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妍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红颜未老恩先断
——浅析两汉废后类型
赵 妍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帝王嫔妃的得宠与失势不仅关乎个人命运的浮沉,更与母家的荣辱息息相关。两汉皇后中有10位历尽艰辛得以母仪天下,最终却因种种原因失去后位。太史公曾用“命”概括这一现象,仔细分析,废后类型各不同,被废原因也不尽相同,并非一个“命”字可以解释,而是与充满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以及皇后自身的政治素养密切相关。
两汉;废后;帝王;母家
白居易《后宫词》有“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之语,短短4句,形象生动地道出女子往昔得宠今日失宠的境遇。正如史书中所言:“当其接床笫,承恩色,虽险情赘行,莫不德焉。及至移意爱,析燕私,虽惠心妍状,愈献丑焉”[1]404,真可谓“君恩似水如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爱升,则天下不足容其高;欢坠,故九服无所逃其命。”[1]404前辈学者研究两汉皇室女性的成果不乏其例,江海的《两汉皇后人生轨迹之管窥》、杨舒眉的《汉代宫廷女性生活探微》、高荣茹的《两汉后妃选拔、教育及后妃与政治关系问题考述》以及张小锋的《薄太后配食高庙与光武晚年政局》①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两汉的宫廷女性做了研究,然而对两汉废后类型的分析尚属欠缺。
两汉400年间,多少女子“一入宫门深似海”,有的女子幸运地得到帝王的宠幸,整个家族随之荣华富贵鸡犬升天;有的女子从年轻貌美盼到暮年衰迟,也没得到帝王的宠幸,甚至与帝王竟无一面之缘。相比之下,作为皇上的嫡妻和后宫的女主,能如汉景帝诏书中所言“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2]151,可以在农事与宗庙祭祀中与皇帝并肩的女人,可谓风光无限了。自然,能登上后位绝非是寻常女子,或家世或个人魅力上总有出众之处。然而,两汉有10位皇后并未能在后位善始善终,被废原因和之后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汉武帝的陈皇后、汉宣帝的霍皇后和汉桓帝的梁皇后3人都出自当朝地位显赫的家族,各自母家在丈夫履九五之尊的“事业”中均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3位皇后也曾沐浴皇恩,得到圣上的殊宠。然而最终被废,终是“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武帝陈后是汉武帝的首位皇后,母亲是馆陶长公主,父亲是堂邑侯陈午。武帝最终登上皇位馆陶公主功不可没。《史记》记载:“上之得为嗣,大长公主有力焉。”[3]1979“大长公主”即馆陶长公主,是阿娇的母亲,又是汉武帝的亲姑姑,寥寥数语道出阿娇娘家强大的势力。武帝即位后,立阿娇为后。史书记载,陈后“擅宠骄贵,十馀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2]3948,原本会荣华富贵度过一生的陈后,最终在冷宫中度完余生。她的两个兄弟陈须因“坐淫乱,兄弟争财,当死,自杀,国除”[2]3948,陈融“坐母薨未除服奸,自杀”[2]538,落得身死国除的惨淡结局。
陈后的恃宠而骄、无子和媚道,成为被废的重要因素,然“窦太主恃功,求请无厌,上患之”[4]。可见,武帝初即位后,陈后整个家族因助武帝得到皇位恃功而骄,一生执着于权力的武帝怎容他人对自己的权力指手画脚?废掉陈后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
宣帝霍后是霍光的女儿,其母暗中指使女医将分娩后的许后毒死,并凭借霍光的关系将其立为皇后。不同于节俭的许后,霍后“举驾侍从甚盛,赏赐官属以千万计”[2]3968,又“上亦宠之,专房燕”[2]3968,一时光芒四射。宣帝立许后之子为太子后,霍氏欲毒死太子,但未能成功。在谋杀许后的事泄露后,“显遂与诸婿昆弟谋反,发觉,皆诛灭”[2]3968。霍后因此被收皇后玺绶,废处昭台宫。
霍后最终的下场与母家恃功而骄关系密切。霍光为辅佐汉昭帝和迎立宣帝即位立下汗马功劳,头衔是“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2]3968,封侯又掌有兵权,在日常政务中也有重要的话语权,侧面也可看出整个霍氏家族的耀眼程度,宣帝对此早有忌惮。霍光死后,霍氏家族更加张扬,早已将“月满则亏”的道理抛在脑后,加之毒杀许后之事泄露后竟想谋反,结局令人扼腕。
桓帝梁后即桓帝朝梁太后的妹妹。桓帝本是蠡吾侯,得以立为帝,是“梁太后征,欲与后为婚,未及嘉礼,会质帝崩,因以立帝”[1]443,可见梁氏一族在桓帝即位上的作用之大。时值“太后秉政而梁冀专朝”[1]443,梁后自然得到专宠。有了君王的宠爱和母家的撑腰,梁后不仅“恣极奢靡,宫幄彤丽,服御珍华,巧饰制度,兼倍前世”[1]444,而且“既无子,潛怀怨忌,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1]444,全然一个奢靡、心胸狭隘又无母仪风度的皇后形象。因其兄梁冀曾鸩杀质帝,桓帝不敢发怒,只逐渐冷落梁后,其专宠之日自然一去不复返,“至延熹二年,后以忧恚崩,在位十三年,葬懿陵”。诛灭梁氏家族后,“废懿陵为贵人冢焉”[1]444。
3位皇后皆未能在皇后位上终其天年,各自母家的结局也很悲惨,这与自己的母家功高盖主,不懂得谨慎谦卑密切相关。强大的外戚力量使帝王终归有所忌惮,皇后本身恃尊而骄,没有子嗣,以狠毒方式对待后宫有子嗣者和孕育者。倘若能如明德马皇后般抚养他人子尽人母之恩,在位有皇家嫡妻应有的风度,即使母家有罪过,皇帝也可能会念往日之情,让其依然稳坐中宫之位。
汉景帝的薄皇后和汉灵帝的宋皇后,母家在当朝并未拥有太大的权力,两位皇后也并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只因母家的先辈被选入宫,在后宫有一定的影响才“幸运”地被封为皇后,然最终却是“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
景帝薄后,“孝文薄太后家女也”[2]3945,“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3]1976。薄后是因为薄太后的关系而被立为皇后,从嫁给景帝到被废之时,未曾被景帝宠爱,也没有子嗣。薄太后驾崩之后,薄后被废,4年后了此一生。
灵帝宋后,“肃宗宋贵人之曾孙也”[1]448,身在后位得不到宠幸,受到得宠姬妾们的谮毁。中常侍王甫枉杀了宋后的姑姑——勃海王妃宋氏,因担心宋后报复,便与程阿诬陷宋后“挟左道祝诅”[1]448,灵帝不问青红皂白,轻易信为事实。史书中未看到宋后辩白的记载,在被策收皇后玺绶后,无辜的宋后“自致暴室,以忧死”[1]448,“父及兄弟并被诛”[1]448。
身居无硝烟的后宫,得不到帝王的宠幸,失去了最有力的一道保障;身为帝王的嫡妻没有子嗣,这在重孝道的两汉是一个严重隐患。无子无宠的皇后,后位坐得艰辛,倘若能如元帝王后,不得宠却有子嗣,儿子刘骜还是宣帝最喜欢的孙子,是稳住后位的有利因素;或如和熹邓后,没有子嗣却深得和帝宠爱,和帝曾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唯邓贵人德冠后庭,乃可当之。”[1]421无子无宠居后位的女子,结局往往是难以善终。
汉成帝的许皇后、汉光武帝的郭皇后和汉和帝的阴皇后皆出身名门,母家虽对国家有功但谦卑谨慎。加之自身的聪慧,她们也曾得到过君王的殊宠。然而,“只此双峨眉,供得几回盼”,后位得而复失,未能永久保有。
成帝许后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嘉女也”[2]3973,“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署,禄比丞相,去将军”[2]725,之后加封皇后父“车骑将军”,封“平恩侯”,并“嘉自元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已八九年矣”[2]3974。父亲是前朝的大将军平恩侯,位高权重;女儿身居后位,得宠于成帝,许氏外戚可谓内外得意。只是“树大招风”容易遭忌,许后“自为妃至即位,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皇太后及帝诸舅忧上无继嗣,时又数有灾异,刘向、谷永等皆陈其咎在于后宫”[2]3974,专宠又无子嗣,许氏外戚的耀眼程度盖过皇太后家的外戚势力,王氏外戚怎能甘居下风?之后赵氏姐妹得宠,许后逐渐失宠。许后姐姐等人媚道祝诅后宫有孕者和王凤,牵连到许后,“许后坐废处昭台宫”[2]3982,之后又因与淳于长通书有谩词,“发觉,天子使廷尉孔光持节赐废后药,自杀,葬延陵交道厩西”[2]3983。许后的被废与自身无子嗣、复杂的政治斗争及“后宫多新爱”都有关系。
光武郭后,是废后中运气最好的一个。郭后被废的理由是“以宠稍衰,数怀怨怼”[1]403,被废为中山王太后之后母家势力依旧。究其因,郭氏家族本是颇具影响力的地方豪族,为东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光武帝担心重蹈吕后家族的覆辙之故才作出废后的决定。郭后虽失后位,却能够安度晚年。郭氏家族并未因郭后被废而门庭冷落,在光武朝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在郭后被废黜之后,“帝数幸其(郭后的弟弟郭况)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1]403,且“后母郭主薨,帝亲临丧送葬”,这与郭氏家族成员的自律密切相关。郭况本人“恭谦下士,颇得声誉”[1]402,与陈氏和梁氏家族的飞扬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和帝阴后,“少聪慧,善书艺”[1]417,也曾得到和帝特殊的宠爱。在和熹邓后入宫后,阴后的爱宠减少,阴后因此不满。之后,人言阴后与外祖母挟巫蛊道,“帝使司徒鲁恭持节赐后策,上玺绶,迁于桐宫,以忧死”[1]417。阴后是光烈阴皇后家族的后代,从小的家教和宫中因巫术而废后的事例使她深知行巫术的危害,只因当时宠爱减少,和帝对邓贵人的宠爱一天天增加,无奈的阴后只得铤而走险了。
3位皇后都出身名门望族,从小有良好的教育,后位得而复失,有其自身的原因,更与当朝诡谲多变的政治风云密切相关。
后宫风云变幻莫测,后宫女主虽是后宫中的佼佼者,但依然需要小心谨慎时刻提防,稍有疏忽就会步入万丈深渊跌入谷底,使得“君恩忽断绝,妾思终未央”,汉武帝的卫皇后和汉桓帝的邓皇后皆属此类。
武帝卫后,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不同于武帝陈后显赫的家世背景,她只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能被立为皇后,除了武帝对她的深情宠爱外,更因她为武帝生下第一个男孩——之后被立为太子的刘据,使29岁的武帝终于有了儿子。当时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3]1983。朴素的语言道出子夫得宠生子后,整个卫氏家族贵震天下的局面。然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汉书》记载:“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充。”[2]3950根据此段记载可知,卫子夫被裹挟到巫蛊之祸中。在位38年,恪职谨守的子夫,对待武帝宠爱的妃子有大气度。巫蛊之祸起,卫子夫迫不得已与刘据矫诏发兵,实为武帝身边小人江充的作祟酿成的一场千古冤案。子夫性格刚烈,在武帝派人收回她的皇后玺绶后,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
桓帝邓后,“和熹皇后从兄子邓香之女也”[1]444。邓后为采女时,已得到桓帝的殊宠。之后未能如和熹邓后般幸运,因桓帝更有其他宠幸的姬妾,邓后自身也没有母仪天下的气度,“恃尊而骄,与帝所幸郭贵人更相谮诉”[1]445。在这场女人间的争宠战中,邓后最终迎来的是“诏废后,送暴室,以忧死”,母族自然也受到牵连。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3]1967外戚往往因对社稷的扶持之功而枝繁叶茂,前朝与后宫势力相得益彰,荣辱与共。皇后作为帝王身边的女性,其身后是随时可以左右朝政影响政局的外戚势力,皇后个人的荣辱关联着皇后整个家族的兴衰。围绕后位的争夺使宫廷争斗更加血雨腥风,使政治斗争更加扑朔迷离。皇后肩负家族使命,处心积虑运筹帷幄于后宫,希冀一劳永逸决胜千里。然而,或因政局变幻莫测,或因自身及家族修养不够,缺乏政治智慧;或因仇家陷害命运捉弄,自身坠入深渊殃及家族。对于被废黜的皇后,太史公认为,“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3]1967,归结为她们的“命”使然,这固然与司马迁的历史观有关,然根据对废后类型和被废原因的剖析可知,这绝非一个“命”可以简单解释,其中甘苦,只有废后独自品尝和体味了。
注释:
① 江海的《两汉皇后人生轨迹之管窥》,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杨舒眉的《汉代宫廷女性生活探微》,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高荣茹的《两汉后妃选拔、教育及后妃与政治关系问题考述》,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张小锋的《薄太后配食高庙与光武晚年政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一期。
[1]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559.
LoveIsLostbeforetheBeautyIsOld—An Analysis on the Types of Deposed Empresse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ZHAO Y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Being favored or disgraced not only concerns the personal fate of the emperor’s concubines but also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onor or disgrace of their parents.There are ten empresse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who are deposed for various reasons.Sima Qian attributes this phenomenon to the fate of the empresses.However,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posed empresses ar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they are deposed for different reasons.The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ruel political fights and the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empresses.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the deposed empresse;emperor;parent
2017-03-12
赵妍(1993-),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K 232
A
2095-462X(2017)05-0020-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714.1340.05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4 13:40
(责任编辑薛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