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虚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实辩体会

2017-03-07 09:28杜悦欣裴永强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阴精阴虚病机

袁 婧,吕 东,杜悦欣,裴永强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医院血液科,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中医阴虚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实辩体会

袁 婧,吕 东,杜悦欣,裴永强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医院血液科,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病名、病因、病机;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的疾病演化进程;中医在论治糖尿病方面有独具一格的临床特色;中医阴虚在糖尿病中的实辩体会。

中医;阴虚;糖尿病

1 糖尿病的西医病名由来

1.1 西医

西医中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本病多见于42岁以上,男女得病比例无差异。本病发病比例城区大于乡村,普遍有家族遗传情况。极个别病患发病与自身免疫、感染等情况有联系。本病已成为21世纪最为高发的影响生活的慢性病。糖尿病主要临床特征体现在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部分患者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少数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可出现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反复感染、糖尿病足等)。

1.2 中医

中医中糖尿病以喜饮水、多进食、频排尿、形体消瘦合或伴有甜尿为特征性临床症状的慢性疾患。其有专属称号消中、消瘅、膈消、消肌、肺消、消渴等叫法[1]。当代医大多数将临床糖尿病统称消渴病。消渴解析:消,本义为消散、消化;渴,本义为口渴、喻迫切的。在《说文解字注释》中含义为未尽而将尽。《说文解字》中消的释义为尽。古文《广韵释义》中说消义为灭、尽、息。《玉篇白话》中消意义是息、尽。《广韵》曰:“渴,饥渴”。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曰:“饥渴而顿踣”。消渴之名为医学专用词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内经》,而且第一次以复音词“消瘅”现世。《素问·奇病论白话》有精气向上溢出,转化为消渴病的论述。到东汉期间张仲景论著《金匮要略》特设专篇阐述分析消渴,其中将“消渴”以病证名称首次阐出,而且进行系统辨证论治。从此以后消渴病名才最终逐渐的统一。

2 病因与病机概述

2.1 消渴病因

是因禀赋缺乏、过食肥甘厚味、七情失调、劳欲失度,致使肺、胃、肾脏腑功能失职,热邪内蕴,化火伤津而成。

2.1.1 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已认识到先天禀赋缺乏是惹起消渴病的尤为重要的因素,其中中医便是为阴虚体质之人最易受患此病。如:《灵枢·五变篇》阐述的五脏均纤弱机体,容易得消瘅之病。

2.1.2 饮食失节

长期过量进食肥腻、醇厚、富含辛辣香味食物,使得脾胃性能运化失司,机体逐步热积,燥邪及热邪伤津耗液,阴虚火旺终致消渴出现。

2.1.3 情志失调

七情长期失于调摄化火,内耗脏腑阴精而发为消渴。气郁生火伤耗阴津;或劳心思虑,心脾耗损营精不充;或惊吓过度,肾精亏虚。如:《临证指南医案中三消篇》文言阐述情绪愁闷郁结,郁火内生,最终可以导致消渴出现。

2.1.4 欲劳失度

过度欲色或纵欲房室,以致肾精亏耗,水火难济,肾水亏耗虚火上炎,发为消瘅。《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白话释义纵欲房事或不节致肾气耗虚,使邪热产生于下焦,热邪损耗肾阴,阴虚则出现消渴病。

2.2 消渴病的根本病机

燥热偏亢,耗损阴津,标为燥热,本为阴虚,标本互为因果,燥热愈旺,阴就越虚,阴越虚则燥热越亢盛[2]。在内热伤阴的基础上同时又含有气阴两虚及血瘀的因素[3]。中医认为肺、脾(胃)、肾三脏为消渴病变脏腑,虽在疾病演变中有所侧重,但往往又为因果,其中尤以肾最为关键[4]。《素问·奇病论篇》白话释义消渴是饮食肥甘而产生的,病患者必然喜食肥甘,高粱甘味多生热,令人消化受阻,谷食精气外溢转而发病;《内经》同时也阐述了血脉运行不利,内生燥热,使得形体消瘦;《金匮要略》也论述出肾虚消渴、厥阴消渴等病证;《三消论篇》对消渴阴虚燥热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析;《临证指南医案》正确处理了本病的标本,即“阴虚本,燥热标”;《石室秘录》“消渴证,由肾虚所致则无不同”的核心论述为肾虚。

3 以阴虚为核心的分型论治

3.1 肺热津伤(即:上消)

《医学纲目·消瘅门释义》义析了肺主气,调水道,摄津液,统皮毛血脉,若肺脏受损则会出现水道失调,津液下注膀胱,小便频多之症。中医理论基础有肺是水之上源,主治节,朝百脉,通调水道之功能,如若肺受燥热所伤,功能受阻,水液下行则尿频数,如若肺失布散职能则口舌干燥、口渴。主要症状:口燥舌干,喜饮,尿频多,舌体边红,舌苔薄黄,脉象洪数。治法:生津润肺,清热止渴。可择消渴方,出自《丹溪心法》,由黄连末、人乳汁、藕汁、天花粉、生地黄汁、生姜汁、蜂蜜组成。本方用天花粉末清热邪生津液止烦渴,佐药黄连末降心火清心热,生地黄汁、藕汁等药共同补阴虚增阴津。

3.2 胃热炽盛(即:中消)

《证治准绳·消瘅》论析喜欢饮水者归类为上消,喜欢饮食肥甘易思饮食者归纳为中消范畴,凡喜饮并有尿频或尿液浑浊者统称下消之类。脾胃是后天之生化本源,脾功运化,胃功腐熟,津液运行由脾统管。如若燥热损耗脾胃,导致胃火亢盛,脾阴亏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故消谷善饥,大便燥结。主要体现:口干渴,易饥食多,尿多,体态嬴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象滑实。治法:清胃运脾,泻火养阴。可择取玉女煎汤,此方出缘由《景岳全书》,方药有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等药物。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脏腑的热邪,生地黄、麦冬又可滋肺胃的阴虚,牛膝功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3.3 肾阴亏虚(即:下消)

肾是先天之本,主藏精气而寓元阴元阳,肾主水及藏精,燥热伤肾,气化反常,上燔心肺、中灼脾胃,则口渴、消谷善饥、小便量多且甜。主症:口唇燥裂,皮肤燥痒,尿浑浊如泔或甜尿,腰膝无力,身体乏力,头晕、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治法:补肾滋阴,生津润燥。可择取六味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方,六味丸缘由《小儿药证直诀》,取熟地黄、山萸肉、丹皮、怀山药、茯苓、泽泻六味药组成。方以重熟地黄滋阴精虚补肾阴,填精益髓,酒萸肉补养肝肾阴精,涩精气外泄;怀山药补益脾胃养精,另外配伍泽泻利湿分浊,防止熟地黄滋邪恋体;丹皮清泄心火,同制萸肉温涩之过;茯苓甘淡渗利脾之水湿,助山药健运之功。

3.4 肾阴阳同虚

消渴病程日久,可阴损及阳,最终致阴阳同虚呈现。根由为阴阳互根互用,其中以肾阳虚多见。主要症状:腰酸、腰痛、双膝无力,四肢冰凉,畏寒喜暖,尿浑浊如膏脂,甚至饮溲同一,面枯容槁,耳轮枯黑,舌苔白干,脉象沉弱。以滋阴温阳,补肾生津为治法。可抉择金匮肾气丸,出自《金贵要略》,由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熟地黄、茯苓、附子、桂枝、泽泻、车前子、牛膝组成。方中以原六味地黄丸滋阴虚补肾气,合用附子、肉桂大温补肾阳。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阐述的善于补阳气医家一定是由阴精充足的情况下求取,阳气由阴精而生化则无限,善于补阴精医家必定于阳气充足的情况下化生阴精,阴精得阳气推动布化循环无尽。

4 阴虚的实辨意义

纵观消渴的自然演化进展进程,常以燥热阴虚为初始,随着疾病展开,阴虚渐重,可显现阴损及阳场面,当阳气虚衰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导致阴阳同虚,在疾病演变中可同时伴血瘀脉阻的证。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文言释义:消渴病的缘由大概的损伤有三方面因素。如肺部滋养不足,最终出现肺痿;肾阴虚耗,肝脏失养,肝肾精血不能向上养护耳目,严重可出现白内障、失明、耳聋、耳鸣;热燥蓄积,燔灼营阴,瘀阻血脉,蕴生毒终成脓,发为疮疖痈疽;燥热阴虚,耗炼水液阴津成痰,瘀滞脉络经气,痰瘀互阻,蒙蔽心神,则发中风、惊厥;阴损及阳,脾肾失调,水湿泛溢,泛滥肌肤,则发为浮肿”。

消渴除却中药医治外,其生活、情志调摄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篇》白话浅析有“不注意饮食的控制,不管理欲望,七情失调,疾病是不会痊愈的。能从此三方面控制,消渴应该是不用担忧的”。尤其是控制饮食摄入或进食量,具备基础治疗的实际作用[5]。在保障机体合理养分需求下,应适当限制粮、油、脂的摄入,忌食高糖类、高蛋白类食物,主食宜为适量的米、麦、杂粮,配以定量的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为主。生活中也应该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七情和顺,制订规律生活起居时间。

5 讨 论

消渴是21世纪中中老年发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代表。幼儿患有此疾患者,多数病情严重,预后差。“三多一少”的临床体现水平是判别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消渴预后较好的要素为及早发现、长期坚持治疗、饮食七情有条、坚持管制饮食。此外并发症[6]是影响病情变化、降低患者身体耐力、推进疾病加重、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子。消渴病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侧重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为核心主症[7],其病位是肺、胃(脾)、肾三脏,其中肾最为核心。在消渴医治中心治则是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但对上、中、下消应该有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综其病机性质是—致的。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差别,但经常彼此为病因,如肺脏因燥热致阴津损耗,津液敷布不足,则脾胃濡养缺失,肾精不得滋益;脾胃燥热过盛,在上灼肺伤津,在下损耗肾阴;肾阴缺乏则阴虚火旺,亦可循灼伤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证常可互相并见。

[1] 刘 媛.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的“消渴”理论源流及内涵探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2] 周 洲,黄为群.重新审视2型糖尿病“消渴病”的病机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5).

[3] 卢红蓉,李海玉,孙 谊.《内经》中病机内涵析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01).

[4] 纪晓佳.“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辩治方法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5] 闫子君.清代医家消渴病文献梳理及治法分析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6] 朱琳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7] 岳仁宋,龚光明,李一北.糖尿病中医证治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0).

本文编辑:吴玲丽

R587.1

A

ISSN.2095-8242.2017.16.3160.02

猜你喜欢
阴精阴虚病机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11月养生
健康养生月历(十月)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