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研究的新收获
——评《微传播研究》

2017-03-07 00:35:19王焕景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著者人类微信

王焕景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曲阜273165)

微传播研究的新收获
——评《微传播研究》

王焕景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曲阜273165)

传播媒介的小型化、便携化与各种微传播应用通信平台的结合,催生了各类微传播现象,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电商、微出版等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人类的传播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因此对各种微传播现象研究的成果也不断出现。杨中举、公衍梅、路双的《微传播研究》一书,既有对微传播现象总体的考察探究,也有对各种主要微传播现象的专题讨论,既有规律性的探讨,也有现象性的分析,既有技术视角的描述,也有思想文化视角的思辨,是一项较系统地研究微传播的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总论、分论相结合,理论归纳与个案分析互证、互见,由浅入深地带领读者走进微传播的世界。

第一章裂变与聚合:“微传播”时代,总体上讨论了微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和微传播的内涵性质,揭示了微传播的普及运用对人类传播生态的影响,微传播不“微”,它与传统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有着密切联系,已经渗透进传统传播的血脉组织之中,更扎根到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的骨子里。也就是说微传播已经与传统的、当下的各种传播融合一体,虽然具有微传播的自身特点与传播规律,但是已结合进各类大传播之中,形成了互不分离的传播新生态。著者没有把微传播与传统传播隔离开来研究,更具有一种历史视野,也具有一种系统思维安排。当然,既然以微传播研究为主,著者重点分析了微传播对传统传播模式带的深刻影响,指出微传播普及化运用,大力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多种因素,传统5W因素均面临着既分裂又聚合、既背离又依附的循环往复的矛盾状态,同时分裂碎片式的信息流与不断聚合的大数据也彼此形成互补的作用。微传播环境中,文化、思想、知识、信息的传播一方面被各种微传播方式撕裂、分割,文化知识呈碎片化、分裂化传播状态;另一方面又在大网络、大数据、媒介融合等发展下不断地走向聚合,大量的知识文化信息被聚合为无数个大数据库。这样分散的碎片化的知识文化信息不断分裂,破坏整体性、统一性,好比知识宇宙的裂变一样,无数零碎的知识星星不断产生,逃离中心的吸引;另一方面强大的数据网络库、通讯与网络整体系统又如无限的宇宙一样捕获了它们,在更大的空间中使知识聚合,再次供分散的微传播用户使用、查找、转发、改变、分割,形成了分裂与聚合不断循环的背反状态。这种对微传播内在矛盾的考察研究打上了现代与后现代文化反思的印记,深化了对微传播的认识。

该章还以综论的形式站在传播媒介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的微传播业态。微传播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传播技术载体形态的微化,二是行业及内容形态的微化。这二种“微化”形态,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微行业、微传播世界,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习惯。并重点阐述了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技术形态个案,也概括了“微传播+”或“微+”行业系列模式;在此案例分析基础上,著者深入传播文化内里,论述了微传播对人类行业文化生态、社会群体、思想行为习惯、文化生成方式等带来的巨大影响;更为突出的是,著者通过批判思维,冷静分析了微传播给人类带来的正向影响与负面作用,细致探讨微传播对人类行为、形体、思想精神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精细的异化”结果,发人深省。

第二章即时发布的谜思:微博论,以个人微博、政府微博、新浪微博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对人的行为、社会舆论、生活方式的影响,总结分析了其正负效应,对其传播规律进行了梳理把握。微博等微传播方式使得即兴之作随时随地发布、传播、互动,激活了人类即兴创作活力,人类交流步入了信息传播狂欢的大道。线上线下、屏内屏外、本土异域等传播界限被打破,全民参与式的微传播颠覆了人类传播格局。著者从这一微传播手段着手,符合时间历史逻辑,也符合微传播由微到“大”的规律。

第三章微之美:微电影微视频论,重点论证了二者对人们——特别年轻人一代观看模式的重大改变,原来是电影院、电视机、播放机播放长度较长的影视作品,而微传播技术出现后,观看变得随时随地进行,手机、电脑等移动非移动终端都可以完成,人们可以运用碎片化的时间、空间进行观看;同时人们的影视审美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为微电影的主题更加集中突出,情节更加短小简洁,人物更少更概括,这就带来了审美的即时化、碎片化、快餐化效果,与人类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步调一致。著者对二微艺术新形式的审美分析,对人们从事微电影、微视频的创作、欣赏都具有指导和参照意义。

第四章每天喜刷刷:微信论,以最典型的微传播代表微信为研究对象,认为微信传播会成为21世纪改变社会分工与改变个人思想行为方式的最强大传播力量,微信将会占领新闻、教育、商业、娱乐、服务等行业,成为21世纪传播的“微大”霸主。刷微信、刷微信阅读量、刷微信步数等行为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在微博生活、微信朋友圈子里的时间占据了业余生活的大部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在朋友圈子或群里刷一种存在感。随着技术的进步,个人微信号、微信公众号的形态与分类也越来越多,信息分类与服务项目更加成熟、多样,如公众号可以分为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等;也可以根据内容划分,如行业知识、电子商务、娱乐休闲、公共服务、新闻媒体、视频影音、教育文化等类型。这显然是传播技术进步对社会分工细化的具体表现。而大众化、小众化式的狂欢成为微信传播的重要特点。更为实用的是,著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微信的商业化问题,微信传播行为与信息的管理问题,为人们更好地使用微信传播信息、创新创业提供了参考。

第五章穿着文化的变迁:穿戴媒体与微传播,对微传播技术的穿戴化进行分析,揭示了微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微传播技术的革命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穿戴媒体,真正做到了信息交互传播与穿戴审美的有机结合,做到了身体美学、艺术美学、传播效果与实用功能的统一。这为穿戴式微型媒介的开发、研究、利用提供了前瞻性思考与建议。更为可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对穿戴媒体积极意义的论证,而同样运用文化人类学、技术哲学批判视角,提出了穿戴媒体既是自由,又是枷锁的论断——技术是人类自由的确证,它能够为人类自由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保障,同时它也是人类弥补自身缺陷的手段,技术能够弥补人类本身的局限,延伸人体各方面的功能。穿戴媒体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增强了人体器官的各种功能,特别是植入式穿戴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更如此。当然穿戴媒体的发展无疑具有枷锁效应,使人获得自由的同时,也被工具所奴役。但著者更多肯定了穿戴媒体与人类技术发明、思想、行为等高度融合的积极作用,格调是乐观的,结论是给人希望的。

第六章行业文化的蜕变:微传播与新型文化业态,表明微传播技术,改变了我们社会各行业的文化形态。首先主要表现在商业文化形态转变上,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网店、网购等新兴商业行为模式,大有取代现实实体商店的趋势。微传播兴起后微电商的出现,把网店经营与购物行为推向了高潮,微传播技术把整个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世界变成了购物者的天堂。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购物、销售、收货,这一切完全由网络与手机完成,足不出户可以买遍全球,而商家可以卖遍全球。微商微店网络化、手机载体小型化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参与开微店、“逛”微店,加之物流业的发展,这种新型的电子化商业模式对传统商店、实体店、集市、超市构成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服务的深入,许多传统商业运营模式都有消失的可能。保鲜技术与微电商结合,也使得这种经营方式进军到了农副产品、饮食服务业。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微店微商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文化形态,是我们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章中,著者专门就教育传播中的微课传播进行了介绍,对从事教育知识传播的人、接收教育知识的人都具有重要启示。

当然本书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微传播还正在发展初期,很多现象的探讨、研究只能处于观察期,难以下结论,更不能下定论,这必然给著者的论证带来麻烦,比如众多的微传播现象——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商、微时代、微课、微学习、微出版、微创作、微视频、微文艺、微美学……,如何选择出来研究、如何分类研究、以什么视角研究等都极有难度,这也是著者简单选择几个微传播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重要原因。相信随着微传播自身的不断发展,研究界对微传播认识、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完整的解释与说明。

2017-09-20

王焕景(1977—),男,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艺术。

徐元绍

猜你喜欢
著者人类微信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卫拉特研究(2020年0期)2020-01-19 01:21:18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微信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