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高等教育与教学
“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载体及应用
周 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有: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终端载体;沟通高效、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载体;铸造生活梦想、提升求学价值的公益载体等三种形式。“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应用要坚持党性原则和教育原则,以搭建微平台、缩小微距离、创新微活动等具体措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载体;应用
在“微信”“微博”等为标志的“微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极大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堪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有三种形式: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终端载体;沟通高效、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载体;铸造生活梦想、提升求学价值的公益载体等。
1.终端载体
终端载体泛指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各种设备。移动终端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势,完全可以承载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信息。移动终端使用的便捷性,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此为平台,有的放矢地制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移动终端使用的交互性,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方便通过微信、微博、QQ群聊等方式加强教育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实时交流。可以说,在“微时代”,移动终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各种条件都是比较成熟的。
但是,目前大学生手中的移动终端还很难见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关工作比较滞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快将移动终端纳入“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中。
2.网络载体
网络载体指的是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站与应用。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的普及,当前,微博、微信的话题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方面,并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些小到个人日常事务、大到社会事件的各种话题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认真对待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网络载体传播到大学生中去,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客观真实的信息,防止各种不实信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合理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来与大学生们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及时掌握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积极了解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3.公益载体
公益载体主要是指各种公益平台、公益活动等。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物质条件日臻完备。曾几何时,人们一提到公益事业便会想到慈善机构或明星大腕。在“微时代”,公益事业逐渐成为一件人人都能做的事,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得的载体,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公益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最有青春热情的一个群体,他们对参与公益事业具有普遍的兴趣与激情。高校中的各种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大学生志愿者集思广益,设计、组织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他们将筹集的善款用于资助校内外贫困学生。例如有一群“95后”大学生,他们在课余时间,在同学们中搜集闲置物品,挑选分类后义卖,将义卖筹集的钱款用来帮助经济有困难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尽管这些公益活动筹集的善款数额不多,义卖的物品也大多微不足道,但是一个新的公益模式——“微公益”应运而生。微公益的门槛很低,不受物资、钱款数量以及参与者人数的限制,非常适合在校大学生。“微公益”为大学生表达和传播爱心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微公益”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很好的载体作用。作为“微时代”的新力量,“微公益”理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下明确目的,积极组织,创新方法,并通过“微公益”实践活动来积极引导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微公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
如上文所述,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诸如终端载体、网络载体、公益载体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载体的应用是解决“如何用物”的问题,下面主要探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的原则与若干具体措施。
1.党性原则和教育原则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的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党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讲党性,“微时代”亦不例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碎片化信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高速传播过程中,固然会出现让人难以把握的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无论如何,载体的应用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从形式与内容上都必须与党的政策保持一致。只有坚持党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微时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微时代”的主动权与制高点,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打造一个集知识性、实践性、服务性、趣味性、思想性等为一体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的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网络平台上,可以适时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有关党的发展事业的主题辩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同时又检验了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度和忠诚度。此外,还应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载体应用能力,利用载体来实施对在校大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教育性原则。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在“微时代”,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成为秉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把教育性原则科学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应用中去,正确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移动终端工具与学习工具使用的关系,把移动终端变成一种获取外界信息和知识的学习工具,而不是沉溺其中。同时,在“微时代”应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基本素养,提高自己理性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微时代”,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载体不讲教育性,那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失去方向,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朝不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无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甚至会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秉持教育性原则,才能真正发挥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搭建微平台,缩小微距离,创新微活动
一是要充分释放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开放、透明的原则充分释放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空间,在该空间中与大学生们共享资源、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尽量避免教育资源浪费,避免教育信息的不对称。在该网络空间中,相关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全网资源和有利平台阵地,将有关党史知识、伦理道德、依法治国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不断提高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此外,在微博、微信的互动中,关注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将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后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二是要进一步缩小微距离。“微时代”,多种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让所有大学生平等、坦诚地发表、交流自己的想法,无形之中消除了不同个体大学生之间因个体情况差异而造成的话语权差距。大学生在这些载体上能够自由表达他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借助这些载体还原真实的自己。[5]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进一步缩小微距离,要与真实表达自己思想的大学生积极交流互动,更要抓住时机,借助载体实现与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和思想。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更好地把微时代新载体的应用发挥到极致,极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是要不断创新“微活动”。载体工具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得益于载体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在于其应用创新的持续性。“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应用要不断丰富形式,组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创意的“微活动”,以达到与时俱进的教育效果。微活动的特点是组织成本小,传播广泛,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例如通过“微课支教”“三下乡微博直播”“微信志愿者”“微公益助力老龄化社会”等社会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真正触动并唤醒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与道德情怀。[6]此外,还可通过微博学术研讨、微信学术报告等方式,广泛调动大学生来自觉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性,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识,开阔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知识面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在“微时代”,相较于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享有无与伦比的载体优势,其覆盖面与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在遵循党性与教育性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挖掘和创新载体应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利用新媒体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不仅是对大学生负责,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1] 谭璐.论“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4.
[2] 田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98-101.
[3] 王慧慧.“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J].知识经济,2015(14):138-139.
[4] 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76-78.
[5] 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4-119.
[6] 王倩,张立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2):228-231.
(责任编辑:樊 霞)
2016-12-28
周倩(1981-),女,重庆江津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1.016
G641
A
2096-2452(2017)01-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