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全常
(开远市人民医院肛肠科,云南 红河 661699)
不同点位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松解联合剥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比较
吕全常
(开远市人民医院肛肠科,云南 红河 661699)
目的截石位肛门内括约肌5点位与6点位开放性部分切断松解术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探讨环状混合痔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方法 将120例符合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外剥内扎术联合开放性内括约肌后正中部分切断松解术,观察组予外剥内扎术联合开放性内括约肌侧位部分切断松解术。结果观察两组在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肛缘水肿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及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括约肌开放性侧位部分切断松解术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术后疼痛程度轻、愈合时间短、肛缘水肿机率低等优点,优于肛门内括约后正中部分切断松解术联合外剥内扎术。
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松解术;环状混合痔;疗效
痔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而环状混合痔则是痔疮病情不断恶化的后果。现临床上,环状混合痔已经成为肛肠科16类难治病中的一种。在其治疗方面,有两种术式,一种是肛门内括约肌侧位部分切断松解术,另一种是肛门内括约肌后正中部分切断松解术。笔者通过4年的时间,两种术式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作了如下比较。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痔临床诊治指南》[2]混合痔诊断标准;②混合痔围绕肛管直肠一周;③指检肛门张力高或狭窄。④伴有肛乳头肥大者可以纳入;⑤不伴有直肠粘膜脱垂、肛裂、肛瘘等疾病者。
120例病例均为2012年9月~2016年10月开远市人民医院肛肠科住院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1.3.1 对照组
①术前准备:常规肠道准备,右侧卧位,腰腧穴麻醉。②手术操作:观察环状混合痔的形态分布,于肛管6点位作一小“V”形切口,剥离静脉丛或结缔组织外痔至齿线附近,分多次挑出部分内括约并离断,边挑边指,一般挑断1/3-2/3左右(挑到一半时须暂停1~2 min,仔细检查并慎重考虑后,再决定是否继续),一般能容纳3-4横指。沿切口两侧分别剥离5、7点位静脉丛或结缔组织外痔至齿线附近,用弯血管钳分别钳夹5、7点位内痔,分别用丝线于钳下行“8”字缝扎。钳夹11点位外痔,作一“V”形切口,剥离静脉丛或结缔组织外痔至齿线附近,用弯血管钳钳夹11点位内痔,用丝线于钳下行“8”字缝扎。同法处理1、3、9点位痔核。切除痔核残端。注意外痔切口之间尽量保留皮瓣0.5 cm以上,保留皮瓣下痔静脉丛可剥离,但不能太靠近齿线。严格止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置肛门排气管,凡士林油纱填塞引流,纱布塔形加压固定。术毕。③术后处理:熏洗坐浴10~15 min、换药、中药涂擦、红外线照射治疗。给予能量补液对症支持治疗。无合并感染性疾病,无需使用抗生素。
1.3.2 观察组
①术前准备:同对照组。②手术操作:观察环状混合痔的形态分布,钳夹5点位外痔,作一“V”形切口,剥离静脉丛或结缔组织外痔至齿线附近,分多次挑出部分内括约并离断,边挑边指,一般挑断1/3-2/3左右(挑到一半时须暂停1~2 min,仔细检查并慎重考虑后,再决定是否继续),一般能容纳3—4横指。分别于1、3、7、9、11点开口剥扎相应的痔核。用小弯血管钳钳夹5点位内痔,用丝线于钳下行“8”字缝扎。余注意事项及处理同对照组。③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做评价:①痊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相关症状改善或消失,痔块完全消除,患者无不适。②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相关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痔块较治疗前明显缩小。③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创面愈合情况不良,痔块仍存在。
(2)两组术后疗效结果、创面愈合的时间
两组术后疗效(5 a)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创面愈合的时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肛门疼痛分别于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术后第6天、术后9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肛门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术后肛缘水肿、尿潴留情况。两组术后肛缘水肿(5 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尿潴留(5 a)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5)肛门功能情况,于术后3个月复诊,肛门指检:肛管均无裂口,肛门张力情况适中。两组在大便失禁、肛门狭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肛门赘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肛门内括约肌开放性侧位部分切断松解术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在降低术后疼痛、肛缘水肿、创口愈合的时间方面明显优于肛门内括约肌开放性后正中部分切断松解术联合外剥内扎术。肛管静息压降低的标准及内括约肌松解的程度,有待于学者进一步探讨。目前主要基于经验。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1995.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
R657.1+8
B
ISSN.2095-8242.2017.069.13503.02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