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善

2017-03-07 13:07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

杨 晓 琳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津南区 300350)

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善

杨 晓 琳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津南区 300350)

“善”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亚里士多德不断探索善并且对善进行了详细、清晰和思辨的论述。善是终极的幸福,善是追求的目的,善是宝贵的德性,善是完美的实践。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向善的,都应该以善作为追求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善

网络出版时间:2017-03-31 09:24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范畴内,善是一个核心概念,含义多种多样,意义纷繁复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为其自身而追求的东西,因而幸福是终极的和最高的善。善是人类行为活动和价值追求的目的;人类所追寻的善是一种道德德性,是一种灵魂升华,是可行的善,现实中的善,不是理念上的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本性上都是向善的,善才是人类一生值得欲求的东西。

一、善是终极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将善区分为“为它的”和“自为的”两种。他说:“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的,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1]4幸福是自为的和自足的目的,是终极的最高的善。

(一)幸福是自为的自足的目的

希腊语的“幸福”,意思是成功、富强和繁荣,它体现着生活的质量,而不仅是一种掺杂痛苦与快乐的情感。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幸福。幸福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它使人自我完善和生活完满;幸福是一种最神圣的事物,它使人心灵纯洁和精神净化;幸福是一种自为的行为,它使人目的单纯和自我满足。亚里士多德认为,行善是一个以自身为欲求目的的事情,幸福是一种永远为自己本身而不为其它事物的目的,幸福就是至善。

“从幸福的自足性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终极的善应是自我圆满的。”[2]1当然,这里所说的自足,并不是人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孤立与独自地过着寂寞的生活,而是父母健在,有爱人陪伴和朋友相助,甚至孩子承欢膝下的境况。因为人在本性上是社会实践性的,必须把人放到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一个事物自身可以使生活值得欲求并且无所缺乏,那么符合这种条件的应该只有幸福了。

(二)幸福是补充的外在的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有3类,即身体的善、外在的善和灵魂的善,而幸福必须以外在的善来补充。一个人的幸福必须通过良好的生活和崇高的品德等外在行为表现出来,高尚或高贵的事情必须依靠一些外在的手段才能成功,如朋友、财富或者权力。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必然不是那种身材丑陋和出身卑贱或者有坏子女和坏朋友的人。在他看来,高贵的出身、可爱的子女和健美等外在条件不可缺少,一旦失去,幸福就会暗淡无光。一个进行慷慨活动的人必须借助于他所拥有的财富;一个被称为美丽漂亮的人,必须借助她所拥有的相貌;一个公正的人,必须借助他拥有的权力……可见,幸福真的需要外在的善来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是灵魂和外在都充满幸福的人。

(三)幸福是最终的最高的善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是一切事物中的最高选择,不能混同于其它意义上的善,它是最完满的、绝对的和最终的善。并不是所有的目的都具有最终性,只有最高的善才具有最终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完善的事物应该是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事物,幸福便是这样的事物,人们永远是因为幸福自身而去选择它,并不是为了其它别的事物。

“不论我们选择的是荣誉,是快乐,是理智还是所有的德性,都通过它们自身(即使一无所得我们还是选择它们中的每一个)。我们是为幸福而选择它们,通过它们我们得到幸福。”[3]14善是多种多样的,诸如荣誉、快乐、理智和勇敢等,但是其中有一些是为了其它的善去选择它,而这个其它的善就是幸福。例如,崇尚美好行为的人去做善事,身价百万的人去进行慷慨活动,喜欢公正的人去做公正的事,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且心中对幸福有各自的衡量与定义,无论幸福被定义成什么,幸福都是终极的和最高的善,都是最神圣最伟大最美好的东西。亚里士多德主张幸福是完全彻底的,但是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很难说清楚的,那些已经具备或继续具备所说的善的事物的人是最幸福的。

二、善是追求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得善这个目的,类似于任何技艺的目的”[4]113,善清楚地表达在一切事物所求的目的之中。人类的一切技术、规划和社会实践,都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且这些善都是可行的善,只有可行的善才是他们追求的目的。当代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家麦金尔认为,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把善定义为某种物或某人活动的目标、意图或目的”[5]93。

(一)善是人类行为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说:“目的因是表示某种存在,一种活动是由于它的善才完成的,这就是动作所要达到的那种东西。”[6]80“一切技术、所有规划以及全部实践和选择都与某种善为动因。”[2]6但是目的的种类却是纷繁复杂的,有时候它表现为活动本身,有时候它表现为活动之外的结果。诸如超群的医术、熟练的造船术、激烈的战术和精密的理财术,它们的目的无非是健康、船舶、胜利和财富。可见,一切选择不可能都是为它物而作出的,在社会实践和社会选择中不能排除因自身而被欲求的目的,这种目的就是善本身,是最高的善。“那种永远为自己本身而不为其它事物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的最终的目的是最高的善。”[2]8

一种选择或者行为的目的永远是为了自身的,而绝对不是为了善之外其它事物的目的,才是最终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若在人类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自身被当作目的,除此之外,其它事物的目的也是因为它,那么这个事物便是最终的目的或最高的善。人类所追寻的善,对于每一种事业、每一种技术或者每一种科学来讲,它都是有区别的,并且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善却是所有行为共同的目的,善是人类共同的和最终的追求,人类所有的行为活动、选择和追求都必然指向善。

(二)善是人类追求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善是目的”的思想。黑格尔曾经对“善是目的”这一命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善的发现是文化上的一个阶段,善本身就是目的,这是苏格拉底在文化中,在人的意识中的发现。”[7]62对于善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把善作为价值追求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那么最终得到的将是与其它善事物并列的东西,而不是最值得追求的最高的善。人类是有理性和有思维的高级动物,有自身的独特性与特殊性,即把善作为最终的目的来追求,它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还是它自身存在的目的。“假如我的目的在于某物,或努力促成某种事态,那么,我如此追求的目的肯定不足以证明我可以把自己所追求的任何目的都称为善。但假如我追求的东西为善,那我便是说我所追求的,是想要追求这东西的人一般都会追求的。”[5]97

善才是值得人类追求的,万事万物都追求善。称赞某个东西或者某种事物是善的,它们或许是在一定条件下被人所追求,或许是人的目的所在,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它们本身作为善的目的而存在。善是事物和活动本身所追求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必然是完善的或最完善的。因此,人类把善作为他们行为的目的和依据,把善作为他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

三、善是宝贵的德性

“善就是人的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且一生都要与德性相合。”[2]9“亚里士多德将德性视作幸福生活的逻辑中介。”[8]他认为德性就是过度与不及的中间状态,是中庸之道。善是一种可感受的和可贵的品质,还是一种更尊贵和可崇拜的东西。善是一种道德德性,更是主体灵魂的升华。

(一)善是道德的德性

德性是一种品质,它既不是情感又不是潜能。德性能够使人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是能够使人出色运用自身功能和特长的一种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有两种,即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道德德性受风俗习惯影响,所以改变一下“习惯”一词的拼写方法,就形成了“道德”这个名词。人类身上的德性既不产生于自然,但也不反对自然。人类在自然赐予其接受德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习惯加以完善,在自然与习惯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德性。善是一种道德德性,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在自然赐予人类接受德性的能力基础上通过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的。

善可以用来说明各种德性,而善则是最美好的和最完满的德性。人类的善就是灵魂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现实活动,“不过,还要加上‘在一生中’。一只燕子或一个好天气造不成春天,一天的或短时间的善也不能使一个人享得福祉”[1]5。人的现实活动只有合乎德性才能被界定为善。善是一种道德德性,而这种道德德性不是情绪(包括激动、冲动、兴奋、紧张、害怕、仇恨和渴望等),如某人因为某件事成功了而感到兴奋,但不能把这种情绪称为善。善是一种品质状态,这种品质状态也正是道德德性中最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品质,并且受到理性的限制,德性决定对行为和情感的选择。

(二)善是灵魂的升华

美好的德性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并且能带来快乐,如勇敢、坚强、善良和幸福,但是这种快乐并不是离开了德性的所谓肉体的快乐,而是灵魂上的快乐。因为人若离开了德性,将堕落为贪婪者和纵欲者,伴随而来的是肮脏、残暴与罪恶。善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这种快乐是肉体和精神的交融,是一种超越肉体的和灵魂上的自足性的快乐。追求善这种德性的过程也是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正是由于灵魂的德性,我们才生活得美好”[9]48。德性作为一种品质,能够使人们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从而生活幸福。

德性的现实活动对于人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缺少了德性,善就无所谓善,坚强就无所谓坚强,幸福也就无所谓幸福了。人类会为了私欲和私利相互斗争和残杀,这个世界最终将会陷入混乱和战争。所以,人类要保持德性的生活,保持善的德性,这个世界才能更加美好,更加和平。

德性决定了主体的意愿性,选择的根据性、因果性和规范性,人类要依照德性而有所作为,好德性必然带来善,坏德性必然带来恶。人类要选择好德性给自己带来善的事物,比如开心、高兴和快乐,避免坏德性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比如伤心、堕落和灰心。善符合主体的意愿和愿望,它体现着主体的快乐:“快乐是某种善。”[1]18因此,要选择善所带来的快乐,避免邪恶所带来的痛苦。德性自身对于主体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个人要注重对善这种德性的扩充与发育。

四、善是完美的实践

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善只有在进行现实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就善的理念来讲,人们既不能获取它也不能实行它。“人是有着复杂和多样欲望的动物,这些欲望往往会成为行动的目的,人希望通过行动以实现目的,来满足欲望。”[10]65

(一)理念上的善

“或许有人认为,对善的理念的认识,有利于对可行的善的实行和取得。如果我们有一个理念善作为典范,就更清楚什么东西对我们是善的,看准了就把握它们。”[2]9“把握”还是对现实善的获取,即通过对理念善的理解更好地去获取现实中的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只一种德性的,就是合乎那种最好的、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1]19归根究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实现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是一种事实的陈述,不是情感主义的诉求,更不是思辨的抽象。

亚里士多德在评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提出:“理念上的善不能作为范式,至于有关它的知识,对一切科学和技术都没有用处,人类既无法实行它,也无法获取它”[2]13,就像“谁能说清知道了这个理念善,对一位纺织工、木匠的技术有什么帮助;确立了善的理念,一位将军怎样能成为更好的将军,一个医生怎样能成为更好的医生”[2]28。理念善对人的帮助很小,亚里士多德以“我爱老师,更爱真理”的精神向错误的观点挑战,评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如果同一个关于人的定义既适用于‘人自身’又适用于一个具体的人,‘某物自身’是否真有什么含义就很可疑。因为,就‘人自身’和一个具体的人都是人而言,它们没有什么区别。如若这样,‘善自身’与具体的善事物,就它们都是善的而言,也就没有什么区别。‘善自身’也并不因其永恒就更善,因为长时间的白并不比一天的白更白”[1]20。亚里士多德对理念善的评述在于指引人们更好地进行现实善的活动,对提升人们的境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实中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具有许多种意义,不能把它分割开来。但是,当说一个人是善的时候,必然是在描述他善的事实,他因为善的现实活动最终成为善,因为一个人是否是善的,取决于他是否进行了善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吹笛手、一个木匠或者任何一个具有某种实践活动的人,无论何种人,他们的善必然存在于他们的活动之中。某种善总是与某种现实的活动相伴随而生,它“不是一个超验的客体的名称”[5]97。善并不是给予那些最有钱的人,也不是给予那些长相好看的人,更不是给予那些无所作为的人,而是给予那些在展示品质的现实活动中把握最高善的人。

现实活动中充满了各种善,但这些善并不是依靠想象就能得到的,它需要付出实际行动。生命是一种现实活动,每一个人都应该用他所最喜欢的功能对相应的活动,如音乐家利用听觉对旋律作活动,学者用理智对思维辨别问题作活动,善的活动也是如此。善让活动变得完美,让人们去追求它。

善是一种内在的德性,万物本应追求善,只是由于时间、习惯以及外界的其他因素影响而变了质,其实要保持这种本性并不难,拥有一种善的心态,把握一个善的目的,保持一种善的德性,作出符合善的行为,那么就永远是善的。善不是抽象地存在,它是涉及国家稳定和社会团结的一种重要原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岗、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幸福完满的状态,而这幸福就是最高最终的善。善是一种现实的品质,更是一种心灵的情感,它能够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从而构建美好和谐的世界。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冯强,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3]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美]汤姆森·加勒特,米斯纳·马歇尔.亚里士多德[M].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5] [美]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 李梅,赵艳华.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中的“善”与“德”[J].学术探索,2012,(5):13-15.

[9]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王旭凤,陈晓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 王涛.人、城邦与善: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薛志清)

On“Good”in Aristotle’s Ethics

YANG Xiao-lin

(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Good”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ethnics.Aristotle explored“good”continually and made detailed,clear and critical analyses on it.“Good”is the ultimate happiness,the goal of pursuit,the valuable virtue,and the realization of perfection.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be good,taking“good”as the purpose of the pursuit.

Aristotle;ethnics;“good”

2016-09-08

杨晓琳(1992-),女,河北邯郸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B 12

A

2095-462X(2017)02-0065-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331.0924.038.html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