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丽,韩 增
(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名医门诊,陕西 榆林 719000)
慢性乙肝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慢性乙肝患者在临床中可表现出恶心、疲乏无力、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导致患者病情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最终造成患者死亡[1],这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关于中医治疗乙肝的研究越来越多,我院也特选取了52例患者参与了益气化瘀解毒汤对乙肝疗效的研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针对研究情况进行下述汇报。
择取于2015年8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慢性乙肝,本组患者通过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介于20~61岁,平均年龄(40.3±3.8)岁,病程介于1~8年,平均(3.8±2.5)年;研究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介于21~63岁,平均年龄(41.5±3.6)岁,病程介于1~9年,平均(3.9±2.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可开展对照研究。
对照组行常规保肝治疗,患者口服甘利欣胶囊,剂量为150 mg,每日服用3次。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实施益气化瘀解毒汤,药方:黄芪与虎杖各15 g,丹参及赤芍各10 g,败酱草和板蓝根各30 g,甘草6 g。肝胆湿热者加服黄芩、栀子与茵陈;气虚者加服党参;血瘀者加服当归;气阴两虚者加服桑椹子与党参。该药方每日1剂,需加水煎煮,分2次服用。连续用药3个月。
临床疗效评定[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丙酮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基本恢复至健康者水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ALT及AST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ALT及AST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18.0表格中以(%)表示计数资料,并予以x2检验,分析组间项是否之间的差异,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27例,总有效率(93.10%),相比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21例,总有效率(72.41%)显著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350,P<0.05。
现代医学中认为乙肝的病机与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和免疫应答情况有关,是因为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失调所致。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发生缺陷时,乙肝病毒可在其肝脏内不断的复制和扩散,造成乙肝慢性化[3]。在祖国医学中,将乙肝归属为“肝郁”、“胁痛”等范围,其认为乙肝的病机为患者机体气虚,体内瘀血与热毒共存且互结,长期肝郁导致热毒更甚,对脏腑之气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导致患者正虚邪实,病情缠绵难愈[4]。近年来中医对乙肝的研究逐渐增加,部分研究人员发现乙肝病的血瘀病机贯穿病程始终,因此治疗应以化瘀为主,同时增补患者元气以改善病情。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采用了中医药方益气化瘀解毒汤,以发挥扶正、化瘀、解毒功效。其中扶正重点为,通过补益元气对其失调的免疫机能进行调整,并提升其免疫力;化瘀解毒的重点是祛邪,通过对乙肝病毒的复制进行抑制,以改善患者的肝脏微循环,使其恢复正常状态。益气化瘀解毒汤中包含了黄芪、丹参、赤芍、板蓝根、虎杖、败酱草、甘草等多种中草药,其中,黄芪的作用为扶正补元气,丹参与赤芍共同发挥活血化瘀之效,板蓝根、虎杖、败酱草在本方中能够利湿退黄及清热解毒,而甘草的作用则是益气补肝,同时对上述用药进行调和。在现代药理学中认为,黄芪对细胞的免疫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提升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丹参与赤芍可增加患者的肝脏血流量,有效改善患者的异常肝脏微循环;败酱草能够对乙肝病毒的复制进行抑制,同时可有效清除病毒;虎杖与板蓝根可抑制HBsAg,由此可见,本方上述药物共同应用能够发挥保肝、促进微循环的功效。而本次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也足以说明该药方的效果。
中医益气化瘀解毒汤对乙肝的疗效理想,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以促进广大乙肝患者的病情控制。
[1] 谢 迪,刘立群,李东垚.益气化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2):70-72.
[2] 贾月嫦.益气解毒退黄汤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5.
[3] 杨红红,田时运.自拟化瘀利水、益气疏肝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J].世界临床药物,2016,37(9):628-631.
[4] 杨 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活血化瘀方药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