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全,常国威,王海虹,太佳良
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探究
王福全,常国威,王海虹,太佳良
(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是新形势下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为促进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科学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内涵和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意义,指出了目前研究生导师师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一些对策与建议,有利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
研究生导师;师德;立德树人;育人
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必须要有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1],其综合素质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职业之灵魂,师德兴则教育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要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过程中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而且要强调“立更高的德、树更高的人”的观念。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对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下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的研究生人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有深远影响,对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生导师师德属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是指研究生导师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研究生管理、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道德关系[2-4]。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实质就是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身德行影响和促进研究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成才,而这种成长和成才,不仅仅是研究生科研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是研究生通过导师的高尚师德、学识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化而获得的精神层面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一)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基础是博学
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培养和教育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5],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架构和渊博的学识积累,这是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素质要求。导师应博览群书、视野广阔、终身学习,才能引领研究生进入科研的殿堂,并在无形中激发研究生在科研领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研究生导师师德的根本是示范
作为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与研究生导师息息相关,因此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研究生导师更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且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雅正、为人师表,成为研究生的表率和楷模。
(三)研究生导师师德的核心是敬业
研究生导师应忠诚和热爱所从事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切实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研究生培养、科研创新和文化传承为己任,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对研究生要无私关爱、严慈相济、公平公正,努力成为研究生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四)研究生导师师德的灵魂是育人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三大职责,其目标都为育人。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坚持“以研究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不仅要教给研究生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同时研究生导师又要严谨治学、因材施教,尊重研究生个性,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理想信念、价值水准和道德素养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引领和启蒙作用,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因此,新形势下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已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
(一)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举
统筹研究生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6]。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实践、论文写作、道德品质、创新创业等方面都是研究生的指导者、领路者和指引者;师德建设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使得加强导师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因此,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事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建设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
(二)是提升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的迫切之需
导师队伍规模的扩大、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的不甚健全等原因使得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不仅仅是学术水平的参差不齐,还有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导师师德建设亟需加强,正是因为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对研究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导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研究生。因此,切实加强导师师德建设,有效提升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对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三)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国自2013年全面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明确提出要对研究生招考制度、培养模式、导师责权机制、评价监督机制、开放合作和激励机制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和深化,在导师责权机制中,不仅提出要改革导师评定制度、提升导师指导能力,还着重指出要强化导师责任,全面落实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导师师风建设,提高导师师德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7]。这就以制度的形式明晰了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四)是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必然抉择
在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下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养成,需要研究生导师有意识的引领和指导,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导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科研功底,而且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很强的责任心和探索创新的创造精神,即要求研究生导师要有崇高的师德,才能尊重研究生共性和个性的自由,并且要注重因材施教,有意识的给研究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教育环境,使得研究生在无形之中激发出无限的创新创造激情,实现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根本提升。
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大国,这与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逐步壮大和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种种现实的和历史的主、客观原因,研究生导师师德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知识储备不足,导师师德理想迷失
近年来,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导致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研究生导师知识储备有所欠缺,不仅对本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不够充分[8,9],对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也知之甚少。部分导师虽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缺少对研究生个人修养和思想素质的指导和培育,这对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利。此外,研究生导师中“重科研,轻教学,轻育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导师角色意识淡化,导师职业道德素养迷失,同样是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为人师表欠缺,导师师德准则失范
研究生导师遴选时因为过多重视其科研和学术水平,而对其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不足,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不注重自身形象,言行不一,言论导向偏激、消极,纪律观念匮乏,甚至滋长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潮,道德水准下降,这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敬业意识淡薄,导师师德行为失序
研究生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得研究生导师逐步职业化,但同时也出现了研究生导师理想信念动摇、敬业精神缺乏、敬业意识淡薄的现象。对研究生导师这一职业缺少最基本的敬业精神和敬业意识,不能全面履行导师的岗位职责,不重视研究生教学,教学效果不能使研究生认可,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对研究生缺乏爱心、耐心和信心,对导师本职工作敷衍塞责,师德行为已背离了研究生导师的标准,未能完成导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
(四)价值取向倾斜,导师师德观念动摇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的普及,部分研究生导师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他们只注重自我价值实现,追求名利的思想严重,甚至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审视研究生导师这一职业,对待本职工作不够严谨认真,热衷第二职业,过分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取。在科研工作中学术造假、论文剽窃、道德滑坡等现象屡屡发生,导师师德观念动摇,与研究生导师“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的目标不符,不能达到让研究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崇高境界。
(一)创新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在导师遴选、导师招生、导师考核与评估、导师职责等制度建设中应将师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并逐步扩大其所占比例,逐步健全、完善和创新符合校情的专门针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规范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强化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性、严肃性,使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权威性[10],有力推动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
(二)树立先进典型,引导自我教育
榜样的力量与影响是巨大和无穷的。将师德高尚、敬业爱生、学术精深、严谨笃学的优秀研究生导师树立成先进典型,并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他们在培养和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努力营造研究生导师育人的舆论氛围,进而引导和引领广大研究生导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实现研究生导师的真正“内化”,从实质和根本上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意识与师德水平。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外在制约
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也是促进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校可成立研究生导师师德监督与评价部门,并制定研究生导师师德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导师师德进行定期的监督与评价。此外,要充分发挥广大研究生群体对研究生导师师德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因为来自研究生的评价和监督最客观、直接和有效;通过研究生导师自我教育和外部监督,内外兼管,使研究生师德建设机制更加科学、有效且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丰富激励机制,突显人文关怀
激励机制也是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研究生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都会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培养、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从而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应努力为研究生导师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使研究生导师有幸福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激发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彰显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人文关怀。
[1] 赵海涛, 曹庆年,等. 对理工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13(11): 112-113.
[2] 郭号林. 论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 大学教育, 2013(2): 33-34, 39.
[3] 娄欣生, 周艳球. 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探索[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 21(4): 49-51.
[4] 赵金瑞, 李大伟.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2(5): 79-82.
[5] 李小刚, 杨兆中等. 浅析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J]. 内江科技, 2008(4): 190-192.
[6] 李占华, 罗英姿. 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 学园, 2012(24): 29-30.
[7] 李东坡. 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 教育探索, 2011(3): 114-115.
[8] 李雅林, 周春阳.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J]. 药学教育, 2012, 28(3): 19-23.
[9] 朱松豪, 梁志伟,等. 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 学周刊(理论与实践), 2014(12): 38.
[10] 何晶晶. 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28): 220-222.
(责任编校:付春玲)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2.031
G641
A
1674-327X (2017)02-0102-03
2016-07-15
王福全(1984-),男,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