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及践行思考

2017-03-07 06:42宁,余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明文化

吴 宁,余 华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文明”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范畴,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党的十八大明确将“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准研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社会主义“文明”包含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广义层面的社会主义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相并列的“文明”,是特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狭义社会主义文明,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结晶,主要指国民良好的道德素质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代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价值目标,承载着社会主义国家及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文化底蕴

文明既是历史学范畴,又是哲学范畴。在历史学范畴中,文明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表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我们把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较高阶段称为“文明时代”,把野蛮时代称为“前文明时代”。在哲学范畴中,文化与文明具有相通之处,可看作是整体与部分、源与流的关系,“文化即人化”,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及其产物都可以叫作文化,而文明作为人类文化进步的实体记录,则特指文化成果中的积极成分,体现着人类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本质与肯定性成果,象征着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与开化状态。

汉语中的“文明”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其《乾卦·文言》提出:“飞龙在田,天下文明”,意指政治开明、社会有序。东汉时期,“文明”常与君子德性挂钩,用以描述个人的品格境界与道德素养。隋唐学者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将“文明”进一步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反映了人们希冀通过劳动实践从而达到社会面貌开化与光明的愿景,其中“经天纬地”即改造自然,属于物质文明范畴,“临照四方”即驱散愚昧,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宋明时期,社会提倡以“品德”“气节”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与修养方法,此时的“文明”基本含义表现为“文德教化”。清末至民国时期,“文明”的内涵与外延日趋成熟,成为包含社会制度、法律条文、思想情感、行为得失等多种范畴的综合概念,凸显为一种意识认知与价值判断,具体表现为培养公德、解放思想、崇尚法治。

在西方,“文明”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毁灭与重塑的波浪式历程,其内涵呈现出不断进化与演变的状态。古希腊与罗马时期,人们尊崇理性与信仰,把自由、乐观、友爱、尊重等美德视为“文明”的外在体现。中世纪时期,信仰上帝与仁爱教义成为道德与伦理法则,基督教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和平正义思想成为社会文明观念的主要内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人们逐渐走出信仰与天启的生活方式,“文明”一词迈向了“接受自然赋予人的权利,改造个人和社会”的新高度,用以表示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18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世界普遍确立,“文明”成为欧洲殖民主义活动的专有名词,借以区别殖民地所谓的缺乏教养、野蛮与落后,如达尔文称赞:“一些文明的民族国家到处取代一些半开化的民族”。[1](p244)19 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文明”的词义开始与民族个体、生活习俗、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相联系,用以象征与原始落后相对立的发展进步状态,如摩尔根在其著作《古代社会》一书中,把文字的出现看作是文明的开始,并将古代社会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

由上可知,“文明”作为一种对道德强烈关注的意识认知与价值判断,其演变经历了由私德到公德、由个人到社会、由物质到精神、由器物到制度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文明”的基本内涵是理性、开化与社会秩序,是指与野蛮、蒙昧相对立的进步状态。

二、创建共产主义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于文明的起源基础、进步方式、发展规律等层面,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详尽的阐述:首先,文明的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文明是实践的事情”,[2](p97)劳动是文明产生与存在的基础,“资本的文明的胜利恰恰在于,资本发展并促使人的劳动代替死的物而成为财富的源泉。”[2](p176)分工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人类)由于拼音文字的发展及其应用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3](p34)“我们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了,它是由分工方面的一个新的进步开始的”;[3](p181)其次,阶级的矛盾斗争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方式与直接动力,“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4](p104)最后,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文明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不能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来取代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文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演进,每一种具体的文明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衰落与消亡的过程规律,为了不失去文明的果实,无产阶级作为革命力量,将通过“取得国家政权……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5](p296)的斗争方式,最终实现真正的普遍的社会主义文明。十月革命后,列宁曾断言,资本主义文明是虚伪的,它“容不得新东西存在”,[6](p18)“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已经达到了高度的文明。”[7](p236)所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文明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文明的内涵不断扩展与丰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选择、开辟、探索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发展道路上,科学求证并解答了社会主义文明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重大问题,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实践方略。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就指出:“我们不仅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国家,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国家。”[8](p663)同时,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建设社会主义崭新文明的主体力量,他号召全国人民“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8](p34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初步探索,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毛泽东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而经济是基础。”[9](p663)另一方面,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要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10](p488)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毛泽东通过树立白求恩、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典范,初步在全社会形成了以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鼓励培育“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p226)此外,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11](p783)要继承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以利用和创新,“并且一定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12](p285)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科学界定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关系,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13](p28)而“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4](p367)同时,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与思想保障,“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4](p208)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途径是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纪律的教育,普及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国外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5](p534)进入21世纪,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16](p163)要始终把“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我们的目标”。[17](p16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明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阐释,不仅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丰富了社会主义文明内涵,拓展了社会主义文明视野;同时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文明的“底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提高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8]因此,我们既要清楚认识“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p3)也要保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9](p161)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人民建设精神文明的广阔视野、宏大胸怀,也象征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不断深化。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价值观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与基本观点,是决定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文明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是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判断与选择。有人曾以社会主义制度出现较晚,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较久、发展程度较充分为由,认为资本主义文明价值观理应优于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这是一种需要从根本上澄清的错误认识。

第一,哲学世界观的不同。哲学世界观是文明价值观的内核与基石。资本主义文明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是唯心史观。宗教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西方人们信仰与精神的寄托,这与西方文化“灵魂拷问”的历史传统存在密切关系。尽管,脱胎于启蒙运动的资本主义文明价值观在反抗封建文化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启迪民智、抨击神权的历史进步作用,但是,“重视人性、崇尚理性”的文明口号背后,其手段依然是利用处于封建等级链条最高端的上帝威严来打压封建世俗统治者特权,带有鲜明的迷信落后色彩与历史局限性。当前,资本主义社会所提倡的文明价值观依然带有基于“原罪”的自我认识,企图通过改造灵魂、重塑精神以获取神灵恩典,将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寄托于神,寄托于超越现世的精神欢愉,无法摆脱封建迷信的基因与唯心主义的烙印。

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虽然,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心理行为、精神境界、价值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它始终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准确地说,是贴合生活实际的哲学思想,没有抽象说教和概念式演绎,是中国人民依托社会理性实践而总结的科学经验。因此,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遵循的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反映与提升,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20]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驱动内核与鲜明价值导向。

第二,阶级本质及文明主体的不同。文明成果由谁所享,是评判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尺。资产阶级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文明价值观,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虚幻性与欺骗性。早在18世纪,美国在《独立宣言》中便以“文明国家”自诩,把“人民安全与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但由于生产资料和绝大多数生活资料都被少数资产阶级所掌控,受财产、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人民大众根本无法享受真正的文明成果,广大劳动者“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21](p102)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国家黑人饱受歧视、女性地位不被尊重、政治选举成为“金主游戏”等现象就是有力证明。同时,资本主义文明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体系以自由主义为核心,所宣扬的道德理念以个人主义为主导,这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使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因争夺利益而引发的对立冲突,产生了信仰迷失、价值错位甚至道德沦丧的严重后果,个体精神文明层面被扣上了繁重枷锁。

在我国,文明成果由全民所享。《宪法》第一条便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8]我们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科学、最彻底的文明价值理念,根本原因是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政治制度基础之上,其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宗旨,保障了人民群众作为文明成果创造者与享有者的稳固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人们期待和促进人类进步的本质特征。同时,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以协调个体成员与社会整体和谐关系的集体主义思想为遵循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最广大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文明层面的价值追求与共同理想,促进了社会全体人民精神文化思想上团结与统一。

第三,实践模式及根本目标的不同。资产阶级建立在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之上的文明价值观,其实质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发展而服务的,通过把人的职业与尊严变成交换价值,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友好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用公开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p403)这种为了单纯推进物质经济发展而忽略甚至践踏精神文明成果的不协调发展模式,注定走不长远。同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地位,“文明”已经沦为西方大国对外文化侵略、树立文化霸权的遮羞布。在资产阶级看来,资本主义文明观是“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与标志”,是超越宗教、国家与民族,适用于一切人、一切社会、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然而,这种鼓吹博爱、自由、人权的所谓“文明普世价值”,本身却带有双重价值标准:对待不喜欢的国家就借机安上“专制”“邪恶”“反人类”的罪名;自己却不受“普世文明”的任何道德约束,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使用武力干涉他国内政,实则是西方资产阶级对外推进文化侵略、掩护“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他国政权的“法宝”。

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实践模式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先进文化的自信与辨识为前提,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为样态,以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促进为准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的价值总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8]同时,中国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主张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从两千一百年前的丝绸之路到六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从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中国近代史到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史,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从来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因此,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始终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民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标,通过发挥民族文化的认同依据与维系血脉,增进国家基于文化共识而具有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形成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与影响力,从而“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育和践行文明价值观的思考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培育、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举措,同时又是一项承于前、鉴于外、融于教、行于众、化于境、涵于制的伟大工程。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这是一条引领我国文明事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持续繁荣的正确之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3]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入,各种思想观念既异彩纷呈又鱼龙混杂,一方面,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另一方面,少数错误乃至反动的西方政治思想混入其中,通过学术与自由的外衣,妄图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妄图动摇、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给人们思想造成严重混乱。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通过平等学术对话和民主学术批判,使人们认清西方社会思潮的精神实质与严重危害;在尊重与包容世界多样性的思想文化现实中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第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厚重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4]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民为邦本”“天下为公”;主张“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与人为善”;鼓励“君子坦荡”“和而不同”“讲信修睦”;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等,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理念和思想资源,至今仍发挥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必须从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基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启迪。此外,我们要充分尊重与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在扩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各民族的文化共荣,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育并举,传承中华优秀美德,弘扬时代文明新风。

第三,营造社会良好风尚,提升国民文明素养。良好的社会风尚环境作为社会风向标,是社会秩序安定、社会运作顺畅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知行场域。社会风尚文明,社会面貌就会焕然一新。通过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风尚;通过宣传、评选、表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尊老爱亲”道德模范,以榜样的力量促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品德风尚;通过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精神、打造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的社会实践,形成扶贫济困、文明礼貌、服务奉献的和谐风尚;通过推进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提升公民整体道德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社会良好风尚,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践行者、推进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家园的呵护者、建设者、守卫者。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社会协同机制。责权关系明晰的规章准则,科学立体协同的机制体系,是规范个人与组织文明行为的切实保障。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这是我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最根本的法律依据与最基本的法制遵循。培育践行文明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文明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首先,针对政府、组织、部门等行政主体的责权分工,要加强制度设计,深化理论研究,制定管理条例,保障各负其责,勇挑重担,避免忽视懈怠、推诿扯皮;其次,要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的制订中,发挥激浊扬清、奖善抑恶的作用,实现从“自我中心”的个体生存文化转向“尊重他人”的社会公共文化,形成爱护公共环境、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关系的文明品德,以增进个人文明素质带动提升社会文明素养;最后,通过建立科学、量化的评估体系,对结合文明价值观而开展的具体实践活动、政策举措进行合理判断与评估,以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世界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要开阔视野、尊重和包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在与世界优秀文明的比较与借鉴中取长补短、互惠共存,努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文明故事,传好中国文明声音,实现世界优秀文明“请进来”和中国优秀文明“走出去”的艺术结合。

[1][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7]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中国网,2017-10-18.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24]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09-27.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