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形成及其特点[1]

2017-03-07 10:25:48夏自军
和平与发展 2017年3期
关键词:战略

夏自军

近年来在网络公共舆论中,出现了“逢美必捧、逢中必呲”的怪异现象,甚至出现一些社会突发事件被人为炒作成热点事件,再放大成政治事件,进而上升为意识形态论争,严重削弱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地位和主导作用。事实上,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网络自由”战略对中国网络意识形态诋毁、渗透的反映。对此,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和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因此,对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进行全面审视,揭露其虚伪性、欺骗性和危害性,对净化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提出与形成

(一)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产生的背景

首先,技术背景——“web2.0”技术发展和美国单边掌控全球信息资源与网络核心技术。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经历了由以门户网站为中心的单项传输模式的“Web1.0”时代,到以用户为中心的双向或多向传输模式的“Web2.0”时代(2003年,人类迈进“web2.0”时代)。“Web2.0”技术的革新,极大地推动了网络应用模式的深刻变化和网民思想观念的升级换代,不仅使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也方便网民及时浏览海量信息、沟通交流、发表评论和传播信息。“Web2.0”的显著特征是信息的交互性——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互联网发展从此进入“草根化”时代。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美国才提出了“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因为从理论上讲,任何国家只要拥有“Web2.0”技术,都有可能利用网络对别国进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渗透。而事实上,只有美国才能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这是因为美国单边掌控着全球信息资源和网络核心技术:美国拥有全球13台DNS根服务器中的10台(其中1台DNS主根服务器和9台DNS根服务器);加之1993年和1994年,克林顿政府分别推出跨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简称“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和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倡议。这些不仅保证了美国的信息经济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而且垄断了全球信息资源传播的制定权和支配权,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宗主国。正因如此,使得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提出成为现实。

其次,国际背景——中东民主化进程受挫和中国强势崛起。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战略意义明显,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是三大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洲五海之地”、“世界石油金库”和“世界宗教中心”。二战后,美国一直视中东为称霸世界的基点,企图用美式的自由、民主、人权理念改造中东。“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把对中东的反恐、防扩散作为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在第二任期内,他提出“大中东民主计划”,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东地区国家进行立体式改造,促使中东发生“颜色革命”。然而,事与愿违,中东北非政局动荡,“中东和平路线图”严重受阻。美国认识到,只有利用网络新技术,首先从思想上改变中东,缓解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才能促成中东地区国家政权更迭。这样,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高达近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0%左右,跃居世界第二。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包括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在内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使中美力量对比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9·11”事件后,一度为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冲突所掩盖的中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呈逆势上扬态势,美国对中国的警惕、戒备和防范陡然升级。中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斗争由来已久,而中国的强势崛起使两国的较量更趋激烈。因此,美国又把斗争延伸到互联网这一新疆域——不遗余力地鼓吹“网络自由”,指责中国互联网政策;想借助网络手段推行西方普世价值,乘机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以期实现美国国家利益和网络霸权。

第三,国内背景——发展网络经济和权衡过去外交战略利弊。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使本就滞缓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其信奉的“自由市场模式”遭到全球诟病。为重振经济雄风,奥巴马政府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政策进行扶持。美国发展具有虚拟性、直接性、快捷性、渗透性、持续性、全球性的网络经济,不仅有效扭转国内经济困境,确保继续引领全球经济潮流,而且把经济援助、商业贷款与政治利益捆绑,兜售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当然,发展网络经济,实现网络经济霸权,势必要推动“网络自由”。只有实施“网络自由”,让各国打开门户,才能在海外摄取更多的网络运营商业利润,实现美国国家利益和经济霸权。

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根本目标,是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谋求世界霸权。老布什政府先是对社会主义阵营实施“超越遏制战略”,苏东剧变后,又提出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克林顿政府先是把输出民主放在第一位,此路不通后,转而将外交重点放在对外进行经济扩张。小布什政府先是将施政重心放在军事安全领域,伊拉克战争后,又把外交重心放在推销美式民主。奥巴马入主白宫后,权衡过去外交战略的得失,特别是由于单边武力倾向恶性发展引发“非民主国家”对美国的反感,对其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为重塑国家形象,奥巴马政府提出“网络自由”外交战略。“网络自由”不仅契合了当今信息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也可凭借美国占据的网络先发优势,抨击他国的网络政策,更重要的是使民主、自由和西方价值观渗透更加间接化、隐蔽化。美国提出“网络自由”外交战略,既有保护美国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的低层次目标,又有塑造网络空间行为准则、建立对网络空间主导权的高层次目标。

(二)美国提出“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过程

早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就雄心勃勃地推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1]胡道元:《信息基础设施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载《中国计算机用户》1994年第8期,第73-76。该计划以网络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数字卫星系统为传播载体,最大限度地建立起高性能的网络信息,旨在让所有美国人都能够享有“网络自由”。为应对美国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小布什总统签发了《网络空间政策评估》和《国家网络安全综合纲领》(CNCI),旨在确保“网络自由”和个人隐私权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在关键基础战略方面的能力,全方位防范网络安全威胁。由此看出,这时期的“网络自由”只限于发展美国经济和保护美国内网络安全。

奥巴马上任以来,将“网络自由”战略的视角由“内向”转为“外向”,由“强内”转为“攘外”,[2]夏自军:《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探究——基于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研究视角》,载《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第18-23页。提出“网络自由”渗透战略。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大肆鼓吹“网络自由”。2010年1月,在谷歌威胁退出中国事件后不久,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发表了关于“网络自由”主题的演讲,将“网络自由外交”视为21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互联网监管进行指责;2011年2月,希拉里再次就“网络自由”发表演讲,鼓吹美国政府支持网上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并提出网络自由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就在于其是否符合美国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是否符合美国国家利益。随后,美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空间的国际战略、行动战略和政策报告,标志着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已经形成。

二、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特点

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是美国凭借网络“全球公域”理论、优势网络技术、严密组织运作,在公共外交上输出“网络自由”理念,推销美式价值观,操纵国际网络政治传播,从而达到实现美国国家利益和网络霸权的一项系统战略工程。其主要特点为:

(一)以网络“全球公域”为立论起点,推行“网络自由”价值观

自从“海权论之父”马汉第一个提出“全球公域”这一术语以来,“全球公域”就成为美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重点。最新版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太空、海洋、网络空间称之为“全球公域”,强调它是“不为任何一个国家所支配,而所有国家的安全与繁荣所依赖的领域或区域”。[1]王义桅:《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巧霸权”——基于“全球公域”理论的思考》,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20期,第6-18页。美国宣扬,网络空间没有疆域,信息流动没有边界,并以此为立论起点,在互联网领域推行符合美国利益的“网络自由”,反对他国运用“网络主权”控制信息自由流动。同时,“全球公域”为美国发动网络战和利用网络进行反击,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便于美国在跨国界的网络空间中,理直气壮地开展军事行动。

(二)以巨额资金为保障,加快“网络自由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为推动“网络自由”信息渗透、突破他国信息关防,美国斥巨资加快研发推广“网络自由技术”步伐。2008—2010年以来,美国务院投入2,000万美元支持逃避他国网络监控的“弹弓”计划,还接受“互联网审查翻墙技术委员会”筹集的5,000万美元,用于研发“网络自由技术”项目;2011年5月,美国务院投入1,900万美元用于开发“绕道”破网计划;西亚北非政局动荡后,美国务院向网络和软件公司注资超过2,000万美元,用于突破他国政府的网络过滤。美国会也非常重视“网络自由技术” 研发的资金投入:2010年,国会预算3,000万美元;2011年稍有回落,降至2,000万美元;2012年,则又增至4,500万美元。

美国政府除了积极实施既省钱、又快速地挑起“颜色革命”的“影子互联网”计划(可以绕过他国官网监控的信息网络)外,还不断加强与美欧国家非政府组织、民间技术性组织、大型网络企业等的项目合作,研发“绕道”破网技术,不断侵蚀他国网络和通信系统,意图颠覆他国政权。例如,与新美国基金会联合开发“开放技术计划”、“人造天线”、“便携式FM广播站”(背包式广播站)等技术项目,旨在提供突破他国网络封锁的分散且开放的电信系统;与“审查研究中心”联合研发将网民真实身份隐藏起来的“干草堆”软件,在伊朗总统大选骚乱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与“全球网络自由联盟”共同研发“自由之门”、“无界网络”等软件,该软件已涵盖并突破伊朗、沙特、叙利亚、埃及、缅甸、越南等主权国网络封锁的各个方面。在奥巴马第二个任期内,研发推广“网络自由技术”已进入建设整套装备系统和全球普遍部署推广的新阶段。

(三)以严密组织运作为依托,操纵国际网络政治传播

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具有严密的组织运作构架,其中,政府负责战略策划和组织协调,实业界、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协同参与、共同组织实施,操纵国际网络政治传播,推进美国的外交目标。奥巴马提出,思想实力甚至是比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更重要的实力,它是一种“巧实力”,政府将与实业界、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通力合作,用“巧实力”实行美国的对外战略,用“巧实力”改造网络世界。

近年来,美国政府联合学术界、网络巨头积极倡导“全球网络倡议”、“公民社会2.0”行动,使“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声名鹊起。以美国谷歌公司、社交网络“脸谱”和“推特”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积极配合“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大肆诋毁、渗透对象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鼓动仿西方民主运动和相应的反政府活动。在西亚北非社会动荡中,“抗议者”传播信息、组织活动就是依赖“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

埃及等国在应对社会骚乱时,被迫采取封网、断网等措施。美国务院认为这是一种妨碍“网络自由”的“干涉”行为。而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也为该战略摇旗呐喊——与美国防部关系密切且受美政府资助的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发表的《2014年度报告》称,“网络自由度”排名后3名的国家分别是伊朗、叙利亚和中国。这种罔顾事实、诬蔑和干涉他国互联网管理政策的举动,无疑将损害美国与他国的外交关系。

三、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本质

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打着“网络自由”幌子,在网络空间推进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为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网络霸权服务。具体地说,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冷战思维和价值观渗透的网络延伸

二战后,美国杜鲁门政府制定、推行了遏制和挤压苏联的冷战政策,强调除了运用军事力量之外,更侧重于运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心理力量等冷战行动来进行较量;希望不采用战争手段,就可以进行西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使“社会主义”蜕化为“资本主义”。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但没有停止渗透,反而变本加厉,把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纷争延伸到全球网络空间里,大肆宣扬互联网世界的“公开、透明和人权” ,[1]阚道远:《美国“网络自由”战略评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第18-23页。鼓励全世界人民利用网络表达观点、分享信息、监督选举、组织政治和社会运动。他们不仅扶植、培养亲美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左右社会舆论,而且资助网络活跃分子“网络问政”,宣扬“网络民主”,促使他国发生街头政治和政权更迭。事实上,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与冷战时期“欧洲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等,所从事的煽动性、颠覆性活动并无二致。只不过网络信息技术为美国延伸和发展冷战思维、价值观渗透提供了新平台,使美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输出更加隐蔽,更为有效。

近年来,美国在网络上向中国民众兜售“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世界主义、宪政民主、公民社会等价值观和主张,散布指导思想多元化,助推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网络空间的扩散,栽培和收买所谓“公知”、“大V”、网络写手等反华分子兴风作浪,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其实质就是新瓶装旧酒——美国冷战思维和价值观渗透这个“旧酒”装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这个“新瓶”而已。

(二)美国国家利益的网络拓展

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从出台伊始,就是为拓展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在2010年第一次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说中,希拉里认为,除了避免恐怖组织利用网络策划袭击外,“互联网自由”价值观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挑战。但在第二次关于此主题的演说中,希拉里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将“维基揭密”事件界定为“错误”;另一方面将美国资助他国国内的反对势力获取网络信息、组织实施抗议乃至颠覆活动界定为“正确”。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推动“互联网自由”,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主权国家间的信息壁垒,让美国摆脱网络主权的束缚,实现国家利益拓展的网络信息化支撑。同时,美国企图借“网络自由”与敌对国网民“直接”对话,以影响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逐渐培植亲美势力,扩大美国的政治经济影响,以此攫取巨额商业利益。如果对网络的柔性渗透失败,美国就会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他国网络进行攻击,以配合他国国内反动势力的街头政治,实现政权更迭,使局面朝着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美国的“网络自由”渗透战略背后是赤裸裸的美国国家利益。

(三)美国霸权主义的网络翻版

美国不仅在现实世界中称王称霸,而且企图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实现网络霸权。美国一直以自由、民主、人权的道德楷模自居,却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崛起国家的网络建设和管理指手划脚,横加干涉,指责他国对美国进行网络攻击,其实质是现实世界的霸权主义在网络虚拟世界的网络翻版。

近年来,为保障网络霸权的优势地位,美国成立了“网络部队”和“网军司令部”,不仅谋求发展网络情报搜集能力,更谋求发展包括网络利用、网络攻击和网络防御的网络战能力。与此同时,美国还加大网络武器的研发制造力度,其中包括2,000多种病毒武器、有效破坏力堪比原子弹的嗜食硅基电子芯片的细菌、用来破坏电子电路的微米/纳米机器人和“网络数字大炮”[1]袁艺、李华、彭默馨:《揭开网站武器的面纱》,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10日,第9版。等新概念、新机理网络战武器。在实践层面,美国利用对根服务器的掌控优势,不仅把处于战争时期的伊拉克从虚拟世界中“抹掉”,也让同样处于战争时期的利比亚在网络上消失了3天。2009年,美国微软公司曾在政府授意下,切断了朝鲜、古巴、伊朗、叙利亚和苏丹5个“敌对国家”的即时通讯服务端口。2010年,美国会通过决议,将3家中东电视台列入黑名单,对其实施信息制裁。2013年初,美国网络安全公司曼迪昂特发布“中国军方黑客报告”,诬蔑中国军队在世界各地开展间谍活动,窃取美国企业数据;同年5月,五角大楼发布一份准备提交国会的年度报告中,公开指责中国窃取美国的机密信息;时至今日,美国仍以“网络自由”和“网络安全”为由,不断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诬蔑中国军方使用黑客攻击美国网络。因此,美国所公开鼓吹的全球“互联网自由”,不过是美国霸权主义在网络上的现实版。

(四)美国监控全球的网络包装

近年来,美国不断鼓噪“中国网络威胁论”,渲染“中国黑客攻击”,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无端指责和横加限制。然而,随着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的曝光,标榜“网络自由”的美国暴露了网络监控全球的真面目。2014年,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布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记录》报告显示,美国对中国的监听行动,涉及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科研机构、企业、普通网民、手机用户等,就连网络游戏和聊天软件也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视范围之内。据报道,1990年,美国曾在中国驻澳大利亚新使馆的混凝土墙里埋设了光纤窃听器;美国国家安全局还对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发起过大规模的黑客攻击,仅2013年1月的一次攻击中,至少有63部电脑和服务器被黑。英国《卫报》披露,美国情报人员利用名为“XKeyscore”[1]杨程:《美国:扯“网络自由”大旗,挥“网络监控”大棒》,载《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29日,第12版。的项目,监控全球互联网,可以做到定点监控某个目标网民的几乎所有互联网活动。

美国对全球的网络监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令人震惊。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美国利用在网络域名管理、根服务器、基础骨干网络设备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大力推行“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全球的网络监控权牢牢抓在手里,为其称霸世界服务。

猜你喜欢
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56
战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战略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解放战争战略考
军事历史(2002年4期)2002-08-21 07:47:44
清代初期两次对台作战的战略指导
军事历史(2000年1期)2000-12-06 05: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