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内化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2017-03-07 07:15
关键词:价值体系理论课核心

王 俭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试论内化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王 俭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创新理论真正内化为高校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效不高原因的分析,来探讨如何使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度提高,并内化于自觉行动的现实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机制;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主体,在我国的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在大学生中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十分关键的,但是,从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的现状来看,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缺欠和不足,成效不高,因此,找到其中的原因,探索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尤其是实用主义的干扰

大四学生重就业教育,大二、大三学生重专业教育,大一学生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的形成,其背后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价值的多元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也更加深入,这就造成了我国社会发展由内而外的趋向多样化,利益格局趋向多面化,社会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一方面要归因于我国自身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则要归因于西方纷繁多样的价值观念的涌入,在这种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下,大学生对于对自己价值观的选择变得愈来愈艰难,集体主义或者利己主义,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思潮也在大学生们的脑海中相互碰撞,而当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在碰撞中获得胜利时,大学生往往会因此而迷失自我。他们虽然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但同时他们又涉世未深,对于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很容易思想混乱。

这样的大环境同样也是高校学生不能逃离的,他们也有着同样的困惑,尽管高校学生在总体上是积极的,是朝气蓬勃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在面临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选择时会困惑、迷茫,进而失去理智的判断。如学生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持反对意见,其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讲都应该是我们正确的态度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道路,就像人们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相同的河流一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不可能选择一条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模一样的道路。除此之外,在我们的教学中,当被问及为什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不感兴趣时,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这些课程没有实用价值,实用主义成为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

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课程来完成,其中还包括了一些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内通过讲座、报告等活动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但却发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较多,认同程度较高的人群主要是一些学生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其他大部分普通学生的认知程度没有得到同步提升,由此可以得知,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课,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也反映出了我校在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学生活动时的针对性不强,主题不鲜明,收效甚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重灌输,轻内化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但是却有相当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迟到学生不应该批评,反而对这样的行为很羡慕、很佩服,因为有不少人都是被迫的,他们之所以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完全是为了班级荣誉,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是三个字“无所谓”。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会面临如此尴尬的境地,与我们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忽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关键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教学不能激起自己对课程的兴趣,而且这门课程大都采取大班灌输式的教学,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抽象的理论,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值得让人深思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生也反映自己之所以不感兴趣,是因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不是非常明确和肯定。

当然,除了老师自身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客观的因素,也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抽象与乏味。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时较少,而这门课的内容又比较多,因此在学时少与内容多这对矛盾的作用下,就使得老师的教学重灌输而轻内化;另一方面,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都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反感,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学生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变化,学生的选择越来越自主,单一的理论教学与不断要求多样性教学的矛盾不断凸显,所谓教学相长,老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影响,而学生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使得这种重灌输、轻内化的矛盾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四)学生自身原因:少兴趣,少认知,少理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我们所讲述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明显缺乏足够的兴趣,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感觉,可以说兴趣全无。对其认知度严重不足,能够讲出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学生很少,同时在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采取非理性因素。少兴趣、少认知和少理性的“三少”如何解决,已经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价值取向,是不能以兴趣作为学习动力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拥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后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否则将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因此,“少兴趣”的背后隐射出的实质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需要的意识度。只要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会被其认为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自身与社会关系的意识度。当主体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的社会地位及角色,才会依据自己的特点,逐渐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一些事物进行自己的诠释。”[1]23由此可见,大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自身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同时在于大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还没达到一定水平,因为“只有发展到能够概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水平高度,才具有了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认知及选择的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12。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往往比较浅显。“少理性”是因为非理性因素,包括欲望、动机和情绪等,往往制约着大学生在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认同。

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有效途径

(一)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对我们展开针对性的教育,获得实效性强的结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旦他们对某一事物感到欠缺,那么适时的给予他们满足感,将会调动他们最大的积极性。其次,大学生本身认知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的不足,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正面的价值引导,因而在引发起他们兴趣的前提下,加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容易受非理性因素的控制,并且对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认同,从而形成行动自觉。

(二)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

建立一套完备的领导机制,从上至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是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要“亲自带头做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组织和制度保证”[2]。再者,建立教育机制还要求形成全民合理的教育格局以及对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力量,他们能很好的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这架天平的两端。他们共同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选聘、培训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包括教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等,不能偏重某一方面,也不能流于形式。

(三)发展和完善渗透机制

所谓渗透机制,也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思想渗透到教育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对于课堂教学,首先要明确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不能单纯讲述理论,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理论转化为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价值观念。对于校园生活,应该像杜威所讲的那样,提倡“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处处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原则,热衷学习、热爱生活,体现当代大学生斗志昂扬、朝气蓬勃的面貌。而在社会实践方面,更加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文章的前面我们谈到,高校虽然在学生当中开展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怎样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学生的自觉行动中,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为此,可以多开展主题活动和主题教育。

(四)建立和完善联动机制

人一出生最先接触是家庭教育,其次才经历学校教育,而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成长成才,并且都是面向社会而讲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的全程教育中是互相联系的,要很好的整合三种资源,方能让学生拥有很好的发展。同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也贯穿于这三个方面,必须要加强三者的联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于学生的的自觉行动。

首先,高校学校最主要还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但是要与灌输式的理论教学相区别。虽然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灌输,但是并不能抹杀它作为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途径的方面,理论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让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其他学科虽然不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各学科也可以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联系的切合点,在课堂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存在,也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其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它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更好、更明显,因此,学校应该建立沟通家长的长效机制,如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建立学生基本信息库,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和活动的开展。另外,还可以定期进行家长座谈会,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个共同体,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同时,还可以以辅导员为载体,不定时的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

再次,可以说家庭的期望,学校的培养,目的都在于为社会输送人才,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反作用力是巨大的。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尤为重要。除此以外,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不足,有时会对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产生选择困惑,那么,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借助大学生实习机会,可以发挥出社区、企业的现实教育作用。

[1]朱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 长春: 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2009.

[2]张未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现代科学, 2008(11): 122.

G641

A

1674-327X (2017)05-0090-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5.026

2017-03-06

王俭(1969-),男(满族),辽宁锦州人,副教授。

(责任编校:叶景林)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理论课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