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探讨

2017-03-07 09:35:08张景洲林存博刘舒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67期
关键词:浅表性胃气胃脘

张景洲,张 敬,林存博,曲 宁,刘舒音⋆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运用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探讨

张景洲,张 敬,林存博,曲 宁,刘舒音⋆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医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疾病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升”和“降”是一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升”指“上升”,使清气上升;“降”指“下降”,使浊气下降。升降理论包含了人体所有的功能活动,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依赖气机升降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则与气机升降发生失常有很直接的关系。

升降理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安痛方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1]。它是由于酗酒、胆s汁反流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中医学认为其属于胃脘痛病范畴。胃脘痛病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1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的生理功能及证治

机体各脏腑都与气机升降理论有密切的关系,但脾胃是其最重要的枢纽。脾气主升,胃气通降,二者一升一降,相互作用,相反相成,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共同发挥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作用[2-4]。脾运化水谷,胃受纳水谷,脾主升则运化水谷输布到指定脏腑,胃气下降则腐熟水谷,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脾胃气机功能的升降,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可遵循,若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机体即出现各种各样消化系统的症状。如胃气不降导致的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脾气不升导致的大便次数增多,或者因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导致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所以,调理脾胃升降之气成为了治愈消化系疾病的重要因素。

2 气机失调与胃脘痛病的关系

胃脘痛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纳呆食少等表现,这些症状的产生都与气机升降失衡有很直接的关系。若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可以致使气机升降失调,最终导致胃脘痛病的发生。七情所伤导致的气机升降失调与胃脘痛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因情绪不畅所导致的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不利,气机升降发生失常。由此可以看出,胃失和降与肝气郁结有很密切的关系,同时与肺气和脾气的失调都有关系。

3 胃脘痛病中脾胃气机升降的作用

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会导致消化系很多种疾病,而胃脘痛病则是典型的一种表现。临床上,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分虚与实,但据观察,无论虚实,其得病原理均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因此,临床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机理就是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常用调理气机的方法总结如下。

3.1 畅肝气

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气机升降的重要条件。只有肝之疏泄正常,脾胃升降才会适度,机体才能运化健全,而临床上多见的胃脘痛病常由于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所致。肝气犯胃的临床表现常见为胃脘部胀满作痛,并连及两侧胸胁部出现闷塞感、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暖气或排气方舒,或有胃脘部烧灼不适感、口吐酸水、大便不易便出,生气激动则病情进一步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滑。故疏泄肝气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3.2 宣肺气

机体的一身之气则由肺所主载,肺主肃降一身之气,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通畅才会一身脏腑之气通,胃气才可畅行。故胃气的通降与否与肺气的肃降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因肺气宣发肃降失常而表现的症状主要为胃脘疼痛并牵引胸部疼痛,咳嗽气逆,心情抑郁不舒,胃脘部嘈杂、胀满,饮食减少,大便不畅,舌苔多薄腻,脉濡缓。因此,宣肺气是调畅气机升降的一个重要方面。

3.3 升脾气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有“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之说。由此可见胃气亏虚则机体元气受损,故机体各种病气由此生。其常见的原因多是由于疾病后机体调理不畅,或因劳累所伤,致使脾胃之气亏虚,形成中气不足,甚至气虚人体机能或脏腑下陷。临床表现可见胃脘部隐痛,痛感绵绵不断,气短懒言少语,神疲乏力,纳呆食少,食后脘腹胀闷,嗳气,便溏或气虚排便不畅,兼气坠脱肛,胃脘下垂,舌质淡或胖淡,苔薄白,脉濡弱。所以,升脾气也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重要方面。

除此,气机升降失调与痰、湿、瘀等多种因素也有密切关系。总之,胃脘痛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阴阳、寒热、虚实可以兼夹出现,使医生很难抓住主证,不能准确辩证。但是如果以气机为总纲,根据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这个观点治疗胃脘痛病,则会起到“快刀斩乱麻”的作用,重要的是不失辨证的准确性。故可以运用气机升降的理论来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4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与气机升降理论的关系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内容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古代医家历经多年的临证经验并充分结合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逐步总结形成的,其正确性以及指导性也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中药的升降浮沉作用是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与脏腑气机升降的生理特点相顺应,调整因脏腑气机紊乱而产生的各种疾病,使机体处于升降平衡的状态。现代研究进一步总结发现[5]通过发挥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可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失常的作用,或利用药物发挥的这些作用趋势,因势利导的引邪气外出。某些具有升阳功效的药物,如柴胡、升麻等具有趋上的作用,能够顺应脾主升清的作用来治疗因其升降障碍而出现的胃下垂、脱肛等具有向下趋势的病症;某些具有消导功效的药物,如大黄、芒硝、槟榔等可利用其向下之功治疗因浊气不降引起的大便不下。

5 小 结

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气机升降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和调控整个胃肠道的运动,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其他脏腑的功能如肝的升发、肺的宿降等都协助脾胃的升降运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充分体现了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整体气机升降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性。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运用体现气机升降理论的半夏泻心汤加减组方和胃安痛方,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也说明了中医气机升降理论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李吉武,彭万年,赵 伟.从升降气机探源中药“四气五味”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5,17(3):24-26.

[2] 刘起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1(18):274-275.

[3] 郭元敏,徐有水,刘日才.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718-720.

[4] 杜 春.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调查[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5] 白 甫.浅议中药的“升降浮沉”[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08-1109.

R259

A

ISSN.2095-8242.2017.067.13123.02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6112)

刘舒音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浅表性胃气胃脘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环球中医药(2022年7期)2022-07-18 08:13:30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02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