创业中心等平台将知识转化成对人类有益的新科技。但创业与创新都赋有更广泛的范围,比如青年人合伙开了一间以赢利为目的的店面也可以称之为创业,所以创业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手段之一。创新可以有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等形式,如何让创业更有价值,需要政策引导。随着“双创”的深入,地方政策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正步入规模化和规范化。部分高校已经率先建成大学生众创空间、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等促进高校师生创业的基地或园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也为部分高校向应用型教育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领域创新创业的目标定位

创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一计划激发了大学生的激情与梦想,创业俨然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重要选择之一。根据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公布,2014年我国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700万人,2015年已经达到749万人,而这种压力近几年还会一直持续。根据统计显示,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参加“挑战者”杯创业大赛的作品每年约有5万件,创业转化率仅为10%,虽较之从前有了长足进步,但与美国20%的创业率相比还有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传统思想的束缚、国家政策的不完善、创业环境的不理想、创业者自身能力等。根据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思想的解放,另一种是外部环境的营造。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人才供需结构也产生了新变化。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规模已经是世界之最,高校培养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我国高校毕业生呈现出来的就业结构不合理、广度不够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结构的调整。从高校来说,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就凸显了出来,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从机制来看,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供给不能有效弥补就业缺口的情况依然存在。

所以,不论是高校自身发展需要还是社会推动,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且地方高校的创新转型发展,或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效果。积极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动力不足、机制束缚等突出问题。为此,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开拓思路,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教发[2015]7号《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两份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高校的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指明了高校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校企合作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深度改革的方向,目标直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等体系建设。

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中要紧密围绕“应用型”教育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生态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绣花鞋”,不能只是面子好看,更要有里子。要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构建实实在在的内容体系,做好衔接机制,做大对接范围,做优政策扶持。

1.全方位构建不同教育层次的衔接机制

建立多个教育层面的衔接机制,实现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联络通道,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就业“旋转门”机制,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这种衔接体制有助于打破大学决定一切的观念,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之间有选择的余地。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我国劳动人口基数大,职业教育规模剧增。但是职业教育生态链尚未健全,职业教育学生同其他大学生相比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导致这一群体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其实这只是工作分工不同,并不代表水平的高低。据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示,我国要实现“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的目标。但就目前评估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仍有近1/4的学生员额缺口。

职业技术人才需不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深造,这原本不好解答的问题现在有了解答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结构快速调整,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关键节点,高素质技术人才成了稀缺资源,这就很好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职业技术人才同样需要进一步深造。如此,我国人力资源才可以突破只能进行低端加工的瓶颈,实现技能优化、职业多元的发展。只有拉开层次,我国的人力资源才能形成完整的阶梯结构。

2.多维度加强校企产业对接

《指导意见》对校企合作对接并形成产业链着重提出三点: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把握发展机遇、建立发展平台、形成专业体系是不同层面的递进。

首先,创新发展观念,量体裁衣,找出院校发展定位。高校改革,部分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以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新态势、产业的新发展、业态的新变革。这是认识和实际的辩证关系,既要以实际为基础提高认识,又需从认识出发作用于实际。这样才能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人才缺口的不足点、改革发展的切入点。由此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型和先进技术型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

其次,构建校企、校地合作机制,实现平台的宽覆盖、广结合、长合作。《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专业集群。特色专业如何特色,我们应该看它是否紧密联系产业集群,能否实现专业与集群的互动和促进。高校创新转型可以广开思路,例如与行业、企业实行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也可以与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只要是利于高职学生发展,利于社会就业扩展,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都是值得试行的模式。校外资源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有助于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这是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缺口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转型中良好实践的前提,没有对行业的展开了解,也就谈不上转型和如何转型的问题。

最后,按需构建人才培养结构,优化培养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设置专业,有助于形成特色专业集群。传统理论专业有其优势,但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和精神、物质需求,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取“课程超市”的模式,按照需求优先、兴趣为主的理念,进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样,有优化的培养模式也要有相适应的评价机制,这两个体制就如同绳子两端,一面联结学生,一面联结教师。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力量办好企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3.深层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也全面开展,从部属高校到地方高校,从重点高校到普通高校无一例外。改革是一项需宏观把握、整体实施的巨大工程。《指导意见》在未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方面主要提到以下几点:创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普通高校机制改革不同,它蕴含的是内涵式发展、开放型就业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如何解决就业与需求的匹配问题。匹配涉及供需双方,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是校内范围,实训基地和双师队伍建设则需与外部企业共同努力。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作为创新创业型高校应体现自身价值和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学生研究课题,实现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是大势所趋,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实现校企之间无差别信息联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密不可分。目前高校聘请校外导师的制度还存在层次单一、形式简单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需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进行校企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还需要根据生产和服务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实现无缝对接和成果转化,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的多元化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四、创新创业的配套和推进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双创”工作,中央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进行创新创业。但在执行当中,各部门衔接沟通不够畅通,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加之配套措施难以跟进到位,导致政策效果出现折扣。我们的政策执行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服务者,政府还需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全社会的创新热情。高校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更应从自身着手,打造改革升级版的创新创业型教育,根据《指导意见》,在推进和完善创新创业机制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机制:

1.完善评价标准和绩效制度

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纳入高校综合评价标准,将教学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

2.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强化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与专业教育的契合度、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比例和质量的合理度。构建校企合作广度与深度的完全融合,使高校专业设置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新发展。

3.打开思路,扩展经费来源

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向实验实训实习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支持毕业生创业全过程。积极创新支持方式,以学校为主体,探索创业者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为孵化器、创业园吸引社会投入。

4.营造良好氛围、打造创业环境

坚定改革信心,形成改革合力。广泛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在校内营造创新创业风气,宣传创新创业价值,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试点经验,用实例讲述经验,用经验结合实际。

结语

改革开放不只是经济的开放,更是人的发展和开放。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观。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不能建立一套符合我国人民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势必影响改革开放的效果,所以教育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工作,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02-26].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 (2015-05-13)[2017-02-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 (2015-10-23)[2017-02-2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4] 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5] 鲍宏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几点认识[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4):1-4.

[6] 栾好利.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6(2):218-222.

(责任编辑:孔素真)

2017-05-11

王恒兵(1965-),男,河南温县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河南省政府决策课题招标项目(编号:2016B219)。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3.014

G521

A

2096-2452(2017)03-0061-04

猜你喜欢
转型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改革之路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