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献军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舜帝归葬地考
肖献军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舜帝的归葬地存有十余种说法,在秦汉以前主要有三种:司马迁主张的“江南九疑”说;墨子主张的“南己”说;孟子主张的“鸣条”说。其他说法多从此三说生发而来。根据《山海经》、《楚辞》中关于舜帝归葬地的神话记载看,舜当葬于江南九疑。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也可以印证此说的正确性。除此外,二妃的传说在湖湘地区广为流传,也从侧面印证了舜之归葬地在江南九疑。舜之归葬地之所以产生异说,与上古墓葬制度、巫文化的兴盛及学者的情感偏见等因素相关。
虞舜;江南九疑;南己;鸣条;神话
虞舜为五帝之一,乃中华道德文明之始祖。关于舜帝的出生地、履历地、归葬地历来存在异说。其中归葬地引起的争议最大,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后世诸多分歧皆由此三种观点生发而来:
1.“江南九疑”说。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1]44《礼记·檀弓上》记载大致同:“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2]64此说又衍生出宁远九疑山说、道县鬼崽岭说、梧州金鸡岩说。南己之说、鸣条之说也常引此说以证己说的正确性,然却是旁证,而非主证。2.“南己”之说。此说见于《墨子·节葬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3]181吕不韦等人所编《吕氏春秋·安死》也记载:“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4]277据《墨子》及《吕氏春秋》所言,舜当葬于秦地或更远的地方。然此说也常为鸣条之说、江南九疑说引用。有学者引《诗经·小雅》云:“滔滔江汉,南国之纪。”[5]422认为南纪在江南。然此仅为鸣条之说、江南九疑说的旁证。由于今天陕西学者对舜陵研究不多,南己之说尚未独立,然由于墨子生活年代比孟子及司马迁要早,故此说有其特殊意义,但该说随着墨家的消亡影响渐小。3.“鸣条”之说。此说出于《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6]537《今本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7]200由此说又衍生永济鸣条岗说、定陶鸣条说、连云港市云台山(海州)说、陈留平邱鸣条亭等说。
在以上三说中,由于“江南九疑”说被司马迁写入正史之中,《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写史又被人誉为“实录”,影响日益深远,后来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历朝历代的帝王祭祀舜帝都前往九疑山,而不是往山西、陕西,更别说江苏的连云港了。但司马迁对舜帝的记载也不一定可信。下面这条就多引起学者非议:“(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1]44舜帝年寿一百岁,这在上古时期几乎没有可能性。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及本人根据甲骨文“年”“岁”及小篆“载”的分析,上古帝王平均在位时间约为三十六年、平均寿命约为五十二岁。而且《史记》记载舜帝一百岁了还南巡江南,就更没有可能性了。既然舜帝连南巡的可能性都没有,怎么可能葬于江南九疑呢?这一点是主张舜归葬地在江南九疑的学者难以绕过的圈子。司马迁为什么要“编造”这一历史呢?不少人推测这是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是司马迁从学理上论证汉朝大一统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史记》所载历史从五帝开始,且五帝的足迹遍布于整个中华大地,《史记》的撰写确实应该有这方面目的。
那是否可以说舜葬于江南九疑是司马迁虚构的,而墨子“舜葬于南己”之说或者孟子“舜葬于鸣条”之说是正确的呢?也不一定。墨子没有去过秦国,但墨家学派有巨子去过秦国,巨子在墨家学派内享有绝对权威,先秦史料有明确记载的巨子有孟胜、田襄子、腹黄享(见于《吕氏春秋》),其中腹黄享就活动于秦国,《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上》载:“腹黄享为墨者巨子,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3]722秦惠王时正是秦国势力东扩之时,自然需要有人为他的东扩寻找理论上的依据。《墨子》是墨子弟子或再传弟子所编,腹黄享距离墨子大约百年左右时间,正是《墨子》成书时间,如果司马迁是出于政治需要,腹黄享也完全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力抬出墨子替秦国说几句话。后来,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安死》记载:“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4]277可见,墨家此说确实影响到了秦朝的上层统治者。孟子也是如此,孟子曾游历魏国,和魏王关系也较好,说舜葬于鸣条也不能排除为魏王服务的目的。
先秦史料关于虞舜的各种记载,可能来源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那么,秦汉以前关于舜帝归葬地有哪些神话,这些神话是否也存有矛盾呢?关于舜归葬地的记载,《山海经》记录最多,下面一一列出: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8]332
“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8]272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8]273
“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8]275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8]459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8]364
《山海经》的这些记载见于《海内东经》、《海内南经》、《海内经》、《大荒南经》四个部分,未见于《海内北经》、《海内西经》、《海外经》中。也就是说以墨子为代表的“南己之说”和以孟子为代表的“鸣条之说”在《山海经》这部神话著作中找不到依据。《山海经》中关于舜帝归葬地的记载分在四经之中,四经中提到的归葬处貌似有别,实际上是指一处。如《海内东经》中有湘水、洞庭,且指出舜归葬地在湘水东南。据此可以判断舜归葬地在海内东经之东南,这与《海内南经》所载并不相矛盾,《海内南经》也记载舜葬地在“湘水南”,《海内经》虽未载舜归葬地在湘水南,但却指明“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8]459,且归葬之处有苍梧、九疑山,这正是在湘水之南。而《大荒南经》中也提到苍梧之野、南海等,也当与其他经所指同一处。之所以称《大荒南经》应该是离政治中心较远之缘故,但还在海内。舜归葬地在《山海经》不同经中都有记载,一则可能与上古时期地理概念不如后世清晰相关;二则每经中所载神话并不一定就是本经范围内的神话,只是在本经内流传的神话。而舜帝归葬地的神话以《海内南经》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故见于多经之中。除《山海经》外,屈原的作品中也多引用神话: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2]20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2]37
从屈原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舜帝死后为九疑山神,而九疑在沅、湘之南,与《山海经》中所载颇为一致。据司马迁《太史公序》载,司马迁曾经在二十岁左右南游,曾“窥九疑,浮于沅、湘”[1]3293,司马迁关于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说法当来自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司马迁的“实录”,实际上包含了对神话与传说的实录。
除了与舜帝南巡相关神话和传说,湖湘地区还流传二妃的神话,也可以从侧面证实舜葬于九疑之说。《尚书·尧典》载:“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9]28-31《山海经·中山经》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8]51大约与此同时,屈原作下了《湘君》、《湘夫人》。《湘君》、《湘夫人》究竟是谁,众说纷纭,但《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2]68肯定和舜帝有关系,司马迁的《史记》直接把二者相联系:“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1]248刘向在《列女传》中写道:“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10]4今天,从湘江之源到湘江之尾,与二妃相关的祠庙不下于十座。分别以二妃祠、二妃庙、湘妃庙、潇湘庙命名,另外还有二妃墓、黄陵庙等,二妃的影响遍布整个湘江流域。
从秦汉前的史料可以看出,大概在战国时期,关于舜帝南巡及二妃的神话传说就已在湖湘大地上流传,几乎没有什么疑异,而且这一传说还流传到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今天山东、河南及陕西等地,也流传着一些与舜帝相关的神话和传说,但山东、河南的神话和传说大多集中在舜登帝位之前,如舜帝出生,舜耕于历山,打渔于雷泽,作陶器于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迁于负夏等。山西比较例外,山西是舜都之处,传说舜都于蒲坂,但今天山西不仅存有舜帝陵,还有历山,给人的感觉是舜生于斯、定都于斯、卒于斯,作为中原地区最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活动范围竟如此狭窄,这不符合实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山西临汾、洪洞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俗——“接姑姑送娘娘”,这一民俗流传数千年而不衰,它当源于舜登帝位后与二妃的生活,但山西关于舜帝归葬地的神话基本没有,其他民间传说存有一些,却与先秦文献所载基本无关,盖后人为了追念舜帝而编造的一些故事。可知,从神话和传说的角度看,舜归葬地很少有可能发生在山西。又今天山西学者常引用《今本竹书记年》证明舜葬鸣条:“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7]200但从孟子语看,鸣条并不是一个大地方,先秦时远不如苍梧有名,且同“尧幽囚,舜野死”之传说相矛盾,舜帝如果卒于永济之鸣条,还算不上野死。但如果葬于江南九疑,可以算得上真正的野死了。
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角度看,舜葬于江南九疑也有据可依。今天,在湖南九疑山、山东菏泽及诸城,山西蒲州古城都发掘了不少文物,这些文物从唐宋一直到上古时期的都有,甚至考古学家还能判断有些是尧舜时期的文物,但客观地说,考古学家能够判断的也仅仅只有这些,至于文物是否与舜帝相关,没有哪个考古学家能作出肯定回答。但舜葬于江南九疑可以从历史学和考古学角度得到印证。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1]260云梦一说在湖北安陆、一说长江以北为云泽,长江以南洞庭湖地区为梦泽,不管怎样,秦始皇望祀虞舜于九疑山证明了舜帝陵在江南九疑。此时距司马迁“窥九疑,浮于沅湘”[1]3293仅仅85年,资料应相当可信。另外,马王堆出土的东汉地图,可以清楚看出在九疑山处有九根石柱在,当是对舜帝陵的标识。今天九疑山有舜帝陵,乃为后来修建,乃陵与庙之合一。实际上,到唐代时舜陵具体在何处已不可考。元结《论舜庙状》:“舜陵在九疑之山,舜庙在太阳之溪。舜陵古老以失,太阳溪今不知处。秦汉已来,置庙山下……祠宇不存。”[11]133故在唐代文献中基本上找不到舜陵的记载,只有虞帝庙、舜帝庙,而无舜陵存在。元结是唐代地理学家,有《九疑山图记》、《诸山记》等地理著作,虽然其时舜陵不存,但却肯定了舜陵的历史存在,且与《史记》及马王堆帛画所载一致。
在诸多的考古中,个人认为道县之鬼崽岭应该引起舜文化研究者的重视,鬼崽岭没有坟墓,是一座略带圆形的山丘,山丘之下数尺,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鬼崽崽,这些鬼崽崽自上古至清代都有,部分鬼崽崽已经风化,显示了年代久远的特征。这符合上古时期的“不树不封”的墓葬制度,如此多的鬼崽崽当为祭祀时所用,但祭祀谁却没人知道,一是可能时代久远的缘故,二是可能上古帝王的墓葬守护人刻意保密的缘故。但在离鬼崽岭不远处,有象庙存在,唐代还有象鼻亭。柳宗元《道州毁鼻亭神记》记载:“鼻亭神,象祠也。不知何自始立,因而勿除,完而恒新,相传且千岁。”[12]743假如上推千年,象祠在秦时已存在。如此古老的象祠,如此神秘的鬼崽崽,期间或许真有某种内在联系。与二妃相关的陵庙及冢也出现较早,《史记》:“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1]248《括地志》云:“黄陵庙在岳州湘阴县北五十七里,舜二妃之神,二妃冢在湘阴北一百六十里青草山上。”[1]248而正史仅《清史稿》记载在濮州有虞帝陵庙,乃清代所建。
但秦汉以前的文献记载舜帝归葬地确实存在异说,至于为什么会存在异说,这里姑且作以下臆测:《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13]708坟丘墓的出现已到了春秋晚期。也就是说舜帝死后一千多年才有坟丘,其时恐怕没人知道舜所葬之具体位置了。所以,即使秦始皇时有舜帝陵,恐怕也不是原来的舜帝陵了。其二,陵、庙不分导致的误解。虽然舜帝陵可能在战国时期出现,但舜帝庙出现的时间应该非常早,而且先秦诸子散文中几乎都提到了舜,可见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影响巨大,故舜帝庙应该在当时存在不少。特别是舜文化集中分布地区,可能由此而引发误解,以为舜帝归葬于此。如大中四年,梧州金鸡岩附近建有舜庙,今天梧州部分学者就以为舜帝归葬于此。山西永济也是如此,现在可知的舜庙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舜陵的出现应该更晚。其三,可能与先秦巫文化相关。如楚怀王客死于秦,但楚怀王墓在湖北省枝江县百里洲。这涉及古代的招魂和招魂葬。相传屈作《招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2]197替楚怀王招魂,也由此而形成了招魂葬,故怀王之墓建在了原楚国范围内。唐前就广泛流传“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在湖湘地区凡与舜帝或二妃相关的文学,都充满幽怨之感。如此,在舜帝出生地山东及履历地山西,都可能存在替舜帝招魂的情况,也可能因此而出现招魂葬,这就会导致舜帝归葬地出现多种说法。
当然,舜帝归葬地之所以存在异说,最大的原因还是与地方学者相关,舜帝是中华民族共同先祖,是中华道德文明之始祖,无论对于地域精神的凝聚、道德文明的教化,乃至地方影响力的提升都起重大作用,故从墨子、孟子、司马迁始,直到今天的学者,这种争议从未断过,而且愈演愈烈。这从侧面反映了舜文化影响的巨大,舜帝精神也在讨论与争议中发扬光大。
[1]司马迁.史记[M].2版.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方诗铭等.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11]元结.元次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惠栋.易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肖 琴
I1
A
1009-3605(2017)02-0109-04
2016-10-10
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委托项目“虞舜文化与湖湘精神动态建构”(项目编号:15JD24)。
肖献军,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