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视角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017-03-07 09:10马悦伦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政治

崔 楠 马悦伦

(沈阳航空肮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以法治视角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崔 楠 马悦伦

(沈阳航空肮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目前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主要载体,整合德育和法治教育两个学科的内容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进一步强化法治教育的的作用。通过法治视角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使大学生在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法律的理解度以及认同感,了解法律的权威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加强其法治理念和提高其法律素养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而为其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高校整体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占学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由此也能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

一、以法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客观基础

(一)现实来源:时代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以法治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变得越来越迫切。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靠广大的青年学生去完成[1]。知识阶层自古以来对思想文化等的传播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而言,大学生对法治文化、法治观念的弘扬和传播更是有着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由于学校环境的局限性,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校期间的发育可能不是很成熟,有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更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和乱象所迷惑,学校如若不正确加以引导,大学生就容易迷失方向,更有甚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2]。因此,在转型期,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依法治国的时代特征相联系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通过法治视角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使大学生在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法律的理解度以及认同感,了解法律的权威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加强其法治理念和提高其法律素养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而为其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以法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三点依据

根本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除了提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等教学外,还囊括了政治、法纪、道德、情感等内容,这些内容与方式常常相互交叉渗透[3]。因此,要把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高校法治观念的扩散和传播。

法律依据是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制定实施各种规则和城乡人民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引领作用。

政治基础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部署、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了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结[4]。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性指导的文件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文件是以法治视角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政治保障。

(三)内在属性:法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法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先导。“先有理,后有德。”道德标准一定是建构在相当成熟的法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自律”,旨在培养人们树立道德观念,而法治教育是强制性的,重点在于“他律”。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人作为其教育对象,由于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德准绳和行为标准,如果先有德后有法的话,每个人都首先按照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为人处世,那么法律秩序的构建也会因此失去平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法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先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的重要支点。法治主张将遵守法律变成一种信仰和道德义务,让大学生的守法观念从被动到主动,守法意识从义务到自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为法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行为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向社会供养正确、科学、先进的法治文化,将大学生作为法治观念的传播者,成为促进国家法治化进程的积极有力的推动力量[5]。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又相互促进,都以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己任,共同构成高校法治教育的客观基础。

二、法治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法治环节设置不规范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不相匹配,缺乏科学性。随着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进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为不断加大对一些热门学科如经济类学科、贸易类学科、管理类学科的支持力度,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法治教育在具体课程的设置方面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零散的法学类课程。这样使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形成教学的整体规划,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断被边缘化,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认知水平自然得不到提高,因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空想主义出现,对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此外,当前高校中的一些只侧重道德教育,对法治教育的宣传及普及的不够广泛,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阻碍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中,这一时期的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要注意,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呆板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简单的灌输理论是没有太大成效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因此,大学生对其并不是很重视,只是把思政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来上,这也是几乎在全国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符合国家倡导的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领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他们自发地了解相关内容,提升自身法治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法治素养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落后。教师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很少有时间与同学互动,增加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掌握所教知识,往往还是采取最原始的板书教学和教师全程口述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而用原来的这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做不到深入浅出,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多采取单一的理论教学,忽视内心信仰和感知教育,导致大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一定困难,这种教育模式抑制了大学生主动学习和理解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更不会使大学生真正去崇尚和敬畏法律。至于主体效应,学生根本就不会去关心,更不会想到利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去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认知水平,只会为了期末考试“临阵磨枪”[6]。

(三)大学生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不足

提升高校整体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占学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由此也能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当前大学生的法治觉悟不高,很难满足教育者的要求。首先,由于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一定困难,教育对象具有普遍性和层次性,因此,教育者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一部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加之由于大学生自身阅历和生活经验不足,他们的想法及观念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制性、外部性更是与向往自由的大学生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样长此以往下去没有办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法律知识不全面,法治观念不健全、法治教育的效果不令人满意是我国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明辨是非,自制力不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蛊惑,导致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功利性和物质化[7]。当前高校校园内不良思想风气盛行,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注重物质享受,轻视精神文化和法治观念的学习,有人仰仗家族势力目无法纪,知法犯法,无法无天;有的大学生“愤世嫉俗”,作出一系列伤害家人、老师、同学的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当前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转型的机遇期,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诱惑,而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在法治教育方面下的功夫不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前,他们遇到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甚至想到要报复社会,作出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事情。这些更加提醒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一项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具体构建途径探讨

(一)高校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营造良好的高校法治环境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改善我国高校法治建设现状的意义重大。高校应结合法治教育理念推动建设良好校园法治文化。

学校可以开展征文活动,以类似“高校法治思维培育”等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法治宣传片拍摄,参加模拟法庭等活动;建立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站,在网站内设有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专栏和法治案件等内容,为高校大学生进行法治方面的沟通搭建一个有保障的平台;定期举行法律知识辩论赛;高校和高校教师应一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进行正面教育;同时要提高创新法治教育中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高校也应定期播放依法惩处违法犯罪方面的广播和视频,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法律的强制性[8]。大学生如果存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应协同公安部门以及司法部门将大学生依法处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性,认识合法和违法的本质区别。高校应将法治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践行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重要决议,为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法治校园建设,让学生成为法治教育的受益者和实践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师的法治化

教师应提高自身法治观念。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与学的基本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捍卫者。没有一支具有创造力、战斗力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落实[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法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应定期参加学校的培训。此外,思政课教师要有一定量的法治知识储备,可以熟练地使用网络等交流方式,并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网络的传播速度快,信息在互联网上能够实现高速的传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上网,参与网络当中的互动,因此,信息传播的速度在大学生当中就变得更快。但是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需要建立起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来掌握其思想动态,这样法治的相关工作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在学生当中进行。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培育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最好的途径。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律价值的引导,高校教师应主动积极地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以更好地针对大学生法治意识欠缺的部分以及法律知识模糊的方面进行法治教育。大学生应该形成良好法律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用法治思维考虑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单单注重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这种浅显的层面,要针对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教育。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大学生的法治化

第一,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法治理念是法治的基石,让更多大学生去理解法治教育的意义,针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的宣传和教育,让法治理念在广大大学生中生根发芽[10]。

第二,激发大学生进行法治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学习法律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存在的重要价值以及国家倡导法治的重要意义,义利观也要通过法治教育来树立,并且使大学生深刻掌握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

第三,整合学生自我教育与当前社会的法治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以强调法律至上、依法治国为宗旨。部分大学生有容易盲目、偏激的特点,他们在分析社会问题时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大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法治修养,从而辩证地分析错误,运用法律逻辑推理的形式来得出正确的意见[10]392。

通过从高校、教师、大学生三个层面分析和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法治的人文关怀一直围绕在大学生中,使得大学生乐于守法,体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层面的广度与深度,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自觉树立法律信仰的目的。

[1] 刘清华.探析法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完善对策[J].电子制作,2015(12):170-171.

[2] 周晓东,马玲.法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完善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7):119-121.

[3] 李海峰.基于法治背景下的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研究[J].现代交际,2015(15):144.

[4] 杨健.依法治校理念下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77-79.

[5] 史银.法治思维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人才资源开发,2015(4):140-141.

[6] 钱锦宇.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性建构与法家思想的创造性转换[J].法学论坛,2015(3):13-21.

[7] 石雁.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J].思想教育研究,2013(2):86-89.

[8] 刘效非.法治方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7-39.

[9] 葛晨光.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66-68.

[10]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编辑:杨桂芳

2017-02-25

崔 楠(1979—),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马悦伦(1993—),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政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