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兵
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
代小兵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为了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课堂有必要改进授课模式,拓宽学科视野,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较好的英语课堂氛围,以此增强教学效果,为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多模态话语理论,将语言和其他非语言因素定义为不同的符号模态,包括声音、影像和形体动作等要素。将多模态话语引入英语教学,使教学输入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多模态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感官协同会得到调动,从而迅速强化记忆,增强学习效果。
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教学模式;输出
为了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毕业生自如应对国际事务交流的能力,高校不遗余力地开拓科学系统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造就实用型英语人才,让英语成为大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行之有效的交流媒介和工具语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既定目标之一。多媒体手段和网络平台等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与英语课堂有机结合之后,课堂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教学效果显著增强。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正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课堂青睐的教学新思路。
现存的大学英语教学依然秉承传统的高中授课模式,在校大学生普遍感觉他们的学习投入与产出不对等,对学习效果并不满意,英语教学仍然徘徊在打基础的尴尬境地。这种内容方法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急需在整体和局部设计上有所突破,从而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之成为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然而,在传统单一的英语考核方法的束缚之下,课堂教学依然走不出“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语言习得误区[1],老师讲得多,学生用得少。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精讲,还是泛读,始终离不开从单词到短语,从句子到段落的一成不变的传授方式。在校大学生,早已脱离了最佳的二语习得的年龄,课堂之外,他们很难获得在纯正自然的交际环境中学习英语的机会,他们的英语输出能力令人堪忧。究其根源,由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手段简单,形式枯燥,导致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趋于表面化[2],并且得不到有效促进。实用型英语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还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应用技能;既要形成内在的文化修养与意识,还要具备自如的跨文化交流行为。由于各个高校英语教学资源完善程度的差异、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以及毕业生必须要面临的纷繁复杂的未来社会需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有必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将英语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向社会输出更多实用型英语交际人才。
所谓“模态”(mode),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官”(sense organ)。英语教学中贯穿着听、说、读、写等多个环节,这需要人体各感觉器官的全力配合[3]。视觉、听觉、触觉等是我们所熟悉的基本感官,它们都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辅助器官,在大脑中都有自己的功能发挥位置,共同作用,实现个体的行为认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学者界,涉及美学、法学、传媒学、心理学、哲学以及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研究领域。该研究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即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绘画、舞蹈、音乐、影像等)同是交流中意义生成的资源,共同构建社会意义。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认为,实现话语的意义研究,不能靠某一种符号模态孤立完成,而是需要多种模态符号共同实现,多模态符号之间,既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克瑞斯(Gunther Kress)和范陆文(Theo Van Leeuwen)首开先河,提出了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这个概念,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进一步拓展,开辟了视觉模式研究,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构建了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成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坚实理论基础[4]。Kress和VanLeeuwen的话语分析方法成就了一门新的学科领域,社会符号学。以音乐、语调、视觉影像、雕塑、建筑与绘画等为素材和关注对象,专门研究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模态符号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记录在任何社会情境中,所有参与作用的模态符号的构建意义与过程。
21世纪初,我国学者也开始涉足多模态话语领域,韦琴红的《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是我国首部多模态话语研究专著,主要以Kress和Van Leeuwen社会符号学框架下的视觉交流理论为基础,从图像、情态、构图、颜色、印刷版式等视觉交流的多个主要方面研究多模态话语[5]。将多模态话语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学输入资源得到极大丰富。授业者教学手段不再单一,习得者获得知识的过程不再枯燥。多模态教学强调多种模态符号共同作用,综合运用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符号模态,借助网络等现代信息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兴趣,引发联想,达到迅速强化记忆和增强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语言教学中,多模态是指交流中输入与输出的信息来自于多种模态。信息交流涉及多种感官的参与,这是国内外语言界专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摸索创立的一个全新教学理念,通过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来提高记忆,增强学习效果。此种理念,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投入高、成效微的现状,具有显著的实践指导意义。众多教育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多模态英语教学的概念与推广,分析了多模态教学与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的密切关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师组织投入多模态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多模态学习,师生共建多模态互动评估教与学模式。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改革还处在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的起步阶段,对该课题的研究需要逐层深入。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有关多模态英语教学较早的一篇论文是陈瑞娟的《也谈英语教学的多模态课件开发》,文章认为,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课件可以实现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多种模态的认知刺激。文章还指出,教师是课件的必须组成成分,强调了以人为主体的多模态教学人本辐射作用。
大学英语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需要注重整体政策和局部调整相结合,宏观方法把握原则,微观方法补充内涵。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探讨授课辅助手段的多模态特色,微观层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在宏观层面上,制定指导思路,消除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整体资源建设,主要包含:精品资源课程录像、教材课件、听力资源库、视频资源库、阅读资源库、写作资源库、翻译资源库等等。在微观层面上,以分层教学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针对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在课程设置、授课教材选定、授课方式和评估方法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做出必要的调整。综合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主要体现在:
(1)多媒体课件资源语篇分析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方面的促进作用。
(2)图像加文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对外语词汇教学的指导性作用。
(3)利用多模态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虚拟实训场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适用于商务英语、广告英语、法律英语等实用性英语教学。
(4)多模态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精读课堂,听说训练,读写能力等多元应用能力的改善与提高作用。
(5)多模态教学模型平台的建设和多模态课程改革是未来的发展新方向。
相比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多模态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关注到特定语境下的语言习得差异,增强对非文字模态的敏感性和多元辨识意识[6]。高校大学英语建设,必须在坚持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诠释宽口径教学理念,依托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和其他专业学科交叉的优势,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最终落实到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来。多模态教学手段可以看作是解决问题难点和教研的突破口。
语言学习是对一种语言交际工具的掌握过程,大学英语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素质的摇篮。各个高校应该持之以恒地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内涵、原则、建设目标和现状,深入领会多模态话语理论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积极的,有建设性建议和意见的研究思路,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和完善,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多元识别与掌控能力,增强他们对英语习得的多模态理解与运用能力,造就真正的实用型英语交际人才。
[1] 钟凤菊素质教育与英语考试[J]. 吉首大学学报, 2000(1): 119-121.
[2] 王初明, 牛瑞英, 郑小湘. 以写促学—— 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0(3): 207-212.
[3] 梁瑞芳.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创新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2014(4):230-231.
[4] Kress G,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1996: 3-8.
[5] 韦琴红. 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6.
[6] 宋开颜.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J]. 高等教育, 2015(8): 119-120.
(责任编校:付春玲)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2.044
H319.3
B
1674-327X (2017)02-0140-03
2016-03-15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WYYB150118)
代小兵(1973-),女(满族),辽宁锦州人,副教授。
网络出版时间:2017-03-08 14:2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415.C.20170308.142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