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
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追求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关。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尤为重要。在教学和锻炼中,如果运动负荷和密度过低则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样,运动负荷和密度过大就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体育课中如何监控和评估学生运动负荷的度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国内外虽有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对运动负荷进行说明,但就实际教学而言,还缺少一个测量工具。研究表明,人体运动中的跑动量、速度、心率、心率负荷等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运动负荷。那么,如何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分析,来实现对教学中运动负荷的把控呢?
郑州市中方园双语小学测评场景
下文以郑州市中方园双语小学的一节全年级体育课为例,对如何监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予以说明。测评前,中方园双语小学负责五年级体育课的马超老师根据自己制订的教学内容(见表1),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以学校长期使用的运动数据监测装备MT-Sports为工具,对五年级6个班级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行目标设定,设定指标包括:跑动距离、平均心率、最高速度、心率负荷等。具体目标设定值见表2。
表1 测评班级的体育课内容
表2 测评班级各指标的目标值
1.跑动距离
跑动距离是指运动者在一段时间内各种运动形式的运动轨迹的综合体现,是最能直接反映运动量的指标。体育课中,学生的跑动距离不仅帮助体育教师了解课堂的运动量,还能判断学生上课是否积极。
由图1可以看出,在上课内容、时间、跑动距离目标值相同的情况下,MT-Sports监测到的数据显示,四班学生的跑动距离明显高于其他几个班级,甚至比三班学生多出近50%。这说明四班学生的运动量较大,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积极程度也较高。然而,尽管四班表现优秀,但仍未完成马老师设定的跑动距离目标,其他几个班级的运动量也均未达到预期目标。对此马老师表示需要对之前制订的体育课内容进行调整,从而使学生达到预期的运动量,提高学生的跑动能力。
图1 测评班级跑动距离与目标完成情况
2.平均心率
平均心率是反映学生课堂运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运动负荷较好的方法。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国的体育课中,学生的平均心率以如下数字为宜:小学120~140次/min;初中130~140次/min;高中130~150次/ min。而日本某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平均心率以130~170次/min为宜。
综合国内外研究,结合教学经验,马老师设定学生平均心率目标值为160次/min,并通过MTSports的实时监控页面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率变化(见图2)。
图2 MT-Sports实时监控页面
体育课结束后,结合MT-Sports监测到的6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心率和目标完成情况,马老师发现6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心率都在140次/min以上,四班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且大部分班级学生的目标完成度都在90%以上(见图3)。在对学生询问后了解到,他们在课后会感觉到累,但没有不适症状。由此马老师认为,平均心率160次/min的目标值偏高,会适当地调整课堂内容,确保下次课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40~150次/min之间。
图3 学生平均心率与目标完成情况
3.最高速度
身体素质是衡量学生体质状况的标志,其中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5个方面。而速度素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代表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且速度素质的敏感期处于8~12岁,如何抓住这一时期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难题。为此,马老师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设定学生最高速度的目标值为4.0m/s。
图4 最高速度与目标完成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四班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的速度素质最好,且目标完成度达到了108%。其他班级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完成度大部分都在85%以上,只有三班的目标完成度较低。马老师认为,体育课中要对三班学生给予言语激励,提高他们的锻炼热情和努力程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心率负荷
心率负荷是基于心率和运动时间计算出的运动负荷,能够反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更能反映各种形式的运动对身体的刺激程度。体育课中,心率负荷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每节课学生的运动负荷,还能了解运动刺激给学生带来的身体反应。
图5 心率负荷与目标完成情况
由图5可以看出,四班学生的心率负荷最大,目标完成度高达112%,说明运动对四班学生的刺激程度较大。马老师课后特意询问学生是否感觉疲劳,有无不适症状。在确认学生无不良反应后,决定继续按照100的目标值设定心率负荷。
而其他几个班级均未达到预期的心率负荷目标,特别是三班学生整体的运动负荷较低,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马老师认为这有可能是学生的运动热情不高所致,决定接下来重点关注三班学生的课堂情况,希望通过体育游戏调动大家的锻炼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MT-Sports数据报告页面
1.运动量
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跑动距离数据对比及目标完成情况可以得出,四班学生的课堂锻炼效果最好,达到了预期目标;一班、三班学生的运动量较低,与马老师的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学生的运动热情及积极性有关。
2.运动强度
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心率、最高速度数据对比及目标完成情况可以得出,四班学生的运动强度较大,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目标,该运动强度给予学生相对较大的刺激,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运动负荷
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心率负荷、最高速度等数据对比可以得出,课堂锻炼效果最好的班级是四班,较差的是一班。此外,三班更需要马老师重点关注,课堂中要通过适合的方法调动三班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使学生身心都能在一个适宜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MT-Sports 运动目标设定页面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教学中,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如何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监控与评估体系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此外,中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体育教师在设定课堂运动负荷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运动负荷量的大小,在结合理论的基础上把科技理念融入现实的体育课程中,才能让体育教学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