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现象的社会流行病学分析及其预防和控制探究

2017-03-07 01:36高海亮徐慧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2期
关键词:人生观流行病学个体

高海亮,徐慧兰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湖南 长沙 410078)

当中国社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每一时刻都在进行变革,为转型奠定基础。在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贫富差距的拉大、心理负担较重等屡见不鲜[1]。一些行为过激者会采用自伤自残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压力,试图通过自己的死亡来警醒社会,来让社会各界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得到他们的认同,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本文就自杀现象展开讨论,通过社会流行病学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降低社会中的自杀发生率。

1 自杀与社会流行病学的关联性

自杀个体往往在生前存在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对生活充满失望,并在蓄意和自愿的基础上采用一些手段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自杀背后存在较为复杂的社会大背景,各界人士对其展开讨论,争论不休,直到目前也没有具体定论。

现阶段社会学中一般将自杀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利他型。此种自杀类型在以往较为常见,自杀个人本身遭受社会习俗或者群体压力,并且心中对某种事物、理想等有所追求,在难以达到的情况下最终选择自杀。最常见的是自杀个体为了完成某种责任,达到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目的,例如:屈原跳江、自己身患难以治愈危重疾病并不愿意连累家人者等。这类自杀个人具有明显共同点,自杀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也是有价值的死亡。但就目前而言,此种自杀类型数量越来越少,不久将来甚至会消失。②自我型。此种自杀类型与上述自杀类型恰好完全相反。当个人缺乏社会的约束以及家人的关心时,其内心较为空洞,造就自杀个人的社会依赖性降低,对社会漠不关心,并出现看淡生死的情况,最终因为压力难以释放,从而进行自杀,例如离异、常年无子女、缺乏亲人朋友关心等均是常见自我型自杀的典型案例。部分社会学家认为。当个体处于家庭气氛浓厚的环境中时,几乎不会出现此类自杀现象[2]。③失调性。此类型自杀与自我型自杀有细微区别,此类自杀个体在具有自杀倾向前往往个人和社会固有关系较为良好,但突然遭受重大打击,导致原有关系崩塌,例如丧失工作、父母离异、失恋、身体遭受重创等,自杀个人面对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打击往往会不知所措,在苦思之下,会出现自杀倾向,由自身情绪诱使自己自杀。④宿命型。此类自杀类型对自杀个体要求较为苛刻,进行此类自杀的人往往具有严重宗教倾向,或者长期受到外人的指挥以及控制,短时间内自杀个体也许不会出现自杀倾向,但是长此以往,自杀个体会出现心里不平衡,感觉自己无法掌握命运,进而滋生不满情绪,导致最终自杀。⑤传染型。在不少关于自杀的长期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现阶段网络、影视资讯传播速度较快,关于自杀的报道隔三差五出现,自杀不良情绪通过直观画面在社会人群中进行传递,导致部分产生共鸣的个体在同一地点先后进行自杀。经研究发现,造成传染性自杀的原因为以下几点[3]:a.关于自杀的报道较为详细,极易引发共鸣。b.报道中很少提及自杀未果但导致严重自残行为的个体。c.忽略自杀个体生前较为畸形扭曲的心理。d.报道中过于简化自杀原因。e.自杀个体知名度较高,在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力。f.报道意义不明,使部分能力不强的人群对自杀产生误解。

社会流行病学主要是来研究社区人群健康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人群分布以及具体生活状况对社会影响、自然环境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原因,开展预防工作。自杀研究可以通过该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分析,以达到自杀现象研究目的。

2 当前社会大环境下自杀个体存在主要问题与原因

2.1 社会变化较快,部分个体无法适应社会变化

我国近些年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GDP上升快速,人均收入增加,就经济层面而言,我国正逐渐步入理想状态。但高速发展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些难以解决、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4]。贫富差距的出现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导致个体进行自杀的首要原因,每年因欠债、收入较低等自杀的个体多不胜数。此外,医疗费用较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沉重的医疗费用让很多家庭一夜之间一贫如洗,甚至还会出现无法治愈疾病的情况。悲剧往往是因为疾病缠身和无钱医治共同作用产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体制不健全和各阶层收入不平衡有关。

2.2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较大

根据最近几年统计显示[5],15~35岁这一年龄段的自杀率大大提升,而这一阶段的人群主要是学生以及上班族。当前教育学习压力较大,学生每天都没日没夜的看书学习,生活千篇一律,内心压力较大,而且各式各样的测试繁多,尤其是中考、高考等对未来有一定影响的重要考试,一旦出现失误,很可能会让学生的努力付诸流水,在失意和父母的责骂下学生往往会因为年少无知走上轻生的道路,造成不可挽回的惨痛教训。上班族与其有相似之处,每天不仅要完成分内工作,还要自给自足,面对领导的责骂只能默默接受,而且当前务工人员数量庞大,离职属于家常便饭,很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个小疏忽断送自己的工作岗位,自杀往往是其认为最好的归宿。

2.3 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健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由于时代的进步,很多个体的价值和人生观观出现偏差,导致不重视生命。再加上现在网络传播内容杂乱不堪,很多低俗、血腥的新闻、影视作品会对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健全的群体产生一定影响。当其遭遇到心理暗示后,往往会出现自杀倾向,甚至完成自杀。目前在教育教学当中,也很少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导致学生会对某些事物进行一味模仿,也就可能出现上述所说的传染型自杀。

3 自杀现象的预防与控制

3.1 建立相应预防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为保障公民利益,可以建立全国性自杀预防机构,拟定相应自杀预防方案,由相关部门实施并推广,普及到每个市、县、乡、镇,完成一个大范围监控网络体系。此机构可由卫生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多个国家部门共同联合构建,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吸纳多方专家,展开政府与非政府的强强联合,共同构建自杀预防机构回馈全社会,为人道主义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3.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命认知

自杀归根结底属于公共精神卫生类问题,虽然自杀占总人口比例不大,但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基础上自杀人数也相当可怕。通过定期向社会人群发放自杀预防以及心理精神健康教育手册,并开展大规模健康讲座,对于部分出现轻微自杀倾向的群众进行一对一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指导,使人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并以健康向上心态积极适应社会和生活[6]。

3.3 建立紧急救助中心,拯救自杀个体

世界很多国家均建立自杀预防中心,并开通自杀救助热线。相关工作人员全部接受过正规教育和专门训练,并且其中还包括心理学家,提供24 h免费服务,处理自杀急救电话和自杀个体的抢救工作。

3.4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矫正群体不健康心态

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是自杀个体的自杀原因,为减少自杀率,对自杀高危人群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服务,帮助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健全群众重新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融入社会,正常生活[7]。

3.5 紧密联系社会与家庭,对个体进行大力支持

亲属和社会能给予有自杀倾向个体极大帮助,通过关心、照顾等方式减轻其自杀倾向,实施社会心理支持,消除有自杀倾向个人的孤独无助感,使其留恋生活和家庭,增强其生存信心,并消除其自杀倾向[8]。

4 小 结

自杀反映出社会存在的大量问题,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某些个体无法度过内心的“门槛”,并通过轻生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生命,做到一了百了。很多时候,自杀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其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但又没有恒心取努力争取和追求,多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无奈选择自杀。自杀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无法认清现实,也无法感受社会以及家属朋友给予自己的关怀,一味的认定社会是残酷的。为矫正此类人群扭曲的观念,相关性教育必不可少,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加强教育,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1]刘书婷,王礼桂.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4):272-274.

[2]田琪,汪晓敏,章荣华,等.杭州市青少年自杀问题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30-234.

[3]任天波,余白露,井劲云,等.宁夏地区生态移民、移居地及原居地居民自杀意念现况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6,38(5):519-523.

[4]王蕾,孙月吉,林媛,等.大连市1463名初中生非自杀自我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2):177-180.

[5]张杰,李子尧,肖水源,等.精神疾病与农村青年自杀:湖南、辽宁、山东省病例对照抽样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6):588-592.

[6]万宇辉,高荣,陶兴永,等.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5):474-477.

[7]闫敬,朱翠珍,司徒明镜,等.四川省1312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46-49.

[8]管理,郝碧波,刘天俐,等.新浪微博用户中自杀死亡和无自杀意念者特征差异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5):421-425.

猜你喜欢
人生观流行病学个体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控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