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旭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亳州 236800)
明清徽商伦理思想的表现形式探析
韩 旭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亳州 236800)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地域特色和风格的伦理思想是其最突出的内容。徽州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和人文因素积淀,徽商伦理思想呈现出以诚信为本、以孝道为己任、厉行节约和崇尚节俭、独特的义利观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多种形态。在世界多极化和一体化的今天,继承和弘扬这种伦理思想对进一步丰富中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明清时期;徽商;伦理思想;表现形式
网络出版时间:2017-03-31 08:52
5 000年的发展历程,孕育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明清时期徽商伦理思想是其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也是受历代统治者重视和推崇的重要原因。在自然条件的滋润、儒家思想的哺育和朱子理学的熏陶下,明清徽商伦理思想呈现出以诚信为本、以孝道为己任、厉行节约和崇尚节俭、独特的义利观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多种形态,成为人们长期以来恪守和遵循的基本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明清徽商伦理思想在徽州谱牒和族谱中触手可及,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料,在调解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族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伦理思想与徽州的自然状况、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朱子理学的熏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徽商伦理思想与徽州自然状况的必然联系
徽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这缘于它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山峭水厉,燹火弗惊”[1]4,这种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既是饱尝战乱之苦民众的集聚地,也是文人墨客作诗绘画的绝佳圣地,同时也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一是不同民族交错杂居,生活习俗和文化意识存在差异,给交流带来障碍;二是“僧多粥少”,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存面临威胁。因此,为了求生存谋出路,徽州人自幼就跟随长辈东奔西走出外谋生,对此,有谚语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就是徽商的人生历程,也是徽商具备敢闯敢干、意志坚决和勇于创新等本质的重要原因,也为练就“徽骆驼”精神奠定了良好的根基。而诚信作为伦理思想的基础环节,是徽商能够成为中国第一大帮的关键。对于徽商而言,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经营,能够取得顾客最大信任的根本就是诚信。商人的本性就是能够最大可能地获取利益,“取义舍利,以诚取利”的正确义利观,不仅让徽商在中国大地乃至世界经久不衰和繁荣昌盛,也更加丰富了中国的伦理思想,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最根本原因。
(二)徽商伦理思想对儒家思想内容的继承性
在很多商人看来,“商”与“儒”是截然对立的“两派”,在特殊的时空背景下,它们却能完美融合,成就徽商“走遍天下,唯我独尊”的至高境界。儒家思想是徽商伦理产生的思想来源,宋明理学更是明清徽商伦理的精神内核。“徽州的伦理观从根本上来说,与传统儒家伦理有深刻渊源。以‘孝悌’和‘仁’为本的儒家传统伦理是徽州伦理观形成的最深的基石。从宗族出发、到乡土、到天下,一步一步徽州人求得了自认的基于本地价值观之上而形成的善与幸福,逐步完善了徽州的道德体系,最终形成独有特色的徽州伦理观。”[2]徽商与政府之间“官商互济”的伦理模型和思想文化是儒学在明清时期繁荣昌盛的生动写照。“徽商在政治伦理上是以程朱理学为依归的,而在经济伦理上却以王学的说教为本。”[3]“在宋明新儒朱、王两派对徽州的浸渍下,出现了儒商结合、互相为用的局面。‘官商互济’,则是儒商结合的演化与结果。”[3]徽商一直秉承儒家思想,这是他们为人处事和经营之道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徽商把“仁”与“义”的要义贯穿到经商实践中,这种近儒、习儒和践儒的风格,使他们的经商行为获得庇护,成为中国历史和现实中赫赫有名的徽帮一族,他们合情又合理地赚取利润,“商”和“儒”浑然融为一体。
(三)徽商伦理思想与朱子理学关系的耦合性
徽州被称为朱子故里,有着“程朱阙里”和“东南邹鲁”的美誉。当地人文氛围浓厚,好学之风盛极一时,流传着“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佳话。“徽为朱子阙里,彬彬多文学之士,其风埒于邹鲁”[4],“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5]3,徽州世代宗奉朱子理学,好学之风无与伦比。同时,徽州又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成就了明清最大的商帮——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6]257。由于环境因素和家庭殷实,徽商对教育的重视从不间断,自小就对子女进行儒家信条和理学思想的熏陶。歙县商人鲍橐曾说过:“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赀财何益乎!”[7]休宁商人汪太学教育子嗣业儒时也强调:“此余未竟之业也,尔小子容一日缓乎!”[7]徽商善学朱子理学,甚或精通,这说明朱子理学入骨入髓,徽商伦理思想与朱子理学建立了难以割舍的密切联系。
社会意识始终受社会存在的牵绊,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以多种姿态呈现出来。明清徽商伦理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下,也以多姿多彩的形态展现,成为人们日常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以诚信为本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行事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徽商痛恨尔虞我诈欺行霸市的作风,族谱和家谱对恶劣行径也倍加鞭挞和惩罚。史料记载,清初时期,歙县商人鲍雯:“自遭父变,家中落……然君询询如书生,一切治生家、设智巧、用机械者,君顾屏弃不屑,但推至诚待人,人亦不之欺,其后渐至赢余。”[8]著名徽商凌晋曾说:“生平敦厚诚一,能敬承先志,虽经营圈匾中而仁义蔼如。与市人贸易,黯贩或蒙混其数以多取之,不屑屑较也,或伪于少与,觉则必如其数以偿焉。然生计于是益殖。”[9]重视诚信,是徽商能取得骄人业绩的重要法宝。歙县商人文义“家素贫,弱冠行贾,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往往信人之谊,而利反三倍。中年积著累数千金,居乡以长厚闻”[8]。古人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历代统治者对于诚信所不敢懈怠,它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策,是统治者治理朝政和抵制外患最强有力的武器。对于徽商而言,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诚交易使之获利大增,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以孝道为己任
尊老敬老是中国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孝经》中曾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徽商人,始终不忘敬孝,这又是徽商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重要原因,也构成了徽商经营的伦理动因。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徽商良材“时家贫,辟纑礼师以课公,而衣食亦资以出。公一日泣日‘吾为人子不能养母,顾使母养耶!我生之谓何?’乃弃儒就商,日夜淬励,惟以母劬劳忧涉,旬岁遂能立门户”[8]。再者,明朝嘉靖年间歙县商人许尚质,“父曰荆南君,母汪媪。翁少时,荆南君出贾荆州,亡其资,不欲归。翁独采山灌园以奉其母,母意欢甚。翁长,则使求荆南君。因为荆南君贾,稍稍复所亡资,竟归荆南君,于是荆南君亦欢甚。使翁专任贾事,翁奋然曰:‘丈夫不能浮游四方,取什百之利,以欢亲心,乃独固守穷巷,坐取困辱,非计之得也。’于是则负担东走吴门,浮越江南,至于荆,遂入西蜀”[8]。众多徽商虽富可敌国,但孝敬父母之心永不泯灭,成功后的徽商依然回到儿时的旧地,恭敬侍奉双亲,充分体现了重孝轻利的道德风骨。
(三)厉行节约和崇尚节俭
长期以来,受社会环境和宗族遗风的潜移默化,徽商遵循“崇俭黜奢”和“勤俭治家兴业”的思想,这既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彰显,也是对朱子理学思想的最好诠释。《士商类要》的《贸易赋》说:“贸易之道,勤俭为先,谨言为本……守成不易,创业尤难。祖若念孙,切莫欢娱轻易费;孙当念祖,许多辛苦换将来。”[10]又指出:“勤俭为治家之本,斯言信矣。夫人一勤则天下无难事,其功名富贵无不自勤中来也。一俭则胜于求人,其布帛粟麦未尝不是俭中事也。”[10]正是这种崇尚节俭的良好风气带来了徽商发展的商机。如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曾说:“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青衿士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裋褐至骭,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11]
(四)正确的义利观
义与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义”是指道义;“利”是指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代的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在《汉书·董仲舒传》一书中,他又指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此,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朱子理学盛行的徽州,徽州人特别是徽商对义利的演绎达到完美境界。明清徽州在建构商业伦理时,秉承朱子理学思想,采取“以义取利”和“以义制利”的道德原则。明朝徽商舒尊刚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求生财者,自塞其流也……以义获利……。因义而用财,岂徒不竭其流而已,抑且有以裕其源,即所谓大道也。”[12]395。值得称道的是,徽商为义弃利比比皆是。如清初婺源商人汪拱乾,“赋性慷慨,人有缓急有求悉应。积券凡八千余金。一日,召当偿者来,合券遍归之”[10]。清代歙县商人叶良茂,“尝客常熟。值岁饥,以粟出贷,粟尽,继之以钱,以什器,囊槖一空。及秋获,人谋欲偿之,良茂焚其券,颂声载路”①。
以义生利和为义弃利的经商之道受到徽商们的大力推崇,徽商树立了正确的义利观,始终坚持商业道德,这是他们兴旺发达的内在源泉。
(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徽州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徽商在获得成功之后,乐善好施、矜贫救厄和救灾恤患。在兴学重教方面,休宁商人吴继良,“尝构义屋数百楹、买义田百亩,建明善书院、设义塾”[10]。为了捐修官学,徽商不惜重金。康熙年间,婺源商人李公艺“捐千金独建之”①,以致出现了“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②的盛况。在筑桥修路方面,徽商积德行善慷慨资助。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歙县富商汪士嘉独立捐资创建岑山和杨村两石桥,乾隆六年再次斥资修葺长生桥[13]。休宁商人吴敏惠“业磋来杭,建城东土桥新坝,费万金,商民至今依赖,称吴公坝”[14]。
在救灾济荒、修建祠堂、整饬族谱和购置族田等方面,徽商也不遗余力,弃金取义而为之。这种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善行为无疑给徽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社会变迁总会伴随剧烈的疼痛和格格不入,在中国转型期亦是如此。近日发生的“山东青岛儿子儿媳当街暴打父母”事件、“扶不扶”以及“小悦悦事件”等,与社会主义道德严重背道而驰,成为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毒瘤。新时期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明清徽商伦理思想,对于澄清社会风气和提升人们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丰富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徽商伦理思想由内在宗族文化和外在多种表现构成。族人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修养是生成徽商伦理思想的内在原因;聚族而居、宗族祠堂和族规族法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这种内外兼修的基础和传统儒家思想的锤炼共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徽商伦理思想,既富足了自己,荣耀了宗族,也赋予徽商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和伦理憧憬。如歙县徽商许秩曾说:“男子生而桑弧蓬矢以射四方,明远志也。吾虽贾人,岂无端木所至国君分庭抗礼志哉?”③在主流与非主流相互碰撞和激荡的今天,如何摆正中国前进的方向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在《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接着又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并且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二)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根基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明清徽商伦理思想承袭正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和朱子理学的核心内涵,徽州人在这种传统优秀思想的指引下,振兴了徽州经济,发掘了人文旅游资源,弘扬了徽州文化。始于宋朝,兴盛于明清的徽商,就是依靠徽州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贾而好儒的地域特色而雄踞于中国商界数百载,至今仍被人们特别是商界津津乐道。徽商采取“少时不欺客,畅时不抬价”、“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仁中求利真君子,义中求利大丈夫”的理念来经营,这些理念至今尚存于徽州民居的匾额和楹联上,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非常。
徽商注重商业道德、讲究效益、诚信为本和注重品牌意识等经营理念给后世以启发。同时,徽商凭借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发扬“徽骆驼精神”,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诚招天下客,主动融于世界经济的大潮,取他家之长、补己之短,为安徽经济的发展助力,也为中国经济能更好的立于世界之巅发挥重要作用。
注 释:
① 《徽州府志》卷12《人物志五·义行》,弘治(1502)撰。
② 《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道光七年(1827)刊本。
③ 歙县《许氏世谱》第五册《平山许公行状》,光绪24年(1898),木活字本。
[1] [明]戴廷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4.
[2] 叶凌.论徽商伦理观之特点[J].中外企业家,2006,(7):25-27.
[3] 叶显恩.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35-448.
[4] 吕贤清,汪俊祺,钱玉想.明清徽州“武昌”现象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2):6-9.
[5] [清]李应乾.茗洲吴氏家典[M].刘梦芙,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6.
[6]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 陆贤涛.论徽商的家庭教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8):101-105.
[8] 陈钧,任放.试论明清时期徽商的经济伦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76-85.
[9] 陈学文.明清徽州商人之成功——明清徽商经营之道与商业道德[J].浙江学刊,2001,(6):125-132.
[10] 徐国利.朱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商业伦理观的转换和建构[J].安徽史学,2011,(5):92-102.
[11] [清]顾炎武.肇域志[M].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合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13] 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J].中州学刊,2004,(4):82-85.
[14] 梁德阔,顾东辉.儒家伦理与徽州的慈善行为[J].江汉论坛,2012,(4):56-58.
(责任编辑 薛志清)
An Analysis on the Manifestation of Huizhou Merchants’ Ethical Though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N Xu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oZhou,Anhui 236800,China)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ism factors of Huizhou,the ethical thoughts of Huizhou merchants ar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honest,emphasizing filial piety,practicing strict economy,advocating frugality,being unique in the idea of moral and profit,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In the modern world,it is significant to the further enrichment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se ethical thought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uizhou merchant;ethical thought;manifestation
2016-10-28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2016A0538)
韩旭(1980-),男,安徽阜阳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K 24
A
2095-462X(2017)02-0034-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331.085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