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手工艺协同发展研究

2017-03-07 02:14曹海琴
关键词:手工艺艺术设计传统

李 洁,曹海琴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2.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100081;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制度与文化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手工艺协同发展研究

李 洁1,2,曹海琴3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2.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100081;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制度与文化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传统手工艺既面临时代的挑战,又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手工艺发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两者通过协同发展实现共生共赢。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手工艺的协同发展,需要发挥高校学者的“主脑”作用,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将高校智力资源引入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创新与设计,并要构建传统手工艺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手工艺;协同发展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和传世的佳作蜚声海内外,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新型经济和文化格局中依然不失借鉴和启迪意义。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知识,正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泉。但是,目前传统手工艺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都面临发展困境。传统手工艺缺乏创新,后继无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重视对西方现代艺术的鉴赏,而忽视对本民族艺术的传承,缺乏民族文化根基。两者之间相互排斥,也让彼此的处境更加艰难。因此,想要走出这个困境,就需要探索如何借助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培育立足本土文化的现代设计创新人才和符合现代审美设计的手工优质品牌,让中国悠久的手工艺文化自然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手工艺彼此契合并形成合力,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一、协同发展: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是1970年以来形成的新兴学科,属于系统科学的重要理论分支之一,其创始人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和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在1971年提出“协同”概念,并在5年后的著作《协同学导论》中系统阐释这一理论。协同论认为,大千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系统,这些系统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同,却有着深刻的相似性。在宏观环境中,各个系统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存在着互相影响和互相合作的关系。

所谓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协同发展论已被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确定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传统手工艺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协同发展的动力:两者的内在契合性

传统手工艺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内在的契合性,两者可以通过协同发展实现共生共赢。

(一)传统手工艺的独特价值与时代困境

当今,传统手工艺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同时也面临着机遇。

1.传统手工艺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世代绵延、薪火相传,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还在手工技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劳动大众在社会生活的长期积累和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的情感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种繁多,如陶器、编织品、皮影、年画、刺绣、织锦、印染、漆器、银饰和雕刻等,既美观又实用,兼具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传统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造物风格形式。以手工劳动制作的工艺品与机器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有着本质的不同,每一次制作都是手工者一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复制的创新性。在大工业生产替代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代替农业经济的历史背景下,传统手工艺越来越萧条,几乎难以为继,面临着断代失传的濒危境遇。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以其生产材料的环保低耗和生产方式的灵活分散等特征又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同时,作为社会民俗文化和礼乐伦理的载体,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和精髓,这对于重新建构文化生态和重塑当代文化语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传统手工艺是“工匠精神”的承载者之一,同时也有助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升华和审美趣味的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工业化大生产日益发达,技术革新层出不穷,这都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理念和生产形式上的变化,如技术代替艺术、机器代替手工、共性代替个性及数量代替质量等。“工匠精神”是国家和社会都十分瞩目的一种理念,是一个非常丰满的精神价值结构。“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和守正创新。尽管有趋利甚至唯利的价值取向冲击,但仍有许多传统手工艺人执着于工艺水准的提升,从原料的收集,到工艺制作,再到出品上市,他们不作假不懈怠,工艺上精益求精,为人上以诚相待,这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传统手工艺人的精神也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可以感染世人,既有安心做事的守静之心,又懂得体验手工艺作品独特的温度。

2.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时代困境

第一,传统手工艺难于广泛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主要是靠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师徒之间具有业缘、学缘或地缘关系。师傅招收徒弟,一般要求吃苦耐劳和细致灵巧。有些技术还需要符合一些特殊的专业要求,如微雕和刺绣需要较好的视力,剪纸和泥塑需要准确的造型能力等。师傅对徒弟口传心授,徒弟则需要长时间跟随在师傅身边磨练技艺。俗话说“3年出徒,5年出师”,有的技艺需要学习一两年,有的需要学习五六年,有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不仅如此,学徒期间十分枯燥,技术定型比较晚,而且经济效益不高。因此,传统手工艺人大量流失,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据2015年《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查》显示,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近7成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近6成尚未找到继承人,近7成受访者对传统手工的学习意愿不高。加之有些手工艺的传承又有特殊的专业要求,导致传承更加困难。比如,云南乌铜走银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富有盛名,甚至在中国工艺美术界可与北京景泰蓝比肩,被誉为“天下铜艺双绝”。可是,其发展与景泰蓝差距明显,很大原因在于乌铜走银的传承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

第二,传统手工艺的外界情况也不乐观。全球化和现代化不仅带来了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和多元文化的参差多态,也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偏好。文化的多样性面临威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被消灭,并为一种单一的、商业化和个人化的资本主义竞争文化所取代。”[1]有学者表明了忧虑:“每当想象消除了一切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区别,一个全部由高速公路、超级市场、摩天楼和广告牌这些摩登构成的无差别的‘大同世界’,我就不寒而栗。”[2]更有一种观点悲观地认为:“在目前条件下,真正的文化多元化不再可行。”[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手工艺的需求也在不断减少,很多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项目已经站在遗失边缘。传统手工艺亟待转变观念,发掘新的现代理念、方法和形式,与时俱进,使手工艺重新获得新生。

第三,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及市场分析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除了个别的传统手工艺名满天下且商机优势明显外,多数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生存危机。当今,传统手工艺要在创新与传承之间取得平衡,才可以适应新时代的变迁。传统手工艺要传承,更要适度创新。如果传统手工艺一味停留在过去的旧手艺、旧方法、旧材质和旧载体上,就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生存堪忧。

3.传统手工艺面临全新的发展契机

一方面,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非常重视。习近平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盛,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越来越有自豪感和认同感,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也会有新的需求。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于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品的关注度也在提升。工艺品出口在文化产品出口中一直占相当大的比重,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也面临崭新的契机。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手工艺的内在契合性

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包括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和建筑设计等。自19世纪末从西方引入设计教学体系至今,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经历着吸收国外成功经验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的过程。艺术设计作为应用型专业,对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的专门艺术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催生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诞生

手工艺概念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文艺复兴之前,所有物品都是手工艺术品;第二阶段,文艺复兴之后,手工艺与美术的概念有了区别;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手工艺品和机器制品之间有了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设计”不断从“手工艺”的概念中被分离出来,手工艺是“本”,艺术设计是“源”,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紧密。

中国的高校艺术教育经历了从工艺美术、实用艺术到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的前身和基础。在过去的百余年中,手工艺的进退兴衰都与学院教育有很大的关联。20世纪初,中国身处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旋涡之中,当时一些思想先进的中国人被“落后就要挨打”的状况所震动,开始了对“实业兴国”和“实业教育”的探索。当时各地开办各类新式学堂、工艺局、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等机构,许多新式学堂都把手工艺引入教育体系中。比如,设立于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设有木作、玻璃和纺织等手工艺课程。8年后设立的商部艺徒学堂分为通修和专修两科,其中专修科便设有金工、木工、漆工、窑业、染织和文具等6个工艺门类。这些新式教育所设有关专业可视作中国设计教育的先声。20世纪20年代,中国设计艺术尚处萌芽状态,当时创立的民间工艺传习学校多将工艺与美术相结合,如徐悲鸿曾任院长的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刘海粟曾任校长的中国现代第一所美术私立学校上海美专和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等都曾设有工艺图案专业。回溯历史便可发现,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无论是肇始阶段的清末政府创导的新学课程,还是后来诸多专业美术院校中的系科设置,基本都是将“美术——造型艺术”加以统构的,“中国工艺美术的模式从一开始就是将工艺和美术结合起来,将工艺美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4]。可以讲,高校教学在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沿用手工艺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美术教育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30年后。

2.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为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创造了契机

传统手工艺的模式主要是师傅口传心授的模式,其核心在于将其独特的工艺和纯熟的技巧加以保存和传承。高等教育则侧重创新研究,寻求变化。在现代社会中,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手工艺看似分属两个领域,彼此不相关联。但是,不管从历史的源流还是从教学的传统来讲,两者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商业社会的浸淫之下,需要不断创新并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商业环境适当结合才有生命力。而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试图以西方标准和潮流作为衡量艺术水准的标尺,却未能扎根于民族本身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成果,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精益求精、丰富内涵和沉淀的精神内核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这也正是目前的设计专业教育中所欠缺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传统,否则,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水和无本之木。只有两者互相依托,互相补充,才能共同发展,继续前行,实现共赢。

传统手工艺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但是,如果只是照搬和重复,传统手工艺就会在现代社会中失去竞争力,造成手工艺水平停滞不前,产品价值低廉。因此,创新才是传统手工艺革新发展的必由道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基础造型、立体构成、图形创意以及模型制作等专业课程的训练,也正是传统手工艺中所缺少的现代因素。高校是创新科研的主要阵地,主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传统手工艺产业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创造有生命力的作品。同时,高校艺术教育也需要注入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别是鲜活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快和深化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总之,传统手工艺术与艺术设计教学具有共同的渊源和生命原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传统手工艺术是艺术设计教学的根基和动脉,艺术设计是传统手工艺时代语境诉求下的良药。

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和市场分析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而高校具有天然的学缘优势、人员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创新不足且与时代脱节的劣势。基于此,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应当以主导的姿态,主动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链合操作模式。在新环境下,开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文化建设服务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地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才能真切体现。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传统手工艺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发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传统手工艺中的主体作用,应该从传统手工艺资源赋存和发展诉求的视角入手,重新认识、发掘和活化传统手工艺的经济、文化与社会价值,系统性地培养手工传承人,开发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借助网络营销的综合操作以及艺术设计教学课程改革,是当前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发挥高校学者的“主脑”作用

首先,要界定好学者的角色定位。在这一问题上,著名解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深描说”具有启示意义。“深描说”本来是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其核心在于“理解他人的理解”,他建构的是一个三维度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固有的观念世界、被研究者客观的观念世界以及研究者研究对象针对的客体——读者的观念世界沟通统合起来。在弘扬传统手工艺这一课题上,来自高校的学者是研究者的身份,以“他者”角度进入,通过观察体验来体察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真实情况,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其定位始终是“他者”,不能越俎代庖,不能依仗所谓学者的“文化权威”去凌驾于传统手工艺传承者之上。

其次,研究者应兼备理论素养与实践认识,绝不是一味囿于书斋,从书本到书本,应当汲取民间基层的养分,多“接地气”。从实践角度而言,高校学者与地方手工艺传承者之间的长期交流和良性互动,将会产生“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这样不但会助益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人员的教学科研,促进其学术研究的广泛深入、学术成果的推广介绍和学术品位的提高升华,更有助于传统手工艺传承者认清形势,与时俱进。

(二)培养高校传统手工艺传承人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民间文化和艺术遗产的价值不仅属于传承者个体,更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对于地方、国家甚至全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社区和大众,更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它本身就是由大众所创造、传承和发展而来。因此,它的保护主体应该是普通民众。民族传统手工艺凝结着历史和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在现代多样性的文化产品中并不受年轻人喜爱,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手工艺自身具有的“沧桑感”和与时代脱节的疏离感以及无力创新和市场需求萎缩的无奈感。要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必须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必须让年轻一代爱上它们,而“爱”的前提则是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产生亲近感。

高尔基曾说,一门手艺的消亡就代表着一个小型博物馆的消失。手工艺的传承说到底是手工艺人的传承,手工艺人是传统手工艺术的核心。某一种手工艺传承人的消亡,不仅是这门手艺的失传,与之相关的工具、材料、匠艺、心法和文字等整个工艺体系都会消失,文化生态平衡都会被打破。而今,手工艺人的断代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高校独有的人才资源可以提供大量具有良好艺术功底和传承价值的高质量传承人。因此,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建设传统手工艺课程体系,邀请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人进入课堂,对他的工艺和技术进行传承,既可以逐渐发展壮大传承人队伍,培养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和创意研发实践人才,充实提高手艺人才队伍水平,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渠道,形成有效的互补。同时,对于重构文化生态和建构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

(三)将高校智力资源引入传统手工艺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发挥他们的才智,将传统手工艺真正与现代创意结合起来,帮助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人设计出既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又体现时代潮流的产品。

在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销售往往以市场或者集市为主,产品流通范围小,只能辐射到周边地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也不能因循守旧。如在利用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展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型媒体,发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的专业特长,通过网络、微信和微博等新兴传播方式来打造优秀传统手工艺产品和技术推广的新平台,也可以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传统手工艺人受到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等因素的制约,往往难以跟上时代潮流,这也是造成传统手工艺萎缩的一大因素。高校艺术生掌握的网络制作和营销技能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必将“碰撞”出全新的火花。在此类实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和全面管理品牌的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消费者的意见和反馈也为产品的创新设计开拓了思路。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摄影摄像课程也是传统手工艺在网络销售中的必要工具。利用现代化手段拍摄视频宣传资料,不仅可以起到营销和宣传推广的作用,让用户详细了解传统工艺和制作流程,也可为面临消失风险的传统手工艺留下珍贵的影视民俗资料,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丰富详实的依据。

(四)构建传统手工艺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长期“重艺轻技”,实践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学校同时开设了印刷、玻璃绘画、金属、家具细木、织造、摄影、壁画、舞台、书籍装订、陶艺、建筑和策展等13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以培养学生精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

设计来源于实践,脱离实践的设计仿佛是无水之源,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以“实践性为核心,创作性为导向”,加强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紧密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并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组成以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为主的传习主体,实施短期与长期传习计划,培养学生成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二是以手工艺术村落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参与性教学和见习培训等方法,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三是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精髓,提取民族文化中的设计符号和设计元素,将其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实现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交流融合,产生鲜活且有强烈时代感与民族感的艺术设计品。产学研多种举措并行,真正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推进高校艺术设计的实用教学转型。

总之,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载体,它所承载的造物理念和独妙匠心,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始终独树一帜。传统手工艺是现代社会宝贵的教学资源,高校艺术教学担负着活化传统手工艺,使其从边缘化回归到主流化,重新纳入民众视野的历史责任。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发挥高校职能,对于在工业现代化路径下振兴传统手工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 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吴志成,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2] 李陀.开心果女郎[J].读书,1995(2):78.

[3] 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2.

[4] 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2003:32.

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MajorofArtDesigninUniversitiesandTraditionalHandcrafts

LI Jie1,2,CAO Hai-qin3

(1.School of Art,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Hebei 066000,China; 2.Faculty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3.Institute of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Studies,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Qinhuangdao,Hebei 066000,China)

The traditional handcrafts of China is faced with both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The major of art design in universities and traditional handcrafts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with a high degree and they can achieve symbiosis and win-win by way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arts design in universities and traditional handcrafts requir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inheritors,the introduction of intellectual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to the innovation and design of traditional handcraft product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university;the major of art design;traditional handcraft;coordinated development

2017-05-12

河北社会科学发展课题(201603130502)

李洁(1984-),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学、艺术设计和民俗学。

J 02

A

2095-462X(2017)05-0096-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926.1550.04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09-26 15:50

(责任编辑治丹丹)

猜你喜欢
手工艺艺术设计传统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星.云.海》
《花月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嘎玛:扎曲河畔的手工艺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