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类型犯罪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2017-03-07 11:56晨,李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诈骗犯罪

王 晨,李 骥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46)

特定类型犯罪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王 晨,李 骥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46)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庸品,犯罪地域化现象是公安机关必然面临的问题,其现实危害性不容忽视。以地域化犯罪群体范围为主体,从犯罪高危地区的地域性特点、犯罪地域化的形成原因出发,通过分析电信诈骗案等典型案例的地域性演变过程,探索地域化犯罪的防控思路,深入挖掘其犯罪规律和特点,在为自身提供侦查依据的同时,适时、合理地对外予以公布,是有效避免此类犯罪现象的关键。

地域性特征;电信诈骗;防控措施

犯罪地域性,是指基于地缘、血缘、亲缘关系组成犯罪主体的犯罪团伙,通过相互学习与模仿形成相同或相似作案手段,并选择某类特定区域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犯罪现象。当前我国的盗窃、诈骗、抢劫等财产侵占犯罪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特征,犯罪类型地域化的突出表征也成为公安机关判定犯罪嫌疑人的户籍地、现居地等基本信息的突破口。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2014年山东省济南市共立刑事案件73336起,其中外来人员作案43634起,占59.5%,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7196名,其中外来作案人员8258名,占48%。其中,抓获外省犯罪嫌疑人5818名(分别为东北籍1204名,安徽籍803名,河南籍731名,江苏籍679名,贵州籍653名,云南籍614名)[1]。北京等地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甚至占据80%以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犯罪的地域化特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必然结果。根据2016年4月19日国家发改委编写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6.1%,“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却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如非户籍人口落户城市门槛高、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不健全、覆盖范围小等难题,先期调研论证的不足导致后期规范的失效,制度的移位,致使部分人群以犯罪来平衡权利的被剥夺感,甚至认为其犯罪具备“正当性”。因此,在部分地区居民价值观的错位转变下,“诈骗村”、“假烟村”、“卖淫村”、“偷渡村”等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村落应运而生。根据公安部统计,犯罪类型地域化特征几乎涵盖每个省份,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南、江西、贵州、广西、海南等地,规模较大的犯罪高危人群以其研发和创新能力设计新颖犯罪套路,间接导致犯罪类型的增多,对警方侦查手段和社会管理水平造成巨大威胁。

一、犯罪高危地区的地域性特点

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提出的“犯罪生态学”理论认为,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犯罪类型乃至犯罪数量会有所不同[2],其所提出的“犯罪区位学”理论同样认为特定的区位结构和生活方式会影响和促进犯罪行为的发生,由此可见,犯罪高危地区的分布在地域性特点上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结合公安机关统计数据,通过分析认为犯罪高危地区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一)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科技犯罪主要分布于深圳一带

当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南沿海和北上广等经济群,城乡差距、地域差异使高危地区及人群通过犯罪等极端方式“融入”社会分工,强行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争夺生存资源,寻求内心被剥夺感和遭受心理歧视感的“平衡”。如当前攀爬入室盗窃犯罪群体主要集中在四川凉山,重庆万山、秀山等地;外币诈骗、丢物捡钱诈骗、ATM机吞卡盗窃等类型犯罪主要集中于江西瑞金、贵州黄平等地;电信诈骗、合成裸照诈骗、假金砖诈骗则主要集中于湖南娄底等地,由此可见,地域化犯罪较明显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经济产业链条,当地就业率较低;而高科技犯罪类型如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等犯罪,则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一带,这与广、深重视、扶持且加强高科技设计和制造业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二)多数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复杂,高科技犯罪地区外来人口较多

犯罪高危人群和犯罪地域化的现象,其实是刑事犯罪类型化、专业化的逻辑延伸。犯罪高危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项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工作较为传统,主要体现在工作社会化程度不高,工作方法和观念相对落后,工作进展缓慢、共同开展治安工作存在难题等方面。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城乡社会治安尤其是社区警务工作呈现不平衡态势,犯罪地域化现象分布较为明显的农村地区受密集性居住、交通分散、警力制约等因素制约尤为薄弱;二是社会治安综合防控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存在偏差,导致犯罪高危地区案件多以侵财案件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盗窃、诈骗、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活动占据全部刑事案件总数的85%左右。而在高科技犯罪类型集中区域,技术发展带来的经济优势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关键点,而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导致该地贫富差距加大,因此,外来人员更倾向于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进行高科技类型犯罪,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感和满足感。

(三)民情较为特殊,犯罪类型具备地域特色

虽然地域化犯罪大多以侵财案件为主,但犯罪手段各具地域特色。如东三省地区很少出现犯罪高危地区,原因之一在于东北人性格豪爽耿直,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往往采取打架斗殴等暴力方式解决,较少出现诈骗、盗窃等机诈型犯罪行为,抢夺、抢劫等侵财类案件也多以持安全锤砸车玻璃拎包和盗窃沿街店铺为主;而江西、湖南等地由于民风彪悍,犯罪目标较大,如湖南桑植籍犯罪高危人群以利用撬棍、旋凿等作案工具专门撬盗技防措施较差的中小工矿企业或财务室保险柜,湖南娄底双峰籍犯罪高危人群则通过PS技术合成党政领导裸照的方式进行敲诈勒索,江西余江籍犯罪高危人群则利用公民个人留置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招工为名实施诈骗。由于地域化犯罪群体区域多以县级或乡镇级为单位,犯罪手段可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得以迅速传播,因此各地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犯罪手段和类型。

二、特定类型犯罪出现地域化的原因

某种具备特定规律的犯罪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独具特色的形成原因。特定类型犯罪的地域化现象与时代背景、地区经济差异和犯罪手段传播的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来看,犯罪地域化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犯罪地域化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

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必然伴随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这样,一方面,涌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自身条件限制,用以谋生的手段多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为主,马太效应并未填平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群间的政策鸿沟,受政策和感情的双重歧视,此类人群产生严重的心理挫败感和心理剥夺感,为了生存或弥补心理的失衡,部分人主动或被动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影响,也使部分中西部人员选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北沿海城市进行犯罪活动,相对富裕的地区易成为犯罪主体选择的侵害目标。

(二)犯罪技术的特点决定它须以“熟人”为纽带进行“传授”

与正常的技术获得不同,如果将犯罪地域化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则其犯罪技术的学习和传授,注定需高度依赖同乡和亲缘为纽带进行传播,单一的犯罪技术与配套的犯罪手段使犯罪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地域垄断性,如以盗窃牛羊及机动车犯罪行为为主的山东省商河县,连同河北献县、孟村、天津等地犯罪嫌疑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盗窃机动车产业链,提供各类高档车解码器、提供作案目标、踩点及销赃工作均由专人负责且已经高度团伙化和职业化,在2012年某次行动中在某“专业村”查获被盗高档机动车一百余辆。在依赖熟人、亲戚之间信任的前提下,某些人在学会犯罪技能后回乡互相传授犯罪经验,“致富效益”的放大不断吸引着新生力量的加入,形成了区域明显的“犯罪之乡”。

(三)部分地区道德净化功能的褪色使该地域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的观念,又是衡量一个人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3]。然而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在某些犯罪高危地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仅没有道德负担,反而成为普遍的村民生态,如在贵州黄平,外出撬保险柜获得非法收入的村民是年轻姑娘青睐的对象,而遵纪守法的村民则被认为是没能力的表现。这种将犯罪行为合理化、去罪化的生态,是丧失道德标准和是非荣辱的恶果,也是群体化道德行为褪色的真实写照。

三、从“徐玉玉案”看电信诈骗案的地域性特征

2016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被不法分子冒充教育、财政部门工作人员诈骗9900元,徐玉玉在报警后因心脏衰竭死亡,此案因被害人的死亡引起了社会对电信诈骗案的广泛关注,案发后,公安机关经全力侦破,查明了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情况和信息泄露源头[4]。经调查发现,该起电信诈骗案的六名犯罪嫌疑人中,五人为福建省泉州市人,其中三人在江西省九江市假冒教育局和财政局工作人员拨打诈骗电话,另外三名在福建省泉州市负责取款分赃,而作为电信诈骗案的集中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也再次成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重点关注地域。电信诈骗案件最初是由台湾传入大陆广东福建一带,亚洲最繁忙的“基地”即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的魁斗镇,自2004年公安机关重点整治后,台湾籍诈骗团伙将此窝点转移到了湖南,2010年公安部组织3000余名警力,协同台湾警方联手摧毁特大电信诈骗犯罪网络团伙,捣毁诈骗窝点及地下洗钱场所124处,仅长沙就出动警力2000余人,抓获台湾籍犯罪嫌疑人近20名,捣毁窝点22个,台湾籍电信诈骗团伙销声匿迹后,电信诈骗犯罪又被湖南省娄底市双峰籍犯罪嫌疑人接手,并发展出更灵活的单兵作战模式,采用在外省流动作案的方式,得手后即携带设备进行转移。据犯罪嫌疑人郑某交代,在其老家福建省安溪市此类诈骗屡见不鲜,而电信诈骗中的最关键一环,诱骗对方汇款的实施也是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由此可见,电信诈骗类犯罪作为犯罪地域化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犯罪案件类型、手段具有地域化的特征。

此外,作为电信诈骗类犯罪的另一聚集地,海南省儋州市在2015年8月14日至2016年11月25日期间共抓获犯罪嫌疑人929名,实现发案率下降90%的目标。作为海南省第一大县级市,儋州市人员构成复杂,多民族混居,经济欠发达,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广东籍网络诈骗团伙利用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的特点,雇佣大批儋州青少年参与作案,且分工明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本低、收益高的犯罪产业催生了黄赌毒等犯罪行为的蔓延,导致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特定类型犯罪地域化的防控思路

特定类型犯罪的地域化特征使犯罪手段呈现出专业化、犯罪地区呈现出流动性特点,而在我国现行的侦查体制下,刑事案件由发案地公安机关管辖,此类犯罪案件的发案地、作案地和嫌疑人籍贯地、现居地均不同,办案成本较高,给公安机关跨省办案带来极大难度。针对地域化犯罪的形成原因和实施手段,应总结地域化犯罪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扭转观念,综合治理,积极防范,重点打击。

(一)加强道德教育,扭转观念,消除犯罪“合理化”土壤

由于多数“犯罪村”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过于保守和封建,被扭曲的价值观极易蔓延传播,“诈骗村”、“盗窃村”的形成是种种不良风气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因此,公安机关应协同当地政府继续在此类地区保持打击犯罪的高压态势,在全面推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普法宣传,扭转被歪曲的价值观,从思想上矫正村民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老人居多,应着重对此类人群进行道德教育。根据2016年11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外出打工等原因,父亲或母亲至少一方跨县外出的0~17岁居住地在户籍地的儿童。占农村儿童总体的35.6%,其中安徽、河南、四川等务工人员跨省流出集中地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达到了43.8%,超七成流动人口聚集在东部,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75.7%,这就说明,多数留守儿童、老人仍处于中西部等较易形成“犯罪村”的地区,留守儿童、老人受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其成长危害巨大,容易形成犯罪隐患。因此,当地政府应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等途径,为留守儿童、青少年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避免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二)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宣传,提高易被害群众的“免疫力”

遏制犯罪地域化趋势根本在“防”,需重点关注两类人群,一类是产生犯罪源的犯罪倾向人群,一类是易被害群众。对于犯罪倾向人群,需重点把握产生犯罪的原因,经济条件限制、社会不公境遇和侥幸戒备心理都是影响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引导当地群众就业,缩小城乡差距,警惕畸形的致富效益被无限扩大,综合施策,拓宽群众经济来源渠道,为预防犯罪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应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于犯罪地域化易出现的犯罪类型、犯罪特点及犯罪嫌疑人特征,通过多种手段向群众予以宣传,提升群众防范意识。此外,基于我国拥有60多万村委会的现状,应充分发挥群众力量,通过物质奖励等形式,鼓励“诈骗村”、“盗窃村”等村民主动参与,积极举报。处于犯罪地域化特征较明显地区的公安机关应因地制宜,在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该地区的犯罪类型和特点,采取不同的防范手段,如具有“假证之乡”之称的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公安机关为彻底杜绝办假证,PS诈骗等犯罪活动,组织各乡镇村组干部,全面澄清外出务工人员,对往年被打击处理人员和现在可能从事违法犯罪的重点人员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控,并在临近的街道、路边电线杆上设置“打击PS诈骗”、“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标语,配置专门的宣传车,采用警车压头,货车垫尾,高音喇叭响彻街头等形式号召“全民行动”,自2013年开展专项行动以来,外地公安机关请求双峰县协办的PS图片敲诈违法犯罪案件逐年下降,从2013年16起下降至2016年1起,效果显著。

(三)强化打击力度,完善细则,彻底根除社会“毒瘤”

2016年9月20日,银监会和公安部联合印发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涉案冻结资金返还工作具体细节,此规定一经出台,便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4月,针对全国“盗抢骗”犯罪率居高不下态势,全国公安机关以跨区域系列团伙犯罪、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销赃犯罪活动、街面犯罪和惯犯累犯为重点,将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项打击行动,彻底整治盗窃、抢夺、诈骗、销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活动,此举充分显示了公安机关打击地域化犯罪职业群体的决心和力度。据公安部数据显示,仅2015年,全国“盗抢骗”犯罪案件就占到全部刑事案件总数的84%,犯罪嫌疑人以地缘、血缘或亲缘关系为纽带,结成团伙,流窜全国作案,利用手机市场、二手车市场、金银首饰加工点等建立销赃渠道,形成了辐射全国的销赃网络,一些地方扒窃,盗窃电动车、自行车等街面犯罪活动高发,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因此,各地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既要破案又要追赃的理念,将打击功效扩大化,对每起“盗抢骗”案件进行全链条打击,涉案赃款赃物一追到底,要充分发挥各警种、部门职能作用,理顺协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切实形成打击“盗抢骗”犯罪合力,同时,要严格依法办案,对犯罪嫌疑人依法从严惩处。

(四)转变侦查方法,合成作战,完善网上串并案平台建设

传统犯罪案件的侦查往往立足本地,以“人力”为基础,以“兵团式作战、地毯式排查”为主要侦查方法,这种侦查方法由于目标指向差,导致效率低、破案成本高,案件信息的孤立使用也不利于串并案工作。而信息化侦查手段使得案件常规信息的查询比对只需通过“人—机”即可迅速完成,工作效率和精度都会大大提高。此外,公安网的串并案平台可使本地发生的犯罪案件与其他地区的类似案件进行快速比对,从而实现物证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在公安信息化初始阶段,犯罪案件串并主要依靠刑事科学手段,通过现场痕迹、物证或基于对案件规律的分析进行人工串并。随着公安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案(事)件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信息共享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公安网络进行网上串并案已成为犯罪地域化现象侦破的重要手段。通过公安信息资源查找和搜索,发现与案件构成要素具有相似特征的同类犯罪案件,并最终分析确定其是否系同一人或同一伙人所为。因此,刑侦人员要对案件信息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录入,并且要具备一定的串并案意识和分析技能。

[1]张建军,杨金全,王志波.济南市高危人群犯罪犯罪现状及打防对策[J].中国刑事警察,2010(05):23.

[2]刘国良.海南省未成年人文区位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15.

[3]姚珍贵.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J].犯罪研究,2016(05):76.

[4]徐玉玉案细节曝光 揭露骗子如何获取犯罪信息.(2016-9-14).http://news.youth.cn/jsxw/201609/t20160911_8644216.

(责任编辑:岳凯敏)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f a Particular Type Crime

WANG Chen, LI Ji

(Gansu Police College,Lanzhou730046,China)

As a “by-product”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henomenon of regional crime is what the regional public security organs must be faced with and its harm can not be ignored. In order to offer some solutions to prevent such crimes, the paper, taking the regional crime groups as the main body of research, tries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regional cr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telecom fraud cases, it also attempts to offer some measures on how to control and prevent such crim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elecom frau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2016-12-26

2016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社会转型期甘肃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研究”(YB152)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 晨(1989— ),女,山东滨州人,公安学硕士,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治安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防范、恶性暴力犯罪防控;李 骥(1967— ),男,甘肃兰州人,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治安管理学。

D924.11

A

1008-2433(2017)02-0115-05

猜你喜欢
诈骗犯罪
公园里的犯罪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信用卡诈骗
诈骗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